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实施乡村振兴工作问题探究
——以宿松县为例

2022-12-02 07:17石亚军
山西农经 2022年5期
关键词:资金基层人才

□石亚军

(中共宿松县委党校,安徽 安庆 2465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抓手”。宿松县是脱贫摘帽县,在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但乡村振兴推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干群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不高、项目建设重复、资金使用不规范、产业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1 推进基层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力度,举全党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应时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1.1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结果

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乡村必须要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提出“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主“抓手”,是完成党的十九大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的庄重承诺。为了实现这一宏伟夙愿,应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抓好各项民生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由之路[1]。

1.2 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在于推进乡村振兴,主要是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立体化全方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在乡村尤为突出。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广袤的农村占据重要的地位。各个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之间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农业的科技水平、产业发展、居民收入、人居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所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1.3 是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

“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的党、国家、民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而破解“三农”问题的方法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始终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我国相对性贫困已经得到极大改观,正在逐步转入建设农村、实施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要求要实施好乡村振兴。

2 实施基层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乡村振兴的强力推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围绕乡村振兴制订了相应的目标和要求。宿松县也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了详细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稳步实施,但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在基层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2.1 乡村振兴人才短缺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基层如何留住、用好人才是这一战略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宿松县经过脱贫攻坚战后,扶贫工作的重心也转移到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上,但宿松县还处于脱贫攻坚巩固期,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完全处于主导地位,没有全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农业的专业人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全面开展。

在实施基层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一类是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实用性建设人才。培养更多扎根本土的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离不开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角。要先发掘一部分田秀才、土专家,为他们提供好的平台使其优先发展,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不仅要出台政策,更要配套相应设施,让他们能够真正留在乡村,成为建设乡村的行家里手。另一类是乡村干部。实施乡村振兴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发挥党员干部的中坚力量。如何用好用活这两类人才是解决基层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的关键。

2.2 “三农”资金资源配置不均衡

国家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大量的财政项目资金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使贫困人口能够顺利脱贫。随着工作重心向乡村振兴的方向转移,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而这些资金资源从哪里来、如何使用,这也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在实施乡村振兴之前,国家对“三农”工作主要聚焦于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期,为了让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动用了大量的财政资金,这些资金项目长时间投入到贫困地区,大量资金的积累为脱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所有乡村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各种资金将会平分给各个乡村,这些资金的使用和配置必然会为“三农”工作带来新的课题,资金的配置问题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2.3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宿松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期间,对全县70 个贫困村进行特色产业扶持,各地区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产业,逐步形成1~2 个地区特色产业。宿松县作为刚刚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在“十四五”期间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乡村振兴稳定发展,保持在实施过程中不走样、不走偏,解决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重点在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缺乏长期规划,多数是围绕上级考核任务突击完成

大部分乡村刚刚解决贫困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发展不均衡、发展项目参差不齐、发展效益不佳等问题。在产业发展上没有前瞻性、规划不到位。规划编制单一、模式千篇一律、未能结合本地特色;规划标准低、考虑不周全;规划不接地气、没有挖掘本地特色、品牌意识不强。

2.3.2 产业发展思想认识不一致,未形成发展合力

由于思想观念的差别,无法形成合力,产业发展没有走上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2.3.3 产业项目缺乏针对性,不能因地制宜

选择的产业项目特色优势小、雷同性大,以粗放式种养为主,缺少品牌化运营,缺乏一批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经营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大多分散经营,缺少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低,资金周转困难,导致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发展无后劲。

2.3.4 产业发展未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宿松县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主要是以村集体为主形成合作社,以村干部管理为主体,缺乏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以行政手段参与经营管理,按照三方协议年底分红,无法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同时,发展乡村产业缺乏市场经济知识,未能将产业做大做强,仍处于产业链底端。

2.3.5 人口素质低下,影响产业项目和经营水平提升

宿松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有大批量的青壮年劳动人口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口,人口素质相对偏低,这严重影响产业项目管理技术和经营水平的提升。根据实地调查,目前全县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18~45 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乡人口年龄结构明显呈现出“613899”现象,即儿童、妇女、老人。由于人口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导致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能力有限,影响了产业的档次和经济效益。

