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就是培育人的心灵的过程。
我已经在小学班主任岗位上工作了30年。经验告诉我,小学教育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了解时代对学生的影响,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奠基。
我曾经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过调查。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兄弟学校大有不同。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加超前,对自我的要求更高,心理年龄相对早熟。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同伴交往中的要求较高,选择条件也比较苛刻。另外,学生的父母普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超负荷的竞争压力带来的焦虑也会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所以,一些学生的身上出现了焦虑压抑、自我中心、情感淡漠等问题。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将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为将来健康快乐生活准备,形成健全人格”。我格外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观察他们的言行,走进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掌灯、引路。
一、细心观察,于细节处捕捉问题
因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生每天经历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如蝴蝶效应一般影响人格的形成。作为班主任,唯有通过细微观察去发现才有可能捕捉问题。
1.“优秀生”脸上的冷漠
优秀生是学习上的佼佼者,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优越的家庭环境、优秀的学习成绩,让他们身上有明显的优越感。他们已经习惯了大人们的称赞,习惯了同龄人崇拜的目光。他们内心骄傲,又有倔强的自尊。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显得淡定、从容,但背后也许潜藏着对他人的漠不关心。
那年,我刚接手一个五年级的新班。开学第一周,我默默观察着班级的情况,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特长。其中,小朱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是同学眼里的“学霸”。每堂课上,小朱都表现突出,一次次精彩的总结性发言赢得同学们赞赏的目光。但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同学们赞赏的目光中,他总是不动声色地落座。这份从容和自持让我意识到这位学生早就习惯了赞扬,赞扬对他来说习以为常,所以未能给他带来快乐。就在开学的第二周,课间操过后,学生们排队回到班级,大家在班级门口突然停下了脚步,仔细一看,原来是值日生换下来的空水桶挡住了同学们的去路。体委刚要上前把水桶挪开,小朱却一脚将水桶踢开,然后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靠着椅子喝起水来,留下体委一个人把越滚越远的水桶追了回来。目睹了这一切的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份“优秀生”所表现出的冷漠与自私引起了我的重视。
2.团体中的“边缘人”
学生中有的成绩不够优秀,有的家庭条件不够好……他们有一些不如人之处,这成为一些学生心里的障碍,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情绪,影响甚至阻断了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他们身处集体之中,却又游离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之外,于是,他们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逐渐被孤立、被遗忘,成为团体中的“边缘人”。
“边缘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这样的学生看似默默无语,但一旦引爆他们的敏感神经,结果往往一发不可收拾。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要尽早干预,采取措施,与家长沟通协商,形成教育合力。
小萌就是班级中的一个“边缘人”。她在同学之中格外显眼。已经上四年级的她身材瘦小,一副厚厚的眼镜挂在她瘦削的小脸上,显得有些不协调。我观察到她的眼神飘忽不定,从来不敢正视我,常常是在不经意间偷偷瞄我一眼,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着实令人心疼。在班级集体活动的时候,她总是躲到一边,从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
我从前一任班主任那里了解了小萌的一些情况。从一年级开始,小萌的身体发育相对缓慢,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各学科的成绩从未及格过。后来,我又观察到小萌早晨经常站在校园门口,迟迟不愿意踏进校门,需要家长哄着才不情愿地走进校园。显然,这是一位极度缺乏自信的孩子。我为小萌的身心成长担忧。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小萌和类似的学生,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帮助他们敞开心扉,让他们融入班集体,在集体中有尊严、自信、愉快地生活。
3.心灵深处的“孤独”
有的父母因忙于工作,或其他客观因素,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这类学生有的放学后大部分时间在托管机构,有的则长时间由老人照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安全感,敏感、孤独。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关心和引导,学生很可能会变得焦躁、封闭,继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小钰学习成绩很好,但她的身边却没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她总是独来独往、形单影只,显得有些不合群。经过一周的观察后,我立刻联系了她的家长。知道小钰的父母正在美國求学,时间将持续两年。这期间,小钰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时间久了,受到老人生活习惯的影响,她和同龄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越来越弱,越来越内向、自卑,放学回到家里还经常哭。如果再这样下去,小钰现有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可能会固化,将影响她未来的生活工作。于是,我决定马上行动起来,帮助小钰摆脱现在的处境,让她在班集体中获得温暖。
