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生态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2-12-02 07:17明彦林
山西农经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居生态环境

□陈 莉,明彦林

(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三农”工作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开展农村工作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总抓手。半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将乡村全面振兴阐释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

1 辩证把握乡村生态振兴与乡村全面振兴之间关系

生态振兴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发展绿色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系统3 个方面[2]。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有助于深入开展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党中央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内涵丰富,覆盖广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有机融合于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之中,内在联系紧密,互为促进,是乡村振兴与生态振兴的关键因素之所在[3]。“五大振兴”与“五大要求”相互呼应,是新时代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在我国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不能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就不能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就不能给亿万百姓提供一个风景宜人、宜居宜业的美好生活环境,就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同样,如果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不能推动我国“三农”工作持续平稳向好发展,不能带动乡村整体实现质的飞跃,不能为良好乡村环境的实现提供总体保障,乡村生态振兴也就无从谈起。

1.1 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生态振兴能够带动乡村产业转型,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生态内涵,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农村百业高质量发展,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物质层面的客观保障。通过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绿色农业,实现生态友好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不仅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增强了乡村产业的内生动力,还为提升我国农村的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生态动力。通过探索农村生态发展道路,发展生态友好的乡村产业,不仅能够减少由于乡镇企业兴起和工业污染“上山下乡”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还能够有效地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引擎,有效促进乡村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

乡村具备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为打造基于宜居乡村的多层次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依托良好生态优势,发展涵盖亲子互动、假期休闲在内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打造集饮食、居住、生活、娱乐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激发乡村康养功能,探索建立乡村康养基地,发展康养产业,满足老年人对于乡村悠然生活的向往和对良好康养的需求。结合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条件,依托互联网发展数字生态经济,打造“互联网+乡村生态”的产业模式,带动乡村产业绿色发展。

1.2 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生态振兴能够改善乡村人才的生活环境,为其提供成长成才机会,而高素质的人才和成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能够为系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帮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农耕劳作产出的年收益相对较少,青壮年劳动力往往选择进城务工。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前我国农村在人口结构上呈现“老龄化”态势,在空间分布上逐渐趋于“空心化”。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村人口分布失衡,“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成为乡村人口的主要人群,青壮年劳动力逐渐减少,乡村人才流失日益加剧。

与城市相比,当前我国农村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生活场景相对较为单一,这些客观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留人难”。即使政府每年通过政策激励、公开招考等诸多方式吸引社会人才和毕业学生投身农村建设,但农村居住和生活环境带来的劝退效应,成为导致这些人才选择离开农村的重要因素。

通过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鸟语花香的生活场景,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留不住人才的现象,减少选择农村的外来人才和造福桑梓的本土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好地投身到乡村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中。

1.3 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生态振兴能够夯实乡村文化的根基,补充和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华民族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哲学,并以之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乡村生态振兴作为涵盖发展绿色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系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聚焦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更要致力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2021 年12 月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明确提出,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进步等互促互进[4]。想要更好地通过乡村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就要坚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尤其是要做好乡村整体规划编制和移风易俗工作。

进行乡村整体规划编制时,要注意加强基础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乡村健身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有效吸引民众参与,改变传统农村生活习惯,扭转乡村不良风气,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新风尚的传播,引导良好的乡村风气建设,夯实乡村文化基础。

针对农村长期存在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应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村民进行科学引导,改变其传统生活方式。设立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保意识,为传统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1.4 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生态振兴能够为乡村组织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并提供有益补充。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斗堡垒,加强组织建设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村工作成效。夯实基层基础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固本之策。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要加强党的领导和促进村民自治实践。

通过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不仅能够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留住投身农村建设的外来人才,也能够促进农村本土人才的积极涌现。乡村生态振兴带来生态产业平台和文化平台,能够促进新乡贤产生。无论是引进的外来人才,还是具有本土乡愁的新乡贤,都是开展农村工作和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宝贵人力资源。通过留住外来人才和吸纳新产生的乡贤进入基层党组织,能够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基层党组织人才更新进步。

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过程中,也会促进基层党组织成员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其对乡村生态振兴的认识以及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总体把握,最终达到提高乡村基层党组织的理论素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乡村治理水平的目的,助推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所设立的农业协会、志愿服务团体等一系列村民自治团体,也会成为基层政府开展农村工作的有益补充,为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提供助力,为搭建农村基层多元共治的良好格局提供社会协同力量。

2 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1 以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

