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琦,于 榕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乡村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乡村兴则国家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养老服务发挥着社会稳定的作用,发展农村养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村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为23.81%、65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为17.72%,分别比城镇高7.99 个百分点和6.61 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我国由轻度老龄化社会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由于历史积累等原因,即使在政府政策大力倾斜、人财物多方面支持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分化的现象依旧存在。根据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报告,乡村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高达65.6%,加之农村的经济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很容易产生所谓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因此寻找改善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方法已成为民生领域的重要议题[3]。
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而流向城市,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镇。相关研究预测,2028 年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将突破30%,比城市老年人比例多出11 个百分点,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当前我国养老资源总体供应不足,且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缺口更大。现在农村养老模式的特点是无偿的非正式家庭照料,即由配偶及同辈的兄弟姐妹照料,或是由隔代的子女或子女配偶照料。此外,有部分农村老年人是由有偿的机构或保姆进行照料。但由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不佳,这类有偿的照料比例相对较低;还有一部分老年人,由于个人经济水平、文化观念等因素,或是由于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专业服务人员紧缺等问题,导致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由于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工作中出现了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未能发挥总领全局的“掌舵手”作用,导致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家庭等主体之间的责任范畴模糊不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余主体的参与度及供给效率,加剧了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的问题。要改善这一现状,首先需要厘清基本概念,例如在养老服务的供给层面,属于政府自身责任,需要兜底的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有哪些种类?相应的属于市场化经营供给的服务内容有哪些?其他各方主体的准入门槛和审核标准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有明确、详细的解释,便于各方主体在规定范围内充分释放活力,为农村养老提供更多元的服务。
我国社会发展十分迅速,但城镇发展的速度远高于乡村,在养老方面,表现为养老服务供给机构数量相差过大。有研究表明,自2013 年以来,农村养老机构大幅减少,从2012 年的32 787 家减少到2019 年的15 932 家,减少了51 个百分点;与农村养老机构相反的是城市养老机构增长率达119%,从2010 年的8 432 家增长到2019 年的18 437 家。
此外,农村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置率很高,农村还有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想入住养老机构的却因个人经济问题、不符合失能条件等原因无法入住,从而导致“一床难求”和“床位空置”共存,造成养老资源的极大浪费。
虽然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内容已经逐渐趋向多层次发展,但依旧存在着物质供给与精神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从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总量的角度来看,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的问题已成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桎梏。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社会福利事业有待拓展的情况下,尽管部分地区已经建设了幸福互助院、养老大院等集体养老设施,但配套的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仍相对欠缺,无法真正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此外,由于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人口高龄化的趋势随之凸显,失能失智老年人不断增多,而现有的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并不足以支持这些群体的养老需求。
完善的医疗体系一直是老年人的关注点,也是老年人养老的必备基础。大多数乡村位于城市的边缘,因为道路、发展等各种因素导致医疗资源紧缺,并且由于医疗设备不齐全、人才素质有限等情况,导致乡镇医院的医疗水平较低,难以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其需求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现阶段,由于农村养老体系不完善,难以实现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农村老年人得不到乡村医院或诊所提供的滴流服务、身体检测、鼻饲等上门医疗服务。为改善这一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在2020 年12 月17 日发布了《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但是由于机构床位利用率低、专业护理人员紧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在农村,子女仍是照料老年人的重要主体。由于我国的家庭趋向小型化,农村的多子家庭、核心家庭正在日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少子化、空巢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家庭平均人口为2.62 人,2020 年底我国家庭规模为3.1 人/户,比2010 年减少0.48 人/户,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在我国农村50~79 岁各年龄段,老年人的健在子女数量均显著下降。如果养老资源没有被充分合理利用,中国农村老年人从子女获得支持将会越来越少。
传统的家庭非正式照料逐渐被削弱,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压力逐渐升高[4]。由于城乡之间人口大规模地流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流动,农村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越来越远,老年人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农村,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照料模式的不可持续性。由于大部分农民的劳动能力不足,农村医疗水平落后且机构发展不健全,许多老年人正面临着无人养老的尴尬局面。
