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歆娴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村庄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农民作为中国人口中占比较大的部分,一直都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党和政府就“三农”问题推出了许多新政策和新举措,乡村振兴成为当前的重点任务。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大量村庄出现土地流失、人口流失等“空心化”和“内卷化”的趋势,村庄衰落现象和生存危机凸显。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加大村庄保护力度与促进村庄再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鉴于此,以村庄共同体建设为分析视角,探讨袁家村在发展和转型中形成和完善的村庄共同体的行动逻辑,以期从本土先进经验的角度为各地村庄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启发。
“共同体”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哲学思想。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当很多村落紧密地联合成为一体时,而且规模大到让村庄接近或完全自给自足就形成了城邦[1]。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概念就是古老的共同体。
19 世纪80 年代,德国社会研究家斐迪南·滕尼斯系统地重新定义了共同体,他指出,共同体是构建在相关人的本能中意或习惯约束下的一致适应性,和与思想相关的一致记忆上的有机体[2]。在滕尼斯眼中,共同体的3 种形态分别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
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在共同体中我们能够相互依靠对方[3]。
综上,学者普遍认为共同体是以一定的血缘基础、共同理解和身份认同为基础形成的封闭圈子,在这个圈子内,人们互帮互助,重视集体利益,和睦友爱地生活繁衍。
再把目光聚焦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日本学者平野义太郎认为,中国的自然村是通过公会实现自治的村落共同体,在中国的村落社会中存在着强烈的共同关系[4]。费孝通先生指出,不管出于何种因素,中国乡村社会的基础单位还是乡村。而且,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其生活富有地方性[5]。费正清认为,中国社会单元、经济单位均是家庭而非个人[6]。
综上,村庄不仅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和地域概念,也是个体因血缘纽带或地缘关系而长期聚居于此产生的一个具有集体认同感、归属感、凝聚力、利益与情义并存的共同体。
塔尔科特·帕森斯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他将行动与系统结合起来,用社会行动界定系统,通过系统诠释行动结构。此外,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并且必须满足某些功能才能维持自身的运转与平衡。具体来说,社会行动这个庞大的系统由4 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各个子系统分别承担着4 种功能,分别是行为有机体系统承担适应(Adaption)功能,人格系统承担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功能,社会系统承担整合(Integration)功能,文化系统承担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功能,被称为AGIL 功能模型。
袁家村是陕西省礼泉县的一个行政村,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20 世纪50 年代,袁家村贫困干旱,地理条件恶劣,是礼泉县有名的“烂杆村”。20 世纪70 年代,郭裕禄成为该村的党支部书记,他领导村民整地造田、发展生产,摘掉了“贫穷帽”。改革开放后,袁家村相继建立起水泥厂、印刷厂、砖窑厂等村办集体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小康村。90 年代中后期,由于产业政策的调整,袁家村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五小企业”纷纷倒闭,随着农村人均收入下降,村民相继进城打工,袁家村因此变成了一个濒临消亡的“空壳村”。2007 年,老支书郭裕禄的儿子郭占武挑起重担,振兴袁家村,他积极引导村民,以村民为主体,以村庄为载体,将关中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与乡村特色旅游相结合,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
历经了10 多年的发展,袁家村旅游接待人数从初期的3 万人次增至2017 年的450 万人次,2017 年旅游总收入逾3.8 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0 万元以上。袁家村还利用产业协作联动,促进周边十几个村庄的发展与数万名村民增收。袁家村曾分别获得“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最具文化旅游特色乡村”等荣誉称号,是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典型模范样本。
袁家村村庄共同体建设可以看作是一个行动系统,其良性运转离不开4 个子系统功能的协调配合。因此,可以构建袁家村村庄共同体建设的AGIL 功能模型并进行分析,见图1。
袁家村村庄共同体建设的第一步是适应,是指要不断适应袁家村的外部环境,如基本地理条件、潜在的旅游资源、待开发的旅游市场等要求并作出相应的变化。第二步是目标达成,这需要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要有优秀领导团队以及他们具备较强的计划、决策、执行能力;二是要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即袁家村村民积极参与。第三步是整合,是指要能组织系统成员有序参与,维持团结与合作,减少冲突和摩擦,使系统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充分体现在袁家村发展独特的利益共享机制与创新的产业融合路径。第四步是模式维持,是指要保持和传递系统成员认同的基本价值规范,使成员在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与约束下维持系统稳定运行,这体现在袁家村重视道德文化建设与培育村民共同价值信念。