二、精心施策,因人而异制定方案
对于学生发展中的问题,我采取了“将这一‘个置身于群体中”的教育与引导方式。首先,引导班级学生针对某个现象展开讨论,群策群力。接着,针对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同时组织和引导学生在活动、生活中持续对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1.引发关注,群策群力
根据心理学中的群体助长效应,一个人参加活动时会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升活动效率。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会先借助班级集会的机会,以讲故事“埋暗线”,向学生们阐释说明问题,以集体座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向关注,然后鼓励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自我反思和分析,群策群力。
对于不同的学生,引发集体关注的方式各不相同。像小朱这类有些冷漠的“优秀生”,我采取了以故事沟通、用爱交流的方式,力求在保护小朱自尊的前提下,触动他的心灵。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一天,正值王芳所在中学高校自主招生面试,她申请的是世界排名前五十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王芳作为班长正在帮助老师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没能准时参加面试,学校主考官拒绝再次提供面试机会。王芳没有再做申辩,只是微笑着祝福其他同学。就在此时,突然下起大雨,同学们纷纷向两边的教学楼冲去,校园里顿时一片混乱。这时,大家注意到,王芳正在操场上帮助老师扶起被同学们撞倒的一张张桌椅,捡拾起一张张被打湿的个人简历。天晴后,大家又纷纷说笑着从教学楼内走向各所高校的面试官。这一切都被主考官看在眼里,学生的成绩与能力可以培养,而一个人的品质到了18岁已基本形成。王芳的奉献精神是她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最后新加坡国立大学破例录取了她。
讲完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他们各抒己见,都发现了其中的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心存善良、乐于奉献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和人生的美好际遇。
小朱是个聪明的学生,当我请他谈谈自己的想法时,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摸着自己的头说:“我以前认为学习好就能考上好大学,现在我知道了,不仅要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品质好。”
针对其他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是如此。由我在班级中开启讨论话题,以事例向学生们暗示我们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或现象,接着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商量解决办法。
2.对症下药,因人设岗
对于个性中带有孤独、自卑特点的学生,教师需要为他们在班级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和意愿专门设立岗位,让他们在集体中有一个专属的角色,以获得存在感和自我认同感,从而真正地摆脱“边缘化”,融入班集体。
为了使小钰彻底告别孤独,我和学生们从满足小钰想成为班级劳动委员的心愿开始。大家都认识到,支持小钰的工作就是对她最好的帮助。每天放学前,我指导小钰总结当天的值日情况,颁发班级“劳动星”,还私下指导她如何在工作中与同学们交流。小钰工作认真,总结及时,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受到了大家的贊扬。班级的卫生状况也越来越好,被评选为卫生示范班。我还经常寻找小钰其他方面的优点,进行表扬,给她增强自信心。最后,她正式成为学校大队劳动委员,品学兼优的她还高票当选为校级优秀学生。
对于小萌,为了尽快让她摆脱“边缘化”,一方面,我经常找她聊天,拉近她与我的距离。另一方面,我专门安排她做一些班级内的小事,如负责门窗的关闭、帮忙收发作业等,并不断地表扬和鼓励她,让她逐渐自信起来。后来,我征得了学生们的同意,在班级增设了生活委员岗位,任命小萌上岗。她每天组织同学们井然有序地盛饭、分水果,安排收拾班级餐具,连食堂送餐阿姨都对小萌赞不绝口。自信给小萌注入了神奇的力量,如今的她除了数学成绩还有些落后外,其他各科成绩都有很大进步,还交到了几个好朋友。小萌对于上学早已不再排斥,人也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3.团结协作,关心互助
在因人设岗的同时,我在班级营造一种“家”的文化氛围。任何一个家庭成员有了困难,我们都会给予他温暖,共同关心和帮助他。比如,在小钰做劳动委员、小萌做生活委员后,我寻找时机,不断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其他学生支持、帮助她们。在解决个人问题的同时,培养班集体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作为同龄人,大家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在集体中解决问题,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性格开朗的学生会在这一过程中把开朗和快乐传递给那些自卑胆小的学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学生也会把勇于奉献的精神传递给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
三、知心寻源,家校共情合力培育
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学生身上的问题通常就是成长环境的投射。要想取得持续的教育效果,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取得家庭的支持。作为班主任,我在学校引导教育学生的同时,会与家长积极沟通,希望取得他们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1.追根溯源,了解家庭
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用第一周的时间密切观察学生,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秘密档案”。从第二周开始,我会在一个月内约每一位家长逐一面谈。面谈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根据“秘密档案”向家长介绍新学年“我眼中的孩子”,二是向家长介绍我的教育观念与工作思路,三是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在家表现、家庭结构、教育方式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了解“家长眼中的孩子”和“家长眼中的教育”,以便日后交流指导。