乡村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政府虽然采取了各项措施,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养老模式难以推行。部分地区不惜花重金建造“养老幸福院”,但是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即使是在“幸福院”的硬件条件优于自家养老条件的情况下,不少农村老年人还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老年生活质量。多数农村老年人由于早年间的劳作,导致他们还没到退休年龄就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他们在60 岁才可以领取养老金,这些养老金在维持他们正常生活开销之余,用来就医、养老的部分相对有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来源大多是子女的赡养或者是年轻时的劳动积累,而且生活质量普遍没有城市老年群体高。根据学者分析,导致农村老年人物质保障不足的原因主要有3 点。
第一,是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单一,只能依靠传统的种植农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年劳作加速身体机能的衰退,导致他们并不能像年轻人一样长时间进行农业的种植活动,再加上老年人并不能及时地学习先进的经验与技术,使得他们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第二,在农村土地大量流转的背景下,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处于失地的状态,且农村企业相对较少,缺乏相应的再就业渠道,土地则成为其唯一的收入来源。第三,由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习性、环境等因素,大多因长年劳作身患慢性病,需要长时间依靠药物维持,医疗费用花销极大,使得广大农村家庭经济负担重,不少家庭因病返贫,甚至欠下债务。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5 条路径。要想构建有内部活力并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养老体系,就应将产业振兴作为源头,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时代机遇,将更多资本引进乡村,以培育产业为动力,带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设。应深度理解产业振兴这一理念,锁定这个发力点,搭上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快车,将传统产业与其相结合,积极促进规模化经营、特色化生产,扩大农民合作。将青年留下来,鼓励青年创业,激发乡村家庭活力,从而改善养老问题。
根据不同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积极明确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完善农村养老需求框架,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老有所养”。一方面,发展乡镇企业能为青年提供就业岗位,将年轻劳动力留在农村,使其在农村就能实现就业,为家庭养老提供了便利途径。另一方面,吸引城镇比较成熟的养老企业、机构走进农村,带动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这样在发展养老产业的同时,还可以带动一批农村的企业和组织。此外,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各种企业、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依法确保其专业化、标准化和职业化的发展。
一方面,要探索、研讨,进一步明晰中国农村养老体系的概念,清楚地知道以后如何发展、发展目标是什么等问题。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要整合当地养老资源、培训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所需的专业服务人员队伍、加大财政支持等。积极学习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成型的农村地区,结合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实施。
目前,农村的养老机构都属于政府建设的非盈利性养老机构,十分单一,乡村可以引进一些成熟的养老企业,搞活农村养老服务行业的市场环境。政府加大对民营机构的补贴力度,增加竞争机制,促使养老机构之间相互进步、共同发展。让老年群体自己选择需要的养老机构以及想要享受的养老模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也可以促进养老机构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服务模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养老氛围。
现阶段,农村养老的重要主体是家庭,但由于城镇化的演变,使得空巢老年人逐渐增多,进而导致传统的养老方式并不能适应这一现状。为了使农村老年人能更好地安享晚年,应该丰富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使得养老服务多元化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使其成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桥梁”。村干部应重点做好对村里每位老年人的信息调查,建立、完善农村老年群体档案,了解、掌握农村养老群体的需求,积极及时向上级汇报。与此同时,充分整合、利用农村有限的养老资源,做好农村养老工作。
在社区作为“桥梁”的基础上,鼓励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相比城镇,农村居民之间的感情更深厚,可以自愿组成互助小组,互相帮助村里的老年人。在他们提供互助服务时,可以学习体系相对完善的地区,建立“时间银行”,这样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也可以享受互助服务。
充足的养老设施、优质的服务、低廉的收费是农村养老服务的追求,应吸引大量社会组织共同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当地政府应加大规模、服务的建设力度和对财政的投入。同时,吸引一些企业、组织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添砖加瓦,并给予相关运营补贴。鼓励乡镇医院和私人诊所为老年人提供身体检查、医疗咨询、上门医疗等。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定期上门为农村老年人讲解健康小知识、聊天解闷等。
要大力发展乡村养老事业,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要将重点落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上,更应在财政方面倾斜。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质量,逐步向城市靠拢,将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作为重点。确保社保的覆盖率在农村也达到100%,同时扩大农村医保的报销范围,进一步简化其报销流程并提升其比例,进而缩小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城市与乡村之间医疗资源的供给一直存在差距,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因此探索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十分必要。
根据农村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给养老机构,使其能及时获得专业的医疗服务;对于机构的其他老年人以及留守老年人,可以对其普及相关医疗知识,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乡镇医院、诊所等医疗组织可以在乡村干部提供的场所义务就诊,既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又降低了老年人的医疗成本。此外,还应注重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健康,可以采用定期家访的形式,通过聊天等方式确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档案。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在心理医生及子女的共同协助下,对其进行专业治疗,这从侧面极大地缓解了医疗资源紧缺这一难题[5]。
乡村不能只看乡村风貌,要抓住乡村振兴的核心,切实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养老质量。借鉴其他地区成熟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建立属于农村自己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使养老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