2.1.1 坚持发展绿色农业

把农业生产重心转移到高质量的绿色产品上来,注重产品质量,体现农业发展的生态性,做好生态品牌。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时,要考虑是否会损害土地的总体质量以及是否会对水体造成污染。通过生态手段提高土地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促进土地总体质量逐渐恢复。

第一,减少土地污染。确立农业耕地保护标准,严格保护好耕地,对于耕地周边水体也要做好监督和监管,确保水体清洁。对于已经污染的土地和水体,做好修复工作,促进土地肥力回升与恢复。推行废弃农药瓶盖、废弃地膜回收,建立积分兑换制度,提升村民积极性。

第二,开展清洁生产。逐步缩减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时刻警惕面源污染。对于已经污染的土地,要做好土质提升与恢复工作,推广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在养殖产业密集的县域,推广禽畜粪便沤肥技术,增加农家肥的产量,提倡使用农家肥,实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三,开展绿色生产。探索农业融合式发展,推广种养结合的农业模式,变种植废料为养殖饲料。推广秸秆无害化处理,开展“秸秆变肉”行动,变养殖废料为种植肥料。深加工有机肥料,进行清洁化生产。

2.1.2 坚持产业融合发展

在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上,对生态导向的农业进行多层次拓展,探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道路。

第一,结合本地生态现实情况,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改善村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农村进行休闲化和娱乐化的产业拓展。发挥生态优势,打造涵盖亲子互动、休闲旅游、保健康养在内的全年龄乡村生态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夯实乡村旅游休闲的硬件基础,结合本地民风民俗,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园区建设。挖掘本地独特文化底蕴,把红色故事、人文典故、神话传说等诸多文化符号结合到规划和运营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当地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小镇,推动农业和服务业相互激发。有效利用本地自然生态景观,把农田、湖泊、山丘、森林、温泉等诸多特色景观融入规划,打造具有乡村生态特色的康养产业。结合古村落保护和修缮,发挥古村人文优势,开展人文康养。以康养产业为基础,带动农村中医药种植、药膳食疗、有机食品等诸多产业发展。以乡村康养产业促进乡村医疗产业发展,实现康养和医疗并重。

第二,结合村容村貌治理,转变村庄绿化思路,开展绿色生态园区建设。将乡村的绿化树木,由种植观赏树木改为种植经济果树。发展经济作物深加工,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建立公园型村庄,发展采摘园、垂钓园等生态园区,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

第三,依托互联网发展数字生态经济,发挥网络的放大作用,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挖掘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采用“互联网+旅游”的模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通过网络平台增强本地生态环境吸引力,增强推广效应。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生态电商产业,助推生态兴农。

2.2 以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2.2.1 整治污染,美化环境,让人才“留得住”

在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质量为目标,聚焦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打造宜居的美丽乡村,改善农村日常起居生活环境,破解由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因素导致的人才流失难题,使乡村人才“留得住”。

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明确垃圾治理主体责任与权力边界。提高村民参与垃圾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确立垃圾转运机制,开展污水处理。明确政府与村民、垃圾产生主体与垃圾处理主体之间的主体责任划分,均衡各主体权责。探索建立并推广农村垃圾分类回收激励措施,建立诸如“垃圾分类红黑榜”“美丽银行”等激励方法,引导农民自觉维护乡村环境。建立村级、镇(乡)级、县级联动的一体化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并处理农村黑臭水体。

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推动新型卫生户厕和村庄公厕普及,逐步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入院入户。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健全农村厕所管理和维护制度。选择恰当改厕方式,确保做到“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研发推广针对干旱缺水和气候寒冷地区的普适性厕所。做好施工监督工作,健全改建厕所验收和维护机制,做好农村公共厕所的日常保洁工作。

2.2.2 外扩渠道,内培能力,让人才“多起来”

通过乡村生态产业的建立与发展,提供创业就业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社会各领域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依托绿色生态农业体系,建立农民培养体系,培养适合农村经营、生态旅游服务、网络电商运营等领域的实用性人才,激发本土农民和乡村干部的参与热情,为提升农村人才储备提供内源性补充。

第一,基层政府做好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吸引社会人才和本土高校毕业生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供工作岗位,推进“三支一扶”工作,开展“学子还巢”和“桑梓计划”,为农村吸纳人才。

