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钰
建水崇文同创紫陶文化有限公司 云南建水 654300
建水紫陶被称为“文化陶”,是从其制作工艺形成和工艺体现的文化特色及作品的文化属性来评价的。首先,建水紫陶的工艺体系的完成是传统的工匠与文人墨客结合的结果,没有文人墨客的经典文化的介入,就没有建水紫陶的特色工艺。其次,其他陶制品都是以型取胜、以工取胜、以釉色及烧成方式取胜,唯独建水紫陶靠文化取胜,靠它承载的文化,展现的艺术,承载的使命,以文为魂,以文化的张力和内涵来体现其价值所在。这一特点的展示,主要是源于建水紫陶的刻填技艺,这项技艺也实现了它独特的艺术价值。
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制陶技艺在历史顺延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各类陶品烧制工艺各有春秋,建水紫陶烧制技艺更是以独特的方式,载入紫陶史中。
1.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将瓷石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去除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挤压出泥团中的空气,并让泥中的水分均匀。
2.拉坯:将做好的泥团摔掷在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型。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
3.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根据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晒至半干的坯覆盖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4.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削减,使坯体的厚度适中,表里光洁。
5.晒坯:把加工成型后的坯放在木头架子上晾晒。
6.刻花:用竹、骨或者铁质的刀具在已经干的坯体上刻画出纹路。
7.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
8.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用耐火材料制作而成,它的作用就是隔断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防止污染,这种烧窑方法最利于白瓷的烧制。烧窑时间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烧窑的温度变化,再决定停火时间。
1.取土制泥,天然纯真。首先,就是取材不同于其他瓷器、陶器,建水陶的原材料陶泥取自境内原生态的“五彩土”,属黏土原料,铁含量高,做成的器皿硬度高,强度大,表面附着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磐”之誉。
2.拉坯成器,精准绝妙。再就是拉坯的过程,也与众不同。建水紫陶主要是以心手感应的纯手工工艺来拉坯成型,由于紫陶的泥料细腻润滑,在拉坯的过程中,需要加水湿润,湿润的过程中可塑性很低,所以始终采用传统的车盘转动塑型,而造型也只有圆形圆器,这也正是建水紫陶的独特之处。
3.装饰精美,流芳百世。下一步,建水紫陶独特的装饰技艺,集金石、书法、美术杂糅一体,其“残贴”和“淡艳”装饰既体现了使用价值,又增添了它的审美情趣。古今文人墨客均以陶坯为载体展示书画风采,一种艺术的再创作,不是机械性的复制,创作的个性化差异和创作过程中的随机性,使得建水紫陶的每件成品都是唯一的,承载不同时代的文化。
4.工艺精湛,妙笔生花。建水紫陶区别于其他三大名陶的最特殊的工艺莫过于阴刻阳填工艺。画家手中展现精湛技艺的画笔,承载时代之风的气息;文人骚客的文采奕奕,雕刻者的寓巧于拙的刀锋,游走在分毫之间的力度,将书画的艺术刻画在金石之上,将这普通的材料经过加工锻造,成就其非凡的价值与使命。
5.火中取宝,土窑烧制。紫陶成色多变,每一件都是唯一的,且目前仍坚持使用传统窑——龙窑。紫陶烧成温度在1120°C至1180°C之间,60°C的温差,是因为泥料硬度、烧成要求不同形成的。因为高温烧制的原因,对泥料的备制和拉坯成型都有特殊的工艺要求。高温烧造的建水紫陶,具有三个陶质特点:一是硬度可以达到摩氏6—7度,通过磨料打磨能够让陶器温润如玉,光洁如镜,实现观赏性由粗糙向华丽的转变,同时,又能保持陶质的透气性和吸水性;二是高温烧制是建水紫陶的工艺特征,建水紫陶的陶土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约为12%,三氧化二铁在高温和不同的烧制方式下,会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出现丰富的呈色反应,从而形成建水紫陶在器表上呈现各异的色彩个性;三是无毒、无味,对人体无有害物质,成品铅、镉溶出量都小于0. 01mg,(国家质检总局2003年发布与食物接触陶瓷烹调器铅、镉溶出量分别小于3.0mg/L和0.30mg/L),抗热震性180一20°C水遇热交换检验未出现破裂,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陶瓷质量标准,上述特点使建水紫陶在实际使用中具有藏茶不霉变、泡茶发茶好、贮米不生虫、栽花不烂根的特点,因这些特点,这类陶器的使用范围特别广。因其独特的烧制工艺,所以建水紫陶也称之为“火中取宝”。
6.打磨抛光,定型成器。无釉抛光工艺是建水紫陶的一大特色,堪称“陶坛一秀”。主要步骤有三:1.去火皮;2.细沙打磨;3.“鹅蛋石”手工抛光,不需要用釉料来实现其光泽。
就粗陶、釉陶对比,建水紫陶从选材到加工,再到入窑烧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技艺与流程,而每一个流程也是使其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另外一个独特的工艺就是刻填,刻的过程不属于艺术创作,更像是流水线的工作,但是刻工的功底习惯和陶坯在制作、干燥和烧制过程中的细微变化,都会让每一件建水紫陶作品不尽相同,毕竟刻工的技艺有高有低,做出来的建水紫陶也是如此。填泥分为素色和复色两种,素色填泥差异较小,而复色填泥是装饰过程的延续,属于艺术创作的过程,同样具备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差异和创作过程的随机性。更重要的是,复色填泥在填制时填多少、填什么是有意识的,但在对填泥的摊压过程中出现的色块之间的相互渗透绞合却是自然的,非人为造成的,正是这一点也正好造就了建水紫陶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建水紫陶的制作过程一般需要经过六道工艺、数十道工序,而这中间大多数工序都是人手工完成的,机械方式难以或不可能代替,这样才能保证建水紫陶作品的唯一性。这种工艺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国内外陶瓷领域中的独一无二的工艺。因此掌握建水紫陶的特点与烧制技艺需要大量的实践,同时也需要传承与发展。
建水紫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其中的一大属性就是与人及人的活动相联系和共生的,“非遗”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而技艺的传承也是靠人来延续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是横向传播,更应该纵向传播,将这承载着文化气息的技艺传承下去。
创新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脉络,而艺术也不例外。所谓“创新”,不单是外部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在因素的创新:思想、内涵、使命。这里强调的“进入”是一种自身文化姿态的主动进入,是外来文化被吸引、接受并被认同的进入,是对外来文化认可后,对本国文化历史更加深入理解的进入,是感受到我们工艺者的先辈们的技艺与内涵的进入,是高等陶艺教育在国内普遍实施的人才战略进入,也是陶艺从其他艺术的夹缝中崛起的进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针对建水紫陶的原材料“五彩泥”的使用权利和范围,政府制定了更细致、更落地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五彩泥”的合理开采与使用。以此来从源头上防止陶土流失以及紫陶劣质产品的出现。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在陶文化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本文笔者从紫陶独特工艺的角度让大家对紫陶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的兴趣。对于紫陶的发展而言,传承是基础,创新是方向,展示时代之美是升华,承载民族意识是责任。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大胆开拓,去表达,去展示新时代的审美,才能真正创造出有内涵、有价值的作品。不然它只是一件工艺品,但是加入创作者的情感、意境以及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赋予它时代的使命,它就能传承万世,展现时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