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琦,袁 玲,陶晓龙,李 瑶,马丽娜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折桥镇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过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折桥镇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一直较低,维护自然生态环境、调节社会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折桥镇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同质化”问题成为制约折桥镇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其旅游业发展模式单一,主要为传统农家乐,缺乏创新和市场竞争力。但是折桥镇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美丽的自然风貌,为折桥镇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以折桥镇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基础,培育沉浸式民俗文化旅游小镇,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建设怡人的生活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
2020 年以来,按照州委、州政府全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已经实施了临夏市折桥镇的“金色田园一慈王农庄”二期建设项目,发挥好千亩城市农业基地82 栋高效日光温室作用,打造食用菌、草莓、反季蔬菜农业产业园,利用慈王村196 栋28.67 hm2日光温室,种植平菇153 栋、香菇7 栋、花卉13 栋、蔬莱23 栋,修建5 处存储能力2 200 t 的保鲜库,实现了错峰销售,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
以折桥镇入选“甘肃特色气候小镇”,折桥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2020 年中国美国休闲乡村》为契机,折桥镇旅游业蓬勃发展。说起折桥镇,就必须要提折桥湾,折桥湾的农家乐产业已成为一张耀眼而独具特色的旅游名片[1]。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农家乐是折桥镇的特色支柱产业,现在已经扩展到100 家之多,从事餐饮及服务人员1 200 余人,可卖出草鸡20 余万只/年,年营业额达5 000 余万元,纯收入达2 000 余万元。农家乐产业已成为折桥村乃至折桥镇群众收入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方面,农家乐形式雷同,功能单一,大部分仅停留在提供餐饮等低层次项目,且菜品高度相似,基本都是以常见的家常菜为主,千篇一律的粉条炒肉、炕锅洋芋、虎皮辣子、爆炒草鸡等,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农家乐都严重脱离了田园乡村风情,与朴素、自然的原则背道而驰,商业化气息浓厚,对乡村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程度较低,难以满足现代人们对旅游所追求的参与感、新鲜感,导致客源不足,市场化程度低。
游客体验感与农家乐设施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折桥镇农家乐内部设施中,餐厨设备较落后,加热能源以木材、煤炭、罐装煤气为主,安全性和环保性较差。消防设施尚未普及,部分农家乐没有配备任何消防设施,缺乏安全逃生通道,对经营人员和游客都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排水及供水设施较差,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对乡村生活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有悖于农家乐作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折桥镇农家乐外部设施中,交通条件较差,农家乐大部分集中于折桥湾,早期农家乐集群建设过程中由农户自建,缺乏政府监管和规划,造成了集群建设较为拥挤,外部车辆的可进入性较差,并且停车场数量较少,停车位供不应求。
农家乐的进入门槛较低,所以折桥镇农家乐经营形式主要是家庭式经营,从业人员大部分由农民或在外务工人员转型而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素质和技能。折桥镇农家乐主要缺乏3 种类型的人才。
一是经营管理型人才。能对农家乐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规划,为农家乐提供创意策划,是助推传统农家乐转型升级的核心人才。二是民俗传承型人才。传承和保护临夏特有的民俗文化,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同时也是折桥镇农家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三是旅游服务型人才,具备扎实的旅游基本知识和旅游专业技能,是需求量最大的人才类型,作为农家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基础型人才,与游客的接触距离最近、范围最广,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感。
折桥镇农家乐营销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宣传内容缺乏吸引力,折桥镇农家乐的宣传仅仅局限于美食照片,菜品种类较少且毫无创意,折桥镇农家乐的宣传内容显然无法吸引顾客。宣传渠道和载体单调,折桥镇农家乐的宣传渠道基本靠熟人口耳相传,以及经营者个人的社交媒体宣传,如朋友圈宣传,载体基本就是熟客,且宣传范围小,难以开发新的客源,市场狭隘。宣传主体力量匮乏,折桥镇农家乐宣传主体就是经营者,由于经营者专业素质受限,自主宣传的难度较大。
3.1.1 特色农业体验园模式
特色农业体验园模式以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农产品采摘、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销售4 大核心业态为载体,完善特色农业产业链,促进特色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通过打造折桥镇大庄村千亩农业基地和慈王村慈王农庄,为折桥镇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示范点,将传统农业种植向高附加值、高效农业进行转变,带来特色农耕文化的沉浸式体验。通过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与感觉,为旅客提供具有丰富的临场感、交互性、想象力的旅游体验,让旅客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一是种植特色农产品[2]。以“现实版QQ 农场”为模式,划分地块,根据面积大小区别与土壤状况定价,向客户进行出租。客户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耕种各种蔬菜水果,并且参与挖土、施肥、浇水、采摘等过程,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二是采摘特色农产品。采摘过程中的品尝环节是建立顾客满意度的重要环节,游客的采摘量与农产品口感息息相关,好的口感能增加顾客的回购欲望,农场从业者在种植时应侧重提高产品的适口性,其优化方法有培育肥沃土壤、优选品种、病虫害防治、增施有机肥等。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加强特色农产品保鲜和加工技术,对提高农业收入以及保证折桥镇特色农产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是特色农产品销售。以通过东乡民俗文化塑造独特品牌形象为主要任务。农产品销售分为线上线下。线上主要通过开设品牌网店和直播进行销售;线下采用“现采现销”模式和“采摘+农家乐”模式。简化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同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1.2 民俗文化体验圈模式
