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恒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滨州市分公司滨城区分公司滨城支局,山东 滨州 256600)
在生态环境建设的21 世纪,农业经济走上生态化发展之路。生态农业发展不仅能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而且能削减在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现阶段,我国政府虽然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面临诸多难题,而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才能实现推进农业经济健康和谐与稳定发展的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源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好、实施好。乡村是集自然、社会、经济等特征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与城镇有着一衣带水、唇亡齿寒的关系,二者互促互衬、共生共存。城镇和乡村共同构成了统一的国家整体,相较于城镇,乡村更具开发潜能,发展后劲十足。从一定程度上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1]。
生态农业经济,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融合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对生态经济系统调控与整体管理,可促进农业生产中经济与生态的协调统一发展。加快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的要求与号召,为构建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循序渐进推动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及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注重环保与创新,但将农村经济发展与环保、技术革新融合起来,形成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积极渗透绿色环保理念。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相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度更高,绿色环保理念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也更明显。绿色环保理念渗透于农业经济发展中,前期投入成本可能较高,但要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视角看待绿色环保理念的渗透,以充分发挥绿色环保理念在改善农田土壤环境、减少农业经济管理开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方面的优势。例如,借助绿色环保理念可生产出无污染的有机质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业经济效益得到跨越式提升。第二,革新科学技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引入与革新先进科学技术。随着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全国各地的农业发展开始摒弃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力求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借助新技术、新政策实现生态农业经济新发展[2]。
分析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堪忧、效果不理想的现实根源,发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滞后是造成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地区中有将近60%甚至60%以上的农业生产劳动者不具备生态环保理念。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一些较小规模农户,由于缺乏较高的文化水平教育,意识不到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只追求短、平、快的发展模式,忽视了生态环保理念。由于农村地区的很多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孩子、妇女成为农村地区的主要留守人员,其不仅生产力有限,而且生态环保意识落后。同时,农村地区对生态农业经济宣传与教育力度不大。导致农业生产者生态环保意识差、思想落后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3]。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且缺乏规范系统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体系和宽广多元的发展路径。其中,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狭窄是典型的突出问题。技术创新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但由于部分农户生态理念薄弱,对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不足,导致生态农业发展缺乏技术保障。政府支持是支撑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就目前来说,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还有待改善。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不完善,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各地区推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但就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来看,产业结构仍存瑕疵。治理农村环境、发展农村交通、营造良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必行之路[4]。
在乡村振兴时代,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不仅需要各地区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还需要引入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我国农村地区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在就业机会、休闲娱乐以及居住环境等各方面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导致优秀人才流出农村,流向城市。因此,愿意长期扎根农村,在农村地区担任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员的优秀人才较少。农村地区原有的人才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经济高速、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缺乏优质科技人才极大限制了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不利于生态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5]。
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地区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应注重创新发展理念,重点引导全体农业生产者树立生态、绿色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农村地区应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并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与核心问题来抓。除了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以及设备支撑之外,各村党支部、村长等还应根据国家政策、区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及本村生态农业建设实况制订操作性较强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提升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农业生产者生态环保意识强弱直接关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质效,因此各县、乡镇以及村庄应做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宣传工作。可下乡进村宣传生态农业知识,也可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火山视频等线上途径宣传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现代化手段,提高农户的生态环保意识[6]。
4.2.1 推动技术创新应用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济离不开先进科技的研发、创新推广与应用。生态农业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生态农业的进步夯实了技术基础,要充分发挥生态农业技术的作用。第一,加大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相关部门应关注本区域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技术推广人员的储备情况,并通过引入新人才与培训现有人才的方式落实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研发出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符且可促进当地农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先进生产技术,助力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第二,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力度。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是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方法与技能的总称,不仅包括立体种养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还包括废物还田技术、饲料化利用技术、气化技术、制备复合材料技术以及燃料化技术等多种技术。在运用这些技术的同时,农业生产者还可将其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提升技术应用的效率[7]。
4.2.2 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
政府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应担当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引领人与协助者,在资金、人才与技术上予以广泛支持。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预留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如购买设施设备、革新技术、建设人才队伍等。应从法规政策方面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予以支持,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扶农政策,并加大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为生态农业经济的规范、有序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例如,可完善《农业保险法》《农业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生态农业发展条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细则》等法规文件,规范生态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出台相应的惠农政策。例如,可发布一些农业补贴政策或减免与农户合作的企业相关税收,激发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并提升“农业+企业”合作的有效性[8]。
4.2.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不健全会对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整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各地区应在不破坏当地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对各种特色资源挖掘、整合与利用,将自然环境资源转变为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物品。具体来说,当地应综合使用农业生态技术融合水利资源、山川资源、树木资源等,发展具有乡村特色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要分清主次,重点加强基础产业构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要有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但在发展多样化产业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基础产业构建,不能本末倒置。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链构建中的作用。优化农产品结构,进行标准化生产,打造农产品品牌效应[9]。
4.2.4 构建科学全面的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构建科学全面的保障体系。一方面,加强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协调。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一项烦琐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诸多工作人员。为避免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各个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交流沟通,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扫除障碍。例如,技术部门及其他部门应各司其职,并加强沟通,确保生态农业经济始终处于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另一方面,提供监督管理保障。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确保农产品在种植、生产以及营销各个阶段不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应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监督力度。例如,可引进先进的检测分析设备,对农产品的品质分析,确保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双重达标[10]。
4.2.5 改善农村环境
如果农村生态环境遭受污染或农村交通环境较差,则会直接影响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质量。因此,应从生态环境治理以及交通环境改善两个方面落实农村环境的改善工作。一方面,治理生态环境。由于乱砍滥伐以及滥用农药化肥,很多农村地区集中性的出现耕地环境被污染现象。在环境治理时,应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同时加强生态农业知识宣传,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生态环保意识。此外,还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鼓励农户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农药,减少化学污染对耕地的破坏。另一方面,不断发展农村交通事业,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交通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必备要素,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农村来说,发展交通事业,实现“村村通”可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11]。
科技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分不开,而驾驭科技需要各农村地区积极引入与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一方面,引入技术人才或培训当地农户。当地政府可通过加大薪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具有农业科技能力的优质人才走进乡村,留在乡村,为乡村振兴发力。在人才培训方面,各农村地区应定期组织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参与县级、省级或市级的科技培训活动,全面提升科技水平与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针对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少,科技人才留不住等问题,农村地区要落实好各项激励政策,做好对科技人才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以及职业生涯激励等工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活力。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度不断提升,如何立足乡村振兴视角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成为热点话题。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呈现出关注绿色环保、关注科学技术革新等显著特点。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围绕绿色环保与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针对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理念滞后、路径狭窄以及科技人才匮乏等困境,相关部门应对症下药,分别从理念、路径以及人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向高质、高效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