苗润新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指患者脑部出现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脑组织缺血和缺氧,并引起局限性脑组织坏死,该疾病在脑血管病变中十分常见,且主要患病者为中老年人,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具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群健康安全。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以及小动脉闭塞是脑梗死患者的基础病因所在,高血压、血脂异常、不良饮食、心脏病、高血糖等均是脑梗死的常见诱发因素,患者脑组织坏死可引起意识障碍、肢体偏瘫、感觉麻木等症状,甚至造成患者死亡[1]。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快速提升,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手段不断优化,其死亡率明显降低,然而其残疾率依然较高影响其生命健康,积极探寻科学的用药方案意义重大。作为一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对于生物细胞中的胆固醇物质合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促使胆固醇水平下降,是近年来十分常用的调脂药物,将其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当中,能够起到良好的稳定斑块及血脂调节作用。以下将分析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早期给予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随机选取枣庄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50例,均为2019年1月—2021年12月间收治,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43~83岁,平均(62.6±1.5)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6.3~32.6 kg/m2,平均(23.5±1.5)kg/m2;合并症:高血压26例,支气管炎5例,高脂血症21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6例。对照组75例,男38例,女37例,年龄42~85岁,平均(62.7±1.4)岁;BMI 16.5~ 32.8 kg/m2,平均(23.6±1.3)kg/m2;合并症:高血压25例,支气管炎7例,高脂血症20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次研究内容通过院医学与伦理研究会审核。
纳入标准:(1)满足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2];(2)患者对治疗方案等知晓并取得知情同意;(3)患者用药依从性良好;(4)患者可配合完成颅脑CT等相关临床检查。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疾病者;(2)处于昏迷状态者;(3)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者;(4)具有重要脏器功能病变者;(5)入组前4周内应用抗凝类药物、肝素药物治疗者;(6)患有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者;(7)用药依存性差或中途退出者。
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如保护脑细胞,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并降低颅内压,可给予患者胞二磷胆碱(生产厂家: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238;规格:0.25 g/支)进行静脉滴注,100~500 mg/次,每日静滴1~2/次;氯吡格雷[生成厂家:法国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 mg(按C16H16ClNO2S计)]口服,75 mg/次,1次/d;阿司匹林片(生产厂家: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396;规格:50 mg/片)口服,50~150 mg/次,每日服用1次;重度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1~42分]患者可给予低分子肝素(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429;规格:5 000 IU/支)进行皮下注射,85 IU/kg,每日用药2次并间隔12 h。观察组加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早期治疗,如阿托伐他汀钙片(生成厂家:乐普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27,规格:10 mg)口服,10 mg/次,每日服用1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基本痊愈:经治疗神经功能NIHSS评分≥91%;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90%;有效: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NIHSS评分降低不足18%[2]。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有效。(2)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血脂水平测定,即血脂四项,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LDL-C)。(3)对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进行测定。(4)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其中包含独立穿衣、进餐、如厕、上下楼梯等自理活动,0~100分,并分为4个等级,独立:96~100分;轻度依赖:71~95分;中度依赖:50~70分;重度依赖:<50分[3]。(5)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脑血流指标,如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脉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及收缩期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y,Vs)。
文中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组间对比[例(%)]
治疗前,两组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组间对比(mmol/L, )
表2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组间对比(mmol/L, )
组别 例数 TC TG HDL-C LDL-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5 5.89±1.03 3.06±0.65 2.79±0.86 1.30±0.26 1.02±0.22 1.45±0.43 2.86±0.89 1.76±0.40对照组 75 5.87±1.05 4.52±0.86 2.78±0.88 1.63±0.28 1.03±0.20 1.25±0.26 2.88±0.87 2.25±0.56 t 值 - 0.118 11.729 0.070 7.479 0.291 3.447 0.139 6.166 P值 - 0.906 0.000 0.944 0.000 0.771 0.001 0.890 0.000
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Hcy水平均较高,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血清hs-CRP、Hcy水平组间对比()
表3 治疗前后血清hs-CRP、Hcy水平组间对比()
组别 例数 hs-CRP(mg/L) Hcy(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5 12.69±2.68 4.36±1.15 22.63±3.18 7.16±1.52对照组 75 12.70±2.66 7.96±2.06 22.65±3.16 13.69±3.06 t值 - 0.023 13.215 0.039 16.551 P值 - 0.982 0.000 0.969 0.000
观察组的依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独立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依赖率高于对照组,中度依赖率、重度依赖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治疗前,两组Vm、RI、PI、V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m、Vs均高于对照组,RI、PI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脑血流指标组间对比()
表5 脑血流指标组间对比()