一是物质生产民俗体验。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的生产实践活动和创造,利用折桥镇的特色农业和自然风光作为天然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让游客能体验耕种、收获、采摘、饲养等农业活动,享受融入自然的美好。二是物质生活民俗体验。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包括居住、服饰、饮食、出行等。通过身着东乡族民族服饰,亲手制作和享受东乡族特色美食,体验东乡族特色民宿,浏览折桥镇的美景。三是节日民俗体验。通过创设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经历的民俗节日环境,让游客浸润于东乡族独有的文化情怀中,深入感知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东乡族是生活在甘肃的特有民族,其民族节日也是特有的,例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尔德节、阿舒拉节等,都蕴含着东乡族节日的独特魅力。四是民俗艺术体验。是东乡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凝结着东乡族人民的智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对临夏砖雕、泥塑、雕刻葫芦、蛋雕、彩陶等一批独具临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览和教学,让旅客不再走马观花,而是亲手制作一份独具意义的纪念品,使其感受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厚的艺术气息[3]。
3.2.1 升级能源结构
要着力加快农村能源结构升级,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能源既安全又环保。应使天然气的建设得到大力的推广与普及,因地制宜对折桥镇天然气建设进行规划,建立并逐渐完善天然气供应网络。加强对天然气管道、储气设施、压缩设施、接收设施等相关附属设施的建设,提高天然气的利用率,保障天然气稳定安全供应,推动折桥镇普及清洁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特别注意闲置废弃沼气池的不安全隐患,应拆掉废旧沼气池,及时建立新的天然气供应网。同时,政府要制定能源鼓励扶持政策,引入相关天然气企业,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并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天然气行业。
3.2.2 普及消防设施和消防教育
普及消防栓、灭火器等必备消防设施,并设立相关标准,严格消防安全审查,以便于及时发现消防隐患,使消防水源建设得到保障和完善,保证每个农家乐都有随时可以用的消防储备水池,确保用水供应充足。加强对农家乐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加大农家乐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力度,通过线上线下授课宣传消防知识,定期开展消防演练,以增强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创建消防安全示范点,规范农家乐消防安全建设,不断增强从业人员和广大游客的消防意识。
3.2.3 完善交通布局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合理规划折桥镇的交通网络,调整农家布局,加宽通行道路,增设停车场与摄像头,加强对不良行为的规范与管控,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家乐的可进入性与安全性。发展绿色交通,引入并普及共享单车,完善公共交通,为旅客出行提供便捷,同时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3.3.1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以实践培育党员干部的创新精神,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于折桥镇旅游发展工作中,形成踏实的工作作风。在折桥镇旅游服务场所充分融入党建元素,建设旅游行业党建示范点,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形象品位,为折桥镇旅游行业企业树立标杆。设置党群服务站点、党员义务咨询台,顺应当地政策,积极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工作的一线,为旅客提供高质量服务,维护游客秩序、保障游客安全,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与服务意识。明确划分党员责任区,将旅游服务质量作为党员工作政绩衡量的重要依据,开展“支部书记带你游家乡”“当地人讲当地故事”等系列党日活动,推动党员帮扶工作落到实处,以实践促发展。
3.3.2 开展高校对口帮扶,促进产学结合
充分发挥甘肃省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对折桥镇进行对口帮扶,在高校加强折桥镇旅游建设的同时,为高校提供了实地培训的机会和场所,更好地促进产学结合。在当地高校带领下建立人才培养平台。
一是定期举办高校关于农村旅游扶贫的专题培训,学习和探索旅游扶贫特色工作和经验。二是组织高校实地培训,在折桥镇建立科研实验室或工作室,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场所,为折桥镇工作人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折桥镇实现落地,从而发挥高校科研、学科优势,并结合折桥镇所拥有的资源特点和现有的科技发展项目,加快折桥镇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三是通过实施远程网课教学和现场培训指导的方式,为折桥镇教育扶智扶志,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折桥镇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素养,提高劳动力价值,切实助力实现折桥镇人才资源保障。
3.4.1 丰富宣传内容
推动折桥镇传统农家乐向沉浸式民俗文化旅游小镇转型,意味着折桥镇农家乐所提供的服务从单一的餐饮,转型到集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农产品采摘、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销售、物质生产民俗体验、物质生活民俗体验、节日民俗体验、民俗艺术体验等多元化服务。网络宣传推广折桥镇旅游以及特色农产品,打开折桥镇的知名度,加大市场影响力度。一是创建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推文对折桥镇的各个服务项目进行介绍和宣传。二是创建抖音账号,以折桥镇的特色农业、自然风光以及特有的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短视频创意创作,通过抖音短视频引流,吸引相关客源,把线上的流量注入到线下,支撑线下折桥镇旅游服务发展,助推折桥镇旅游推广方式和行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3.4.2 建立和完善电商平台
在折桥镇建立和完善电商平台,通过电商平台售卖折桥镇种植的有机蔬果,更好地实现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吸纳农村闲散人员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带活乡村经济,在实现美丽乡村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
与高校、优秀电商企业合作,为当地从业人员开展电商培训,进一步提升对电子商务的认知能力,并为折桥镇农产品制订特色销售方案,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网络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