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茜文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南省常住人口中,60 岁以上的人数为13 211 281 人,占比为19.88%,将近两成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而邵阳市老龄化程度居湖南省前6 位,老龄人口比例20.75%,且百岁以上老人邵阳市最多。
本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县为样本,利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取数据。对邵阳县个别乡镇进行实地调查,针对乡村振兴、农村养老发展情况开展调研。为保证问卷信息真实、有效、全面及保留完整的问卷,问卷被分为乡村养老问卷和乡村振兴问卷两大部分,农村养老调查问卷主要以60 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村委会成员为调研对象,乡村振兴问卷主要访谈普通村民、乡村致富带头人及村委会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共收回乡村养老问卷187 份,乡村振兴问卷65 份。
根据调查可知,邵阳县老龄化程度较高,其常住人口75.21 万人,其中60 周岁以上老年人19.8 万人,60 岁以上占比21.93%,65 岁以上占比16.93%,其中农村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大约9.5 万人,60 周岁以上失智失能老年人大约1.5 万人,2020 年农村低保老人12 598 人,特困供养老人4 794 人。截至2021 年7 月全县低保老人12 458 人,特困供养老人6 431 人,集中供养817 人,分散供养5 617 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1 052 人。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60 岁及以上人口为2.64 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8.7%,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9 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3.5%。预计到2025 年,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2.9亿人,占总人口的20.7%。随着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或定居,长期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年群体,农村留守老人与日俱增,使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增加,但由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不足,实际供给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此外,大多农村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家庭养老模式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使得农村老年人口面临生活照料不够、医疗保障不足、精神缺乏慰藉等问题[1]。
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可知,邵阳县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3 个部分。
一是由子女提供日常生活费用。因农村经济不发达,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收入水平并不高,向老人支付生活费用数额不多且频率也不固定。所以,由子女提供日常生活费用的老人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且不稳定。
二是依赖于生活日常积蓄以及劳动所得,其中主要是农业收入,农村老人的劳动收入十分微薄,只能基本维持日常简单的生活需要。
三是依靠国家的养老补贴及社会救助,由于村里的大部分老人没有退休金,每个月靠100 元左右的城乡居民养老补贴维持生活消费开支。另外,村中的“五保户”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有效解决了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
根据湖南省现行政策,各县(市、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80~89 岁困难老年人纳入补贴范围,制定适度发放标准。补贴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邵阳市辖三区由市、区两级财政按6∶4 比例分担。邵阳市农村社保机制仍处于建设阶段,虽然覆盖面有所扩大,但整体保障力度仍有不足,加之农村老人缺乏参保意识,随着年龄增长,劳动力水平日渐缺失,使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
通过了解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文化娱乐活动、老年人护理设施的状况发现,邵阳县农村的医疗器械、老年人护理环境以及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改善。
一是目前邵阳县农村地区老人专用休闲、健身设施和体育设施不足,而且部分公共设施长久搁置、健身器材严重受损,影响农村老年人平时的休闲和娱乐。
二是邵阳县部分养老院的环境、设备、服务质量仍有待改善,缺乏专业医疗器械和专业养老护理人员。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是我国最基本的养老机构,这些机构会负责老人们的饮食起居,生病时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敬老院由国家财政提供,为社会困难人群和患病者提供特定补贴,主要救济对象为“五保户”。
三是地方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不足。新型医疗合作体系由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参与,主要针对重大疾病老年患者,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的医疗和保健服务,以帮助他们避免疾病导致的贫困。但是受地方教育、文化水平、经济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民参加保险的意识并不强。除了地方医疗投入不足之外,还需要提高农民参加保险的比例,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
2.4.1 传统思想制约,精神慰藉严重不足
在邵阳县的农村地区,由于地理及经济原因,很多老人年纪比较大而且子女外出务工无法照看,老人生活非常拮据。由于老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在养老观念上普遍存在比较保守的态度,主要存在“养老靠子女,敬老院是没有子女的老人去的地方”和“小病不用治,大病就等死”以及“落叶归根(不愿随子女去城市居住)”等传统思想。这些传统观念使农村养老问题难上加难。
2.4.2 子女不在身边,情感寄托缺失
邵阳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很多年轻人选择到省会城市或外省工作,适龄的小孩也会选择去城市里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城市里生活节奏较快,生存压力较大。据调查,很多老人的子女一年只回家看望老人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大多数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不会视频聊天,平时和子女联系的唯一途径就是打电话。一方面,老人不愿意成为子女的负担,选择留守农村;另一方面,因生活和消费方式不同,老人不愿意跟随子女去城市居住,故农村留守老人缺少亲人陪伴,情感缺失。