组别 例数 Vm(cm/s) RI PI Vs(cm/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5 50.32±4.31 63.95±6.34 0.98±0.12 0.51±0.09 1.32±0.14 0.75±0.12 67.89±7.22 82.62±7.95对照组 75 50.33±4.29 57.69±4.79 0.97±0.13 0.78±0.08 1.31±0.15 0.96±0.12 67.90±7.20 72.65±7.69 t 值 - 0.014 6.832 0.490 19.418 0.422 10.717 0.008 7.806 P值 - 0.989 0.000 0.625 0.000 0.674 0.000 0.993 0.000
脑梗死是十分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该疾病的残疾率以及死亡率偏高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其病因十分复杂,例如年龄增长、高血压水平升高、高血糖以及高血脂等,也与患者日常的不良饮食习惯、家族遗传、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2-3]。近年来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在广大脑梗死患者当中的占比较高,并且高脂血症与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紧密相关[4-5]。高脂血症患者由于血脂水平异常,机体当中脂肪大量堆积,与此同时血液内大量游离脂肪酸不断释放使得血脂合成量明显增多,引起血浆内的脂质增多并大量浸润,对于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造成影响,并引起血管内壁粗糙以及硬化,使得管腔逐步狭窄容易引起血流障碍,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血流停滞[6-7]。血脂水平的升高还可引起脂质过氧化物的不断形成,机体当中前列腺素发生失衡,并伴随血小板聚集,因此,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出现患者的血管内皮受损及血液黏度异常增加,为脑梗死疾病的产生进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非常容易造成患者的病情反复发作影响其预后。
对于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给予规范化的药物治疗是改善患者病情状况,抑制其神经功能受损和降低病残率及病死率的重要手段。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如降低颅内压、营养支持、降压以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抗血小板聚集等能够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降低其残疾率和死亡率[8-9]。然而该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在调节患者血脂水平方面其效果有限,因此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仍未得到改善,其脑梗死的疾病危险因素依然存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即给于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口服,研究显示该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他汀类药物的早期运用对于提升脑梗死患者的整体疗效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治疗后的血脂四项得到明显改善,且测定结果优于同期对照组,表明他汀类药物通过早期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能够帮助其调节血脂水平。与此同时,观察组在治疗后的血清hs-CRP、Hcy水平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经评估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他汀类药物的早期应用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及抑制机体炎症性反应有重要作用。其原因在于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能够对低密度脂蛋白物质生成进行有效抑制,从而推动低密度脂蛋白当中细胞发生转化,有助于提高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的机体清除率,所以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还可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主要原因在于该类药物的应用能够对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产生良性影响,具有内皮细胞的保护性作用,可促使斑块稳定,进而能够抑制机体炎症性反应并避免血小板聚集,这对于预防血栓形成和降低患者的残疾率,以及调节动脉狭窄状态和促进其病情康复等有重要帮助[10]。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均密切相关,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可发挥确切的抗炎作用,因此有利于抑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帮助。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神经系统在兴奋毒性的作用下受到损害,通过应用他汀类药物则可对上述病理过程进行有效抵抗,特别是阿托伐他汀对兴奋毒性的抵抗作用十分显著。在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中还可对血栓及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在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能够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发挥保护作用,这对于降低自由基及脂蛋白氧化水平有重要价值,因此可发挥确切的抗氧化作用。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还可提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生物活性,从而保护脑组织,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其病残和病死风险有重要价值。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指标进行监测和对比,研究显示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m、RI、PI及Vs等各项脑血流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各项脑血流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其中Vm、Vs显著高于对照组,RI、PI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早期增加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更有利于改善其脑血流指标,原因在于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能够发挥多种效应,例如可促进血管生成、突触形成、抑制炎症性反应、抑制血栓形成,该类药物的应用能够不断诱导生成大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进而可进一步缓解活化小胶质细胞所介导的异常炎症性反应,与此同时能够推动脑血屏障恢复,缓解脑组织水肿,还可有效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病变情况,对于改善脑血流量有重要价值。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可发挥温和且确切的抗血栓活性功能,可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抑制,同时可提升纤溶功能,进而可有效降低血栓形成发生率,有助于调节患者的脑血液循环,恢复脑组织的供血和供氧,进而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肿内出现的凝血情况与患者发病早期脑组织周围水肿的产生密切相关,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可有效缓解脑水肿,并具有一定的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进而能够抑制患者的病情进展,缓解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的血肿脑组织周围水肿情况,因此可有效促进患者转归,降低其病残率以及病死率,特别是早期应用能够充分发挥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本文研究结论也为脑梗死患者早其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通过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可帮助调节血清血脂水平,改善炎症性反应,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