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兰
(1.内蒙古民族大学蓖麻育种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 通辽 028000;2.内蒙古自治区蓖麻育种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 通辽 028000;3.蓖麻产业技术创新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为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所提供的本科教育应当多样化和个性化,微专业应运而生。微专业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微专业是一种实现岗位人才快速培养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国内外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及高校近几年纷纷推出了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微专业培训课程,如西安交通大学设置了应用心理学微专业[1],深圳大学设置了机械类微专业[2],湖南师范大学设置了信息学科微专业[3],中北大学设置了智能机器人微专业[4]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9]。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蓖麻大生产国,对蓖麻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蓖麻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特色产业,对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蒙古通辽市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所生产的蓖麻籽含油量高,榨取的蓖麻油品质优于国内外其他地区,因此通辽市被誉为“蓖麻之乡”,当地产的蓖麻籽被称为“科尔沁黑珍珠”。目前蓖麻产业已形成了“世界蓖麻种植面积看印度,研究水平看中国,中国蓖麻看通辽”的格局[10-14]。蓖麻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研究等多个环节。但是,目前中国蓖麻产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固有的单一学科培养的广泛意义上的人才,不能适应蓖麻产业整个链条的发展需求,不能与该产业链条的实际发展相对接;二是广泛意义上的人才,在理论方面可能掌握的知识比较多,但在解决蓖麻产业链条实际问题时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三是没有一套成熟的适应蓖麻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考评机制,即没有相应组织模式;四是没有跨学科的与蓖麻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教学团队;五是没有与蓖麻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科教实践项目平台。
针对目前中国蓖麻产业存在的从业人员实践创新能力不强、解决整个蓖麻产业链条中出现问题的综合能力不足等问题,学校必须要打破固有学科边界,制订适应中国蓖麻产业链条发展的微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考评机制;构建出一套成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蓖麻产业微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蓖麻产业微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搭建科教实践项目平台;培养具有很强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产业链条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蓖麻产业人才,促进中国蓖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现有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蓖麻分子育种研究创新人才团队的基础上,联合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通辽市兴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京机械化研究所、中北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保山市蓖麻蚕养殖公司、白城师范学院等单位长期从事蓖麻产业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25人,组建了新农科引领的,包括农、理、工多学科贯穿蓖麻产业种、养加销售链条的教学团队。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的蓖麻育种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自治区蓖麻育种重点实验室、蓖麻产业技术创新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蓖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蓖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1个部级和4个省级蓖麻科研平台为依托,搭建蓖麻产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科教实践项目平台。本科教学实践平台实验室面积208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100万元,蓖麻试验田50亩。能够充分保障蓖麻产业微专业的学生顺利完成培养方案中的全部课程实践和创新项目。
所制订的新农科引领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蓖麻产业微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考评机制如表1。
表1 蓖麻产业微专业培养方案及考评机制
蓖麻产业微专业培养方案总计216学时,总计23学分,包括两大模块,即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块、创新模块。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块,设置5门课程加学术活动;5门课程分别为蓖麻种植、蓖麻蚕养殖、蓖麻生物技术、蓖麻油粗加工、蓖麻原油销售,每门课程总学时均为40学时(2.5学分),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24学时,实践学时数超过理论学时数,每门课程还制订了相应的考核能力指标、考评方式、评价等级;学术活动环节,要求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掌握蓖麻产业最新技术和前沿。创新模块,要求蓖麻产业微专业的学生完成科研创新项目,在工作量和研究深度方面与原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相当。从蓖麻产业微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考评机制中可以看出,更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蓖麻产业微专业面向内蒙古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学院、农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开放招生,从对蓖麻产业感兴趣的学生中择优选拔。蓖麻产业微专业共选拔学生40人。其中2020级大一学生6人、2019级大二学生5人、2018级大三学生17人、2017级大四学生5人;2020级研一学生5人、2019级研二学生2人。