2.4.3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娱乐生活贫乏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载体,和城镇相比,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存在发展不平衡、利用率低等普遍问题,老人无法像城镇老人那样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农村老人大多独居或者和老伴一起生活,没有人说话聊天,所以很多农村老人内心都比较孤独苦闷,平时只能靠偶尔去附近的邻居家串门、在家看电视、下地干干农活来消磨时间。这种情况也给很多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近年来针对农村老人的诈骗活动越来越多,例如不法商家将假冒伪劣产品甚至虚假医药保健品卖给农村老人,严重损害了农村老人的利益。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其中一点就是产业振兴,农村经济落后,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外流,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又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供给严重不足。所以,要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必须要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盘活农村经济的关键是农村地区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整合开发,创造产业整合的条件。通过综合开发形成产业间的循环闭合,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集聚在农村地区。利用“互联网+农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这个有效工具,可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利用好网络多媒体平台,可以通过短视频宣传农村特产、旅游景点、休闲娱乐项目等,将乡村振兴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线上+线下模式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线上销售农产品,树立品牌农业,增加农产品的品牌效应。线下利用好乡村“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产业链,促进本地就业,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持续动力[2]。
尽快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明确农村养老服务理念为重点,建立和改善农村养老应对体制和机制。
一是要明确农村养老概念体系。通过跨域、跨层次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和理论探究的组织化,进一步明确农村养老的概念体系,明确农村养老的难题是什么,要采取怎样的方式去解决难题,在学术上给出建设性意见。
二是制订开发计划。各地区民事部门有责任制订各地区农村养老服务建设计划,要尽快掌握地区老人服务设施、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组织、标准及规制的现状、差距、困难,促进建立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农村老人养老服务体系,把这个体系作为地区养老发展的依据。
三是正确建立相应养老体制机制。以法律为前提,充分尊重养老自治实践,鼓励村委会、老人团体、其他农村组织以及城市社会组织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如互助养老模式等,以多种方式提供老人护理服务。
加快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关键在于统筹规划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农村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改造和设施达标,研究建立农村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深化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重点向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倾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根据农村特点调整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3]。高质量、低成本的养老服务设施仍然是农村养老服务的短板,需要在规模和服务方面进一步整合,同时增加投资。
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鼓励以特许经营、公共建设、民间运营以及民间办公室支援的形式提供运营补贴。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养老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质量的监督,使农村养老机构成为老年人的“温馨之家”。为此,应以行政村为单位,加大农村地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根据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数量对服务设施进行支援。此外,应根据辖区老人的需要灵活提供服务工作。
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国家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的重视程度。由于农村住宅比较分散,老人多会选择就近看病就医,所以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尤为重要,切实保障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一是进一步改善村卫生室的硬件条件,为农村卫生室购置基本医疗设备,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常用、基本的医疗设备[4],打破行政区划,提升乡村卫生室使用率。
二是通过培训乡村医生、完善健康档案等方式,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针对基层人才短板,应依托本地职业技术学校,以本土学生为招录主体,积极探索农村医生培养机制。加大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力度,制订可持续实施的中长期基层医务人员培养规划,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定期组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到上级公共卫生机构进行实训,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是农村卫生室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对农村老人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完善健康档案、健康知识宣讲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5]。
互助养老服务作为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向居家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是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农村老龄化”社会特点的一种养老福利模式。依托乡村振兴为农村互助养老提供基础条件,使互助养老模式可以在农村良性持续运转。
一是发挥政府在农村互助养老方面的引领作用。由于农村资源匮乏,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予以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失能老人、特困人员等特殊老年群体,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使有限的养老资源效用最大化。
二是激发村两委能力,持续推进巡访、关爱、服务“三位一体”的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实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的日常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需求。
三是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及时宣传报道互助养老服务新举措、新进展、新典型,扩大互助养老模式的社会影响力,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6-7]。在农村地区重塑“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良好风尚,教育和引导村民躬身践行孝亲敬亲,强化家庭养老的核心责任,鼓励子女切实履行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义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村养老工作任重道远,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挖掘和释放老年人资源,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体现真正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解决乡村养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