袁家村坚持以“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开发资源、塑造特色”为出发点,明确其乡村旅游的市场定位,即关中民俗与乡村生活相结合的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通过利用具有关中传统乡村特色的食物、服饰、方言、风俗、农具、建材等人文资源,重现了原汁原味的传统乡村生活,为消费者带来了“回归乡土、品尝乡风、回味乡愁、放松身心”的旅游感受,深刻融合了“乡愁”“民俗”与“人情”。
随着近年旅游需求日益提升,2014 年,袁家村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新兴产业,相继建立了文艺长廊、文创一条街、祠堂街等新景观。2015 年,袁家村为推行“进城出省”策略,在西安市赛格购物中心开设第一家“袁家村都市体验店”,把特色小吃开到城里。除此之外,袁家村目前的工作重点是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向乡村度假过渡,村里投资600 多万元开发民宿,致力于提升游客的住宿体验度。
袁家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是袁家村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创始人,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旅游小镇布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动员群众、制定合作机制、监管日常管理秩序、召开村民大会,还是协调村民间的矛盾都是亲力亲为。在郭占武看来,必须把所有问题都扎实解决清楚,这样的工作作风也促使袁家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很多人质疑袁家村的背后有专业团队在操作,郭占武否认了这一点,并表示:“袁家村的发展始终坚持把村民放在第一位,袁家村今日的成就靠的不是专业团队,而是袁家村的父老乡亲、农民兄弟姐妹。”郭占武认为,袁家村之所以能有效地把村民组织起来,发挥整体效力,主要原因是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确立村民的主体地位,让袁家村的事情由村民自己决定;二是积极培育企业,吸纳人才和资本的投入;三是积极打造农民创业平台,强调全民参与,让“家家有生意,户户能经营”;四是维持利益平衡,当发现有利益的项目后由村里介入主导,大股东依然占有部分经营收入,等项目盈利后让其他村民也通过入股的形式参与进来,共享利益;五是激发村民自愿投资热情,降低村民的经营风险与心理风险。
2010 年,为了缩小村民的收入差距,袁家村实行“先富让利,带动后富,交叉入股,共享收益”的利益共享机制,将小吃街、作坊街建成股份合作社,鼓励大股东退股让利,让其他村民一起入股。同时,对于一些收益不太好但十分符合关中民俗的小吃店,袁家村留下并且从合作社的钱里平衡出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商户进行补贴,让其达到比较理想的收益。袁家村还将周边村庄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安排在景区下棋玩牌,再做些力所能及的保洁,这不仅为景区增添了生气,也能给村民带来收入。这些创新之举真正让全体村民自愿自发自主地参与进来,把共同富裕这块“蛋糕”一起做大、做好。
袁家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方式特点鲜明,实现“由三产拉动二产促一产”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袁家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经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与壮大,推动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从而拉动农业种植和养殖畜牧业的稳健发展,形成了“店面—工场—农田”的产业融合格局。袁家村以“互联网+”“旅游+”,促进农副产品的线上线下营销,进一步培养发展新动力,促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使农户不断增加收入。
袁家村在发展旅游,带动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扬村民无私奉献、坚持诚信为本的共同价值观,向游人展现了一座纯朴典雅、忠诚守信的美好村庄模本。
多年来,袁家村人民始终坚定守护着食品安全。一是袁家村规定小吃街和农家乐的所有原食材均由作坊合作社统一提供;二是采取“综合办事处—村委会—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农家乐协会”的整体综合管理工作构架,实现了检查不断线、安全有保障的动态管控格局;三是袁家村的经营户都必须向消费者保证所有原材料的绿色安全性,统一书写在标牌上并悬挂在店里,除公布食材的主要原料、产地以及商家手机号码等之外,各商家通常还会写上一些简单朴素的起誓话语,例如“承诺纯传统工艺,不添加任何化学材料”等。此外,袁家村还定期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承并学习本地优良的传统习俗和道德准则,增强对村庄共同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总结袁家村的发展路径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始终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依靠自主发展,把村民培养成老板,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第二,低成本打造农民创业平台,坚持市场导向;第三,走“由少到多、由一元到多元、由低端到高端”的循序渐进式发展路线;第四,创新“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第五,坚持合作共赢,团结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第六,坚守信念弘扬美德,传承文明、蕴育和谐。
从袁家村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一些有益启示,归纳起来有“六个要”。一要找准定位。每个村庄的现实情况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定位准确,发挥特色,拒绝雷同。二要打持久战。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是有周期的,作为领导干部要有耐心和毅力,带动村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三要生活化。乡村旅游一定要贴近生活,越真实越有吸引力。四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五要利益共享。六要有好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