蓖麻产业微专业与培养对象原专业相对独立,学生可同时进行原专业与微专业课程的学习。蓖麻产业微专业的课程授课时间相对灵活,在学生原专业的课余时间进行。理论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采用到田间、工厂、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参观、学习、实践操作等方式完成。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所学全部课程的课堂讨论、实践报告、实践过程考核等环节,学生既能保质保量完成每个环节,又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学生可根据蓖麻科研平台提供的项目目录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与蓖麻相关的研究方向,确定创新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此项工作也可与毕业论文工作相结合完成。蓖麻产业微专业不限制学制,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和环节,考核合格后,即可颁发微专业证书。
在实施过程中,在蓖麻产业微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每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后的自主探究环节,即每个小组的学生可对每门课程讲授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自主设置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自己查找文献,以文字的形式给出小组成员共同思考、讨论后的答案。这个环节的设置,进一步培养了微专业学生分析科研问题、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蓖麻产业微专业项目实施两年,目前共毕业24名学生,其中2021年毕业5名学生、2022年毕业19名学生。微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均与蓖麻相关,涉及蓖麻产品的包装设计,与产量、品质和抗逆相关基因与酶的研究,蓖麻新材料的筛选等方面。
2021年至2022年,微专业学生授权外观设计专利1项(6人次),申请专利1项(2人次);发表和录稿论文16篇,其中1篇SCI论文(2人次)、5篇核心期刊论文(13人次)、10篇省级论文(48人次),目前还有14篇论文处于在投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两年的时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个别学生能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还有的学生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
2021年和2022年,蓖麻产业微专业学生共毕业24人,其中本科生源22人,硕士生源2人。本科生源的22人中,12人考上研究生(考上东北农业大学2人、西南科技大学1人、大连海洋大学1人、昆明理工大学1人、锦州医科大学1人、吉林农业大学1人、内蒙古农业大学1人、内蒙古民族大学4人),占54.5%;就业2人(北京呈诺科技有限公司1人、武汉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1人),占9.1%;应届没考上研究生,想二战再考的人数为8人,占36.4%。硕士生源的2人中,1人已就业(华大公司青岛分公司),占50%;1人准备考编,占50%。这从整体上说明学生多数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与志向。
一是打破了固有学科边界,将农、理、工多学科交叉融合,适应内蒙古区域特色产业——蓖麻产业发展要求,构建了跨农、理、工多个学科的蓖麻产业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蓖麻产业链条发展相对接;所培养的蓖麻产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产业链条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是在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蓖麻分子育种研究创新人才团队的基础上,跨学科组建一支由25名国内知名蓖麻产业研究专家组成的蓖麻产业微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不仅自身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很强的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三是依托蓖麻育种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蓖麻科研平台和内蒙古自治区蓖麻育种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蓖麻科研平台,搭建科教实践项目平台,为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蓖麻产业链条同步发展奠定基础。
蓖麻产业微专业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创新项目训练,能够主动查资料、分析解决蓖麻产业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自驱力,其实践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蓖麻产业微专业本科生生源的学生,与其所在的本科生专业相比,考研率明显提高,学生更有兴趣、有信心从事科学研究;考研复试时报考学生的导师非常认可蓖麻产业微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方式。2021年和2022年蓖麻产业微专业毕业的有工作打算的学生,国内几家蓖麻油生产加工企业有意向全部接收,但由于国内多数企业,尤其是四线以上城市的企业,包括国内蓖麻油生产加工企业,职工整体待遇一般,导致蓖麻产业微专业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到一线、二线其他城市和行业的企业参加工作。对于这一问题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如果毕业后马上就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直接选择创业的难度较大;本科生考研后的研究方向主要取决于硕导。短时间内蓖麻产业微专业的学生可能没有从事蓖麻产业方面的研究或工作,但通过蓖麻产业微专业的学习以后有了基础有了兴趣,未来从事蓖麻产业的相关研究和工作的可能性增大,从长远发展来看对蓖麻产业的发展也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