2.3.6 产品未上档次,忽视品牌意识

由于忽视品牌意识,宿松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上市产品很多只有产量没有质量,更谈不上品牌,仅是一般的“大路货”,如柳坪香芽、凉亭玉叶等,未能形成统一的对外品牌。

以上诸多对产业发展不利的因素极大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步伐。产业兴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解决发展产业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条件。

3 推进基层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脱贫攻坚战打赢后,高质量推进基层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即人、资金、产业的问题。人是核心,资金是保障,产业是关键,解决好这3 个问题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真正地破解乡村振兴之路的难题。

3.1 解决好人的问题,提高战斗力

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把实现基层乡村振兴作为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有力武器。而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一批熟悉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乡村人才,所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2]。

3.1.1 选好人

挑选出熟悉农村、热爱农村的人才留在农村,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来实现自我价值。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从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中选派政治素质好、有魄力、有能力、敢想敢闯敢干的优秀人才到村任职,确保为实施乡村振兴选好人。

3.1.2 用对人

以提升组织力为主“抓手”,以提升能力素质为主目的,通过“四抓”的举措用对人。第一,抓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党员干部到党校行政学院参与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第二,抓支部。以提升组织力为目标,建强村级党支部。第三,抓队伍。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为乡村振兴培养大量实用人才,夯实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第四,抓机制。建立健全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发挥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3.1.3 留住人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批扎根农村的优秀人才。一类是乡村振兴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村级基层组织带头人;另一类是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者,各种“能人”“土专家”“田秀才”。要想留住这些人才,针对第一类人要提高工资收入,而第二类人要使其有利可图。同时在改善农村生产经营环境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上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差异化的方式不断探索改革新路,从而能够真正留得住各类人才。

3.2 优化资金结构,服务于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进行各类建设,其中建设农村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这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解决好资金问题能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3.2.1 用好现有资金

实施基层乡村振兴要合理使用现有资金。增强资金的使用效果,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和年终审核,使投入到乡村振兴的资金透明化运用,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2.2 盘活存量资金过去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一些村社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申报的项目建设受资金配套、建设手续、资金审计等多种因素影响,不愿意也不敢实施已申报的项目,从而存留了大量的资金。在盘活这些存量资金时要本着合理合规的原则,把资金真正用到具体实施项目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3 激活社会资金

推进基层乡村振兴要建立“政府、社会力量、村民”多方投入机制,发挥群众力量,多方共同参与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3.3 以产业为支撑,实现全面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不能盲目地发展,要遵循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发挥农民主人翁角色作用,发展产业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和全域化。

3.3.1 专业化

坚持规划引领。遵循乡村建设的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编制全县22 个乡镇207 个村社区发展。把乡村振兴规划纳入到全县近几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用专业化的视角推进全县乡村振兴。

3.3.2 特色化

根据本地不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本土化。全县按照地形地貌特点可划分为3 部分。北部山区,结合山多林多的优势引进油茶、茶叶、柑橘、中草药等农作物,集中发展山地种植旅游业;中部丘陵地区,地形较平缓,以县城为依托,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等产业,在试点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上找准新路子;湖区,围绕境内的大官湖、黄湖开发渔业生态资源,发展湖区渔业休闲养殖业。

3.3.3 品牌化

产业发展要从“千人一面”转向“千人千面”,在谋划阶段要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对农产品的品牌培育,以良种提品质、以品质树品牌。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政府主动参与,实现产业品牌化。

3.3.4 全域化

产业全域化是使全县的乡村产业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发展,构建三产融合发展体系。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使农民从中受益,真正体现实施乡村振兴的目的。解决人、钱和产业的问题就解决了乡村振兴的主要矛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走适合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绘就乡村振兴基层版“富春山居图”。

猜你喜欢
资金基层人才
人才云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基层在线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