第二,开展本土农民培训计划,引导本土农民在农闲时参与培训。利用村民活动室开展线下定期讲座和培训,依托网络视频慕课等,打造线上自学平台,加快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等门类的专业人才培养。要结合培训工作,提高乡村干部素质,培养出爱农村、懂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造就出懂政策、能带头的乡村干部队伍。

第三,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地方政府与农业类高校、涉农中职院校、涉农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引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所需的生态种植、绿色养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村生态环境评估与修复等方面的人才。

2.3 以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2.3.1 抓好农村基建工程,夯实乡村文化根基

在根据本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注意基础设施的文化功能表达。结合设计理论寻找灵感,表达村庄独特文化意蕴。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乡村绿化和诗意田园相统一,通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给农村增添乡情乡愁的文化底蕴。

第一,合理进行乡村规划编制,注重乡村文化特性的表达。结合本地文化传承进行针对性规划,避免“千村一面”,确保呈现“一村一品”的乡村风貌。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保护好古村传统风貌、古树古木、人文建筑,对老旧受损的古建筑进行科学修缮、修旧如旧。在“村村干净”的基础上,开展农户庭院整治,做到“家家整洁”,助推良好家风的形成。

第二,把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整体考量,纳入乡风文明建设的硬指标。建设村民活动室、文化大礼堂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在建设乡村景观、乡村公园等公共场所时,把乡村文化长廊和文化展板加入规划设计,为乡风文明提供宣传载体。

第三,把乡村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在建设田园综合体、农家庄园、农业采摘园、垂钓园等生态产业时,注重体现本地文化特色。把激发乡村文化创意和乡村绿化结合起来,推广稻田画、花海种植等特色文旅项目。

2.3.2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带动农村风气改变

把人居环境整治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起来,改变村民不良生活习惯,普及健康文明的绿色生活理念。破除农村封建迷信思想,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

第一,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契机,设立或改进村规民约,号召绿色文明生活方式,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疾病防治知识,通过宣传引导,把文明如厕、垃圾分类等观念转化为村民自觉行为。采取合理监督方式,健全奖惩机制,实现村民自我约束,促进村规民约的有效实施。

第二,去芜存菁,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村民践行邻里互助、尊老爱幼等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破除农村封建迷信思想,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村民摒弃传统风水学说中不符合环境科学的迷信成分,引导村民树立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良好的乡风和民风。

第三,推动文旅结合,开展特色生态农业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花乡、茶乡等富含文化意蕴的乡村特色名片,举办桃花节、采摘节等多种文化活动。通过经济发展,带动乡风建设,展现景美人好的乡村形象,激发积极向上的探索创新精神,涵养乡村文明底蕴,推动传统农村农民形象转变。

2.4 以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实现路径

2.4.1 在党委领导下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把乡村生态振兴作为长期工程来抓,在党委的领导下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解决各种问题。加强党组织领导,把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提高组织工作能力,统筹规划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绿色产业发展、乡村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引导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建立乡村自治组织,提高村民自我服务能力,推动乡村德治建设。

第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做好县、镇(乡)、村各级组织机构构建,明确权责。强化组织引领,加强协调沟通。做好组织监督,明确奖惩措施,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形成定期检查和督查制度。完善督导机制,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定期核查。

第二,以乡村生态振兴为基础,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为乡村经济组织建设提供实践平台。公开招标,引入第三方机构作为乡村生态振兴工程的施工、监理和运营方。创新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提高乡村自治能力,推动村民自治共管。设立村规民约,明确奖惩措施,设立红白理事会、党员先锋队等村民自我服务组织。坚持做好基层党组织工作公开,在村民中树立阳光形象。

2.4.2 抓好乡村生态振兴带头人培养

延揽优秀人才,吸收新乡贤加入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成员应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思想认知,提高理论素养,促进素质提升。

第一,设立考核标准,拓宽吸收渠道,明确选拔流程。加大对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本村农民、外来创业者、返乡大学生的选拔培养力度,做好备案,定期了解其思想动态。

第二,结合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提升基层党组织成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落实“两学一做”,结合“三会一课”,利用学习强国等理论学习平台,推进党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发挥年轻骨干党员的带头作用,激发其他党员的参与热情。

第三,结合新媒体平台,创新工作方式。定期更新维护“三微一端”平台,结合农民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开展政策宣传,普及绿色农业、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知识。

3 结束语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乡村生态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也涉及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等人居环境的整治。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早日实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乡愁,关乎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与败,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对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深切回应。

猜你喜欢
人居生态环境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美丽登封”建设
漫观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