通过梳理,我发现采取民主教育方式的家庭往往更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期望他们的孩子能在校园生活中过得快乐;采取高压教育方式的家庭更加侧重孩子的学业,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校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前一类家庭的孩子性格洒脱、开朗,更愿意考虑别人的感受,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有可能会出现意志品质方面的弱点,害怕困难,逃避责任,坚持力和专注程度不够;而后一类家庭的孩子,如果家长脾气暴躁、过于焦虑,很快就会反映在孩子身上。前一类家庭的学生是我的“一般目标”,而对于后一类,特殊的学生及其家庭是我的“重点目标”。
2.家校配合,共力走心
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有一致的目标和策略。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与家长的沟通内容也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要与家长取得对学生情况的一致看法,并且“联合”起来,逐渐走进学生的心里。
对于前文所说的第一类家庭,家长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能意识到孩子“唯我独尊”或者“学习好就什么都好”的问题,教师与之沟通比较顺畅,家长也能与老师共同为孩子创造必要的情境。另一种家长的观点是“只要学习好什么都行”。对这样的家长,首先要转变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明确交往合作、为人处世与学习同等重要,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不在乎他人,只会让孩子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同时,创造一些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群体活动,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从而有所触动和改变。
“自卑”的孩子往往源于家长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榜样。我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会传递给他们这样一种观念。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注重孩子成长的个体内评价,我们要发现孩子的长处,多鼓励孩子,不能让自己的焦虑变成压垮孩子信心的稻草。
而对于缺乏“安全感”和温暖的孩子,我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意识到“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与其他孩子相比,我会更频繁地向这类孩子的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告诉其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状态,并定期私下提醒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内心世界。
只有既尊重学生的心理,又了解家长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让家校的力量整合在一起,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悉心尊重,积极培育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影响着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我希望自己所带的班级是一个包容、协作、有安全感的空间,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锻炼、展现、挖掘自己的闪光之处,也能为作为班级的一员而自豪,在集体中有很强的归属感。
1.展示自我,取长补短
作為班主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后,我会根据班级的整体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长等,创设多样的活动,并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设计活动,为学生搭建属于自己的展示平台。
比如,我现在任教的班级整体特点比较“稳当”,学生遵守规则,但活力稍显不足,很多学生很少有机会一展风采。结合这些情况,我利用班会、午休等时间,先后开展了“四班好声音”“开讲啦”“小足球赛”“劳动技能比赛”“书法竞赛”“个人才艺展示”“动漫制作”等活动,设置了“班刊发行部”“小喇叭广播站”“爱心工作坊”等机构,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都能得到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2.自主自立,感受责任
我做小学中高年级班主任工作的时间比较长。结合这一代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我进行班级建设的导向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他人和集体负责。以尊重、民主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精神和责任意识为目标进行集体教育和建设。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经过一学期的指导和引领后,我基本上都隐退到“幕后”,把班级的管理权逐渐还给学生,给予学生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在集体中,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负责的领域,所有学生对班级建设都有发言权。我还指导学生成立了“心里话悄悄说医院”和“班级仲裁法庭”两个组织,院长、庭长都由学生们自主选举产生。这两个组织专门用来解决同学之间的小矛盾、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如果学生觉得问题棘手或者把握不了,我先以顾问的身份指导,必要时再以班主任的身份进行协调。长此以往,大家相互尊重、彼此支持,为了集体携手努力,营造出了友爱、欢乐、和谐的班级氛围。
这样的班级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融汇而成的群体。我和学生们在彼此心里点亮一盏灯,共同为明日的健康快乐生活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