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炯炯,李晓娜
(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胶黏剂与涂料”是农林院校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人造板工艺学”“人造板表面装饰”等专业课学习的基础[1]。本课程是建立在高分子化学理论基础上的一门应用性质的材料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为解决人造板生产、表面装饰及木制品中的有关问题奠定重要的理论与应用基础[2]。因此,“胶黏剂与涂料”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是构建科学合理评价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
目前,“胶黏剂与涂料”课程改革主要围绕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4]等方面开展,忽视了对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导致教学改革成效不足。“胶黏剂与涂料”课程考核主要以“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核”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主要有:①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与新的四年制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需要;②这种考核方式难以做到覆盖应用的开放性问题及培养发散性思维,考核存在重知识点考核,轻应用能力考核,重试卷考试结果,轻平时过程性考核,重考试成绩,轻能力和素质发展等问题[5];③考核内容单一、死板,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部分考题是教师上课讲授的原题和课本上的基础概念,学生普遍存在“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等现象,导致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实验考核监控困难,往往流于形式,大多数老师只是通过实验课上简单的操作指导、课下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定实验成绩,造成学生对实验存在应付心理,对试验动手不重视,拷贝实验报告应付了事等问题[6]。
基于目前“胶黏剂与涂料”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四年制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提出构建形成性评价、实践环节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具体考核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量化表
形成性考核应充分体现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表现的跟踪与评估,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与过程性考核,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意识,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形成性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阶段考核,其中平时考核包括5部分:课堂考勤、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发言、随堂笔记和课后作业;阶段考核包括3部分:阶段测试、小论文和PPT报告。
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能充分反映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和参与程度。因此,充分利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对实现过程性考核至关重要。课堂考勤能有效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课堂考勤分值为5分,采用扣分制,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旷课一次扣2分,扣分累计不设上限。取消课堂考勤扣分上限能大幅提高对学生的约束力,更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除了课堂考勤外,学习态度对完成学生过程性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学习态度又是一个比较模糊和概念化的评价标准,以往关于学习态度的考核仅仅针对学生上课是否说话聊天、玩手机或睡觉等。但通过这些考核有可能只是带来一个看似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认真听讲”的学生是否真的在认真听讲,老师讲述的东西是否真的听进去了,在课堂上难以得知。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将每次课的重点、难点及网络教学资源都放在雨课堂等平台,老师通过后台统计学生对“预习资料”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分值为5分,采用扣分制,不能完成“预习资料”的学习或者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一次扣1分,为防止学生投机取巧,扣分累计不设上限。
课堂发言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传统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不质疑提问,早已习惯老师的“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勇于提问说明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有助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我展示与表达的能力。课堂讨论/发言分值为5分,采用得分制,主动发言一次得0.5分。
做随堂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做随堂笔记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听讲的专注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特别是针对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与难点,随堂笔记更能帮助学生课后高效复习。因此,考查学生随堂笔记的完成情况对实现学生过程性评价至关重要。随堂笔记分值为5分,采用扣分制。要求学生将每堂课的笔记都记录在一张A4纸上,每次课结束后立即收集随堂笔记,下次课上课再将上次课的笔记发下来,少交一次/抄袭扣1分,笔记不完整/有错误扣0.5分,扣分累计不设上限。这样既能充分考查学生随堂笔记的完成情况,又能避免学生传抄笔记现象的发生。
课后作业是教师对本次课所教授知识点以及学生接收程度有针对性布置的习题,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加深印象与记忆,所以课后作业的布置及学生认真地完成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教学环节。课后作业分值为5分,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少交一次/抄袭扣1分,作业不完整/有错误扣0.5分,扣分累计不设上限。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不仅能够有效地巩固本次课所学知识,更能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阶段性考核旨在考量学生对前一阶段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对巩固加深所学知识起到促进作用。与单一的期末考核及期末考核+期中考核相比,笔者将阶段性考核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阶段测试、小论文和PPT报告。其中阶段测试分值为10分,测试范围为阶段所学专业知识,并明确特定知识点的分值,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小论文分值为10分,授课教师根据阶段知识点准备论文题目若干,学生抽签选题,采用交叉班级匿名评分制,每份论文由5~8人评审,评审标准为论文结构(20%)、语言组织(20%)、参考文献相关性与前瞻性(40%)、论文格式(20%)。PPT报告分值为10分,授课教师根据阶段知识点准备报告题目若干,学生抽签选题,报告采用小组互评制,评审标准为报告逻辑(20%)、语言组织(20%)、内容的前瞻性(40%)、报告后问答情况(20%)。小论文和PPT报告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权、参与度及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除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程度外,还能有效考核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语言表达及团结合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爱思考爱动脑、终生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实践环节考核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对基本技能和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核。传统的实践环节考核是老师给出脲醛树脂胶黏剂或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配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然后提交实验报告,课后老师一般通过批改实验报告给定实验成绩。但是这种考核形式会导致学生对实验不够重视,实验课时潦草应付、实验课结束后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由于学生的应付,老师批改实验报告也不是很认真,最终导致没能达到实验考核的真正目的。这里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实践环节考核细分为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3个环节。实验设计分值为5分,实验设计部分由学生分组完成,主要内容为三醛胶和生物质胶黏剂的合成与表征;实验设计采用交叉班级匿名评分制,每份实验设计由5~8人对其可行性进行评审,老师监督,评分均值为该小组的实验设计成绩。根据老师审核意见,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修改备用。实验过程分值为5分,小组抽签完成上述实验,若实验失败/未达到预期试验效果,则实验操作小组扣2分,同时实验设计小组扣1分。实验报告分值也是5分,实验报告采用交叉班级匿名评分制,每份报告由5~8人评审,老师监督,评分均值为该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如此一来,学生在整个实践环节的参与度得到显著提高,在老师的监督与协助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程度均能得到加深。
终结性考核是对学生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汇总和梳理,能帮助学生有效巩固教材中的内容,是对学生一学期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考核。然而传统终结性考核一般权重在60%~100%,占比较高,从而无法达到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这里将终结性考核的权重降低到30%,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过程的考核中,克服平时学习不积极、临时抱佛脚的坏习惯。终结性考试主要由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等组成,覆盖面广,难易适中。试题70%为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20%为适中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10%为提高题,主要是一些应用或计算等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胶黏剂与涂料”课程考核评价应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导,注重考核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归入课程考核评价范围,促进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的转变。通过对“胶黏剂与涂料”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提出集形成性评价、实践环节考核与终结性评价于一体的多元化考核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与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