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2022-12-02 07:17□王
山西农经 2022年5期
关键词:种养供给农产品

□王 勇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发展农业是体现资源环境价值的重要方式。农业与自然关系密切,农作物在水、阳光、土壤等交互作用下生长。农业具有经济与生态等多种功能,生态文明建设应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生态问题,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村生态问题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016 年,中央工作会议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2016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调整农业结构。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调整农业结构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1.1 解决农业的结构性失衡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在保证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解决农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具体包括3 个调整,分别为农产品结构性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结构性调整、农业产业体系结构性调整。

1.1.1 农产品结构性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包括农产品的产品结构。农产品需求升级后,供给也要相应提升。在产品结构上,应不再提供劣质产品,减少低端供给,减少农产品大路货和普通产品,增加优质农产品、绿色生态产品、专用产品、名特优新产品供给,提供高质量供给,形成有效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1.1.2 农业生产方式结构性调整

应发展绿色生产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方式,淘汰不利于生态环保的产业和投入。“石油化学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危害了人体健康,还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土壤肥力。所以应修复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着力推行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1.3 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性调整

应发展优势突出产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全链条升值,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绿色产业,把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田园教育、户外运动、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促进物流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1.2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任务需依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粮食安全、绿色供给、农民增收,实际是实现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的协调统一[1]。

1.2.1 农业绿色发展可以保证粮食安全

农业绿色发展需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长期来看有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提高粮食安全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协调农产品的供需关系,统筹粮经饲,优化种养结构,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保证粮食安全。

1.2.2 农业绿色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良好的生态效益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应积极倡导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优质安全绿色产品竞争力强,市场需求量较大,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可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

1.2.3 农业绿色发展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稳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应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注意自然资源利用上限,防止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对立[2]。农业绿色发展应在辨土施肥、用养结合的基础上,推进种植业秸秆和养殖业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用较少的投入生产出较多的绿色产品。

2 农业供给侧改革存在的生态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生态问题

2.1.1 农村环境生态问题突出

农业资源利用接近上限,生态承载力逼近极限,资源环境双约束越发紧张。农业生态失衡严重,表现为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生态破坏导致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粗放式农业发展会破坏环境,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2015 年后,农业成为我国最大面源污染产业,工业污染退居其次。我国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化肥、农药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较低;农膜残留率高达40%,每年农膜使用量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约为130 万t;淡水浪费严重,水体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3 亿农村人饮用水不安全;耕地数量减少,退化面积超过40%,耕地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全国1/5 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导致粮食大量减产。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土壤贡献率较低。

2.1.2 产品结构、品种结构的生态问题

我国农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于两方面。一是原有农产品品种品质不适应居民消费升级。二是部分人群追求更有机、更绿色的进口农产品,导致我国农产品在供给结构上产生大量无效供给,这种生产过剩是结构性的相对过剩,表现为农业资源浪费。

我国过于注重农产品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生产环节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与加工环节大量使用添加剂,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处于中低端层次,适口性较差。农产品污染通过食物链迁移到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应防止农产品受到污染,供给绿色生态农产品。

2.1.3 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的生态问题

农业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转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大,生态效益不高;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足;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加工过程中材料利用率低、废料多,破坏生态环境;没有发挥地方农业特色,没有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畜牧和水产养殖区生态承载力低,农牧结合不紧、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农业资源浪费、污染问题严重。

2.2 农业供给侧改革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法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来看,农业供给侧改革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完善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可以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率,提高森林覆盖率,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率。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改善农产品产品结构、农产品品质结构;增加优质品种、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提供无公害产品;提高农产品优质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农产品品质结构方面,要防止农产品受到生物性污染,防止农药、化肥的化学性污染,尤其要防止本底性污染,否则需净化产地环境,调整种养品种。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生态化,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体系,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有机农业,延伸绿色低碳产业链。加工流通环节上,应构建绿色农业供应链,发展农产品绿色低碳运输。2019 年,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指出,要限制农林业落后工艺、落后产品,淘汰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农林业落后工艺、落后产品。

3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解决农业产业结构问题,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3];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4],实现种养一体化;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3.1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3.1.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

生态农业运用生物共生原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肥和有机饲料。绿色农业生产过程无污染、无公害,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的高级阶段,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为核心,积极发展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3.1.2 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不仅包括生态林,还包括经济林、商品林,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森林除了生态功能还有社会文化功能,可以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人工造林和林下经济,促进经济林、竹产业、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绿色产业发展。

3.1.3 鼓励发展碳汇渔业、大水面生态渔业、休闲渔业

碳汇渔业通过将碳产品移出水体,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形成碳汇,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发挥大水面生态渔业优势,修复水域生态,以渔净水。渔业结构调整要清除水域污染物,压减捕捞强度,着力保护物种资源。

3.1.4 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特色乡镇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优的生态效益、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名优产品和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要立足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科学选择,绝不能一哄而上。应突出生态特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突出物种资源特色,充分发挥农耕历史悠久,珍、野、稀、名、特物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发展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农业特色产业类型;打造特色乡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

3.2 树立大生态、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实现种养加一体的大农业

3.2.1 树立大生态、大农业、大食物观念

大生态观念认为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源是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急功近利”和整体发展的“盲目失控”。大农业是农林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其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统筹粮经饲,推动产业融合,实现农业一产和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全面结合。树立大食物观念要开发各种食物资源,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蔬、菌菇茶;大力发展农畜资源、林特食物和食药物质,发展现代食品产业;积极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生猪、牛羊产业,增强牛羊肉供给能力。

3.2.2 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在此基础上实现种养加一体的大农业

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使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在一起。种养结合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散户逐步退出养殖后,种养结合的链条断裂,要重塑种养结合的现代模式,发展有机生态种养业;充分挖掘饲草料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草牧业,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促进农牧渔有机结合,推广各种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种养加一体是在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基础上与农产品加工业、销售结合。

3.2.3 调整优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产结构

树立大农业观念不能忽视粮食生产。粮食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新中国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初步解决了粮食问题,未来粮食需求量会持续增长,应确保粮食供给与其安全性。我国每年进口粮食达1.4 亿t,粮食进口量位居世界第一。进口粮食中,大豆是饲料粮,可以促进肉蛋奶类的生产。应合理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推动农业发展。

3.2.4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格局。在结合产业布局,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区分农业功能区,在适度发展区加快调整农业结构,限制资源消耗大的产业规模;在保护发展区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现保供给与保生态有机统一。

3.3 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

在生产环节挖掘种质资源,注意品种培优,培养突破性绿色品种,提升品质,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产品良种。良种可以增加粮食生产,加快畜牧业发展,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

农业应与生产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大力发展农业绿色低碳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创意营销等。发展绿色节能低碳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绿色低碳运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系统。

发展减排低碳产业,种植业减排固碳包括农田固碳、精准农业等。应发挥养殖业减排固碳的作用;发展生态渔业,实现渔业固碳。农村第三产业碳排放较少,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家庭农场、乡村民宿等,在农村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创意农业。

4 结束语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当下,供给侧改革正持续推进,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将实现统一,并取得效益最大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终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种养供给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