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兰
随着紫砂行业的发展壮大,紫砂制品造型更加丰富,色彩也更缤纷。这种色彩不仅体现在五颜六色的单品上,比如红色的紫砂壶、黄色的紫砂杯子、绿色的紫砂茶宠等,即使只是一件作品,也能充分展现出紫砂的五彩缤纷,尤其是紫砂花器最为明显,比如蒋蓉的《荸荠壶》、《荷花壶》等,一把壶似一幅立体的水彩画,色彩斑斓,生机勃勃。对于很多人来说,紫砂是一种砂土,它可以塑壶,可以成像,可以是土的厚重,可以是泥的质朴,可偏偏作为砂土的它常常缤纷炫丽,这既吸引着人们的注目,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甚至是质疑。特别是现当代这样工业化的社会现状以及充斥着化学添加剂的生活环境,相较于对其炫丽多彩的赞叹,人们更加好奇紫砂制品色彩多样化的因由。
因天然多色,紫砂泥素有“五色土”之美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色土是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纯天然土壤,用在诸侯建国立社、帝王封禅等重大仪式上,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家国社稷大一统理想,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脉,具有深刻的民族意义。紫砂土被赋予了“五色土”之美誉,这是对其颜色多样性的肯定,亦是对其稀有的富贵土的赞誉,而非是说紫砂土有或只有青、红、黄、白、黑这五种颜色,且即使看起来是这五种颜色的砂土,烧成后却另呈它色,这就是为什么紫砂的颜色多到没办法以具体的数量去定义了。清代学者吴梅鼎所作《阳羡茗壶赋》中有云:“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倏桔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之葵露,暗飘金栗之香,或黄白堆沙,节哀梨兮可啖;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匪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可见紫砂成品泥色可以有万千幻化。
紫砂泥色的万千幻化有很多因素影响。首先,紫砂泥本身的颜色。比如我们常见的紫泥,烧制之后一般是红色系;段泥烧制之后一般是黄色系等。为何说是色系呢?我们常见的紫泥制品有紫红色、棕红色、猪肝色、紫铜色等;我们常见的段泥制品有米黄色、浅黄色、深黄色、红黄色等,同一个品类的泥可能呈现出这个色系中的任何一个颜色。这是因为除了泥自身颜色的因素外,烧制温度也影响了成品的颜色,特别是在深浅层面的影响尤甚,但是在烧制之前,紫砂土的色彩其实并不鲜明,在外行眼里它们可能都是土色的土坯,而实际上烧制之后的成品可能呈现出万千色彩。第二,窑变。同一块泥料做出来的紫砂器皿,在不同的温度烧制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明显的深浅之分。另外,由于紫砂土富含丰富的铁、硅等元素,遇到高温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样也会影响到成品的颜色。比如我们前面讲到的段泥,它的含铁量一般在2%左右,如果高于这个数值,那么它的成品颜色就会偏向于深黄色。所以对于紫砂创作,烧制的温度把握也是技能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通过成品的颜色去识别紫砂泥大概的品类是有一定根据的,但仅仅通过成品的颜色去判断具体的品种是不全面也不准确的。
第三,泥料的人工配比。虽然紫砂泥本身具有色彩的多样性,但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与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泥料本身的色彩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约束性的,这就需要人工配色,这种配色包括天然泥料之间的配比与添加化工着色剂。前者主要是说天然的紫砂土经过一定的比例组合搭配可以调配出新的泥料,比如本山绿泥与紫泥经过调配可以调制出段泥,紫泥和红泥一起可以制出红段泥等。后者正是近年来很多人的质疑,有些颜色炫丽的紫砂作品确如人们猜测的那样是添加了化工着色剂的,那么就有毒了,不能使用了吗?其实不然。在紫砂泥中添加着色剂,并不是现代社会工业化的产物,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陈仲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阳羡名陶录》中记载着他“好配壶土”,比如他用瓷器中的色釉料调配紫砂泥。目前常见的泥料中添加化学添加剂比较典型的是民国绿泥。这款泥料是在绿泥里面加入不高于2%的氧化钴,烧成后宛如墨玉,因研创于民国,因此被称为“民国绿泥”。而这款添加了着色剂的泥料非但没有被抵制,还得到众多紫砂大师的垂青,比如紫砂泰斗顾景舟的《绿泥逥纹竹壶》、紫砂大师蒋蓉的《绿泥荷叶壶》等,这是因为在科学规定标准之内于紫砂泥中添加化工着色剂,经过高温烧制,不会溶于水,对人们的身体无毒无害。
正如《茗壶图录》中所说:“泥色之辨,洵难矣!每壶各异,譬犹天文之灿然,不可得名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