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民|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对学生学习提出的新要求。那么,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在历史课程中有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这些就成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跨学科”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吴士多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1]。“主题”一词源于德国,在教育学领域,它一般是指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可以是一个词、短语或句子。它是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到一起的“黏合剂”。所谓跨学科主题,就是指将分散在不同学科或领域中的具有共同属性、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形成的新的学习主题。基于上述概念解析,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解释为:围绕一个基于历史课程内容的跨学科主题,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初中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以下三方面教育价值。
在学校教育中,历史、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教育旨在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上大量优秀人物及其事迹的学习,学会如何做人、做事;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和价值观的教育;而语文课本上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同样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人性的光辉以及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可以说,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但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的分科局面,导致这些学科无法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产生协同效应,而历史课程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打破学科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更好地落实学校课程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不是以单一学科形式存在的,而是综合性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协调组合以及灵活运用。因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具体学科的学习,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的已有界限,对各学科内容进行跨界和整合,以全面的观点和思维去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分科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跨学科视野。在历史课程中倡导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从一个个历史或现实问题出发,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来呈现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问题,学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判断、分析和筛选,最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教学的重心就从侧重知识掌握转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旨要所在,也是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期望见到的情景。
跨学科主题学习一般具有整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仅仅依靠个体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它需要全班学生分工协作以及师生交流来共同完成。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在其发展阶段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借助成年人或具有相关知识的同龄人的指导与合作而学会解决[2]。因此,学生常常以小组形态作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并经由分工合作、主动学习、互相激励,建构知识、完成作品。小组成为亲密的学习网,每个人都是活动的主角。教师也从过去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形成团队合作、主动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有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需要遵循以下一些步骤和策略。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科学、合理地选择主题是首要的问题。初中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的来源,主要基于课程内容,但同时需要遵循如下四点原则。
1.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的选择与设计,应来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六大板块的内容。基于这些跨学科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其核心素养。
2.具有重要的历史或社会意义
跨学科主题应紧扣《课程标准》,选择对历史和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话题,让师生认为值得花时间去学习、探究。
3.要有充分的广度和跨度
跨学科主题应该提供给学生宽广的学习视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类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两门及以上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4.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跨学科主题的选择和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特点、认知水平,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乐趣和学习热情。
确定了跨学科主题以后,教师要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分析和阐释主题的教育意义,然后基于学情确定主题活动的具体目标。在活动目标的制订和表述方面,教师要特别关注相应的能力或素养,包括从多学科视角综合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分工协作、沟通表达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综合素养等。例如,跨学科主题活动“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目标可以设计如下。
(1)综合运用历史、语文、地理、艺术、科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探讨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内容、作用和影响。
(2)对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状况分别进行梳理,养成善于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首要问题是将主题问题化,即将要探究的主题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探究任务。这些问题或任务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思维含量,需要学生尽可能地联结更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来思考和探究,而不是借助书本知识就能回答。
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还离不开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一方面,学生要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等渠道主动寻找相关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事先推介一些网站、数据资料库或校外社会资源,让学生学会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对问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根据所搜集资料的学科类别绘制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图谱,为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作准备。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如专题研习、辩论赛、戏剧表演、小论文写作、参观考察等。具体采取何种活动形式,要视主题的性质、资源的供给、学习时间的多寡,以及学生的需要、能力和兴趣等情况而灵活处理。以下,笔者列举了一些可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形式、任务,详见表1,一线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参考或改编。
表1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形式、任务
评价是检验教学活动目标是否达成的手段,同时也能对教学行为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评价,应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不仅要评价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更要评价学生在运用跨学科知识与技能探究问题时体现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达到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具体评价指标详见表2(仅展示水平3)。
表2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评价
下面,笔者以“解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主题为例,对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作具体介绍。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该主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活动,全面理解和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争取民族解放的艰苦历程,进而体认革命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1.通过阅读文献、实地考察、红色研学等方式,搜集、整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
2.学会综合运用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艺术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探究红色文化的基因,认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3.通过鉴赏红色影视剧、演唱红色歌曲、举办红色故事会等多种活动方式,感受并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精神,涵育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知识图谱详见表3。
表3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知识图谱
1.问题驱动
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有何不同?
2.合作探究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各时期史实进行深度学习和研究。要求每个小组将搜集到的文献材料、地图以及影音材料结合起来,从多学科视角分析这些材料,归纳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3.成果展示
各小组将各自的研究成果,编写成“小小红船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等研究报告,并制作成PPT,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学生之间交流。
4.活动评价
学生参考表2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在对红色文化有了比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今天的我们应如何延续这些红色革命精神?”部分加入共青团的学生,可以将共青团和共产党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拓展活动,在活动中涵育家国情怀,树立政治认同。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发基于历史内容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又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开展的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