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人才引进的困境与突破

2022-11-29 23:38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素质双师双师型

智 永 婷

(沈阳大学 学报编辑部, 辽宁 沈阳 110041)

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保障。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1]对于高校来说,人才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和关键,人才的质和量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当前,很多高校为了寻求发展,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对院士、长江学者、海外专家等高端人才给出了更优厚的待遇,但由于引进的高端人才和高校自身办学定位很多时候不对等,形成了人才引进上的一些问题。尤其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对大学排名和专业评估的压力,没能很好地从学校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去引进人才,这样就造成了一部分高端人才的浪费。应用型本科高校区别于传统研究型大学,又不同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这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它将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一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要探索。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进人才必须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学科发展、社会功能与责任等要求有针对性、有规划地开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引进不应该只拘泥于高学历、高职称、高学术成果的人才,而应该从学校本身的办学特色和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引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概念由王义澄首次提出,其认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同时,还强调了教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外,必须加强实践能力锻炼,鼓励教师定期到工厂参与实习,并积极参加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承担企业的技术工程项目[3]。之后,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和师资建设的多个文件中都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作出了规定。如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求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要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时,文件还重点提到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强调了“双师型”教师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2]。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人才引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1.“双师型”人才引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人数不断扩大,普通高校数量已经从1999年的1 071所增长到2020年的2 738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9年的159.7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967.4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4]。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随之不断调整,应该由培养少数精英人才,逐渐转变为培养大量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当前由于一些普通高校对学校的定位认识不准,对实践课程重视不够, 专业设置偏离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因此,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是突破学校当前发展瓶颈的正确选择, 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而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有一大批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在转型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参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重理论、轻实践, 导致现有人才中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很少, 所以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引进人才应该转变思路, 重视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技术研发与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 为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转型发展做足准备。

2.“双师型”人才引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支撑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5]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则更需要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支撑。2019年1月,国务院制定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从 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在职业院校实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2]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人才招聘对象大多还是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基本是从学校一毕业就任职,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符合学校定位发展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站在校企合作的视角,努力探索从企业中引进契合学校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路径,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双师型”人才引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功能与责任,也是学校服从国家战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6]。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普遍偏弱,这和学校缺少高技能创新复合型人才有直接关系。地方大型企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中小微企业的技术产品升级都需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加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正是为实现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因此学校必须要有一支既懂理论,又精通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必须通过推进校企全方位合作引进学校当前最急需的高端人才,与企业共同致力于加快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人才引进的现状与困境

1.“双师型”人才引进契合度不高

由于我国高校经历了扩建扩招,从1999—2021年,新建本科高校近千所,大部分为地方院校合并、升级转型或新建的独立学院,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当前这些院校已大部分从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的发展急需大量“双师型”人才,但学校本身的硬件条件和教师发展平台还不够成熟,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同时,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对“双师型”人才的界定也比较模糊,没有一个统一标准,除了对应聘者学历、职称、专业要求外,一般仅要求应聘者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能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实际应用实践能力,导致招聘到的教师大部分偏理论,离学校实际需要的“双师型”人才相差甚远,再加上学校本身的层次与部属高校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引进人才过程中,部分高校引进的人才和急需的人才之间契合度不高,存在人才同质化现象。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有不同目标,同时受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不同高校的办学特点和社会服务功能各不相同,其教育定位和发展规划也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不同办学定位和特色的高校,其所需要人才的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要求应根据学校自身需求及时调整,如果引进的人才存在专业不对口或理论功底不扎实、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学校对“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实效将大打折扣,这对学校的稳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双师型”人才的契合度是影响学校长远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关键。

2.高素质“双师型”人才引进有难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人才,学校的发展急需一批高技能“双师型”人才加入,而当前高校在技能型人才引进上遇到一定困难。根据调查发现,S省10所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高校中,除2所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教育部要求的50%,其他大部分在20%左右[7]。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才定位仍然采用研究型高校人才定位策略[8],在引进人才时偏重高学历、高职称研究型人才,对高素质“双师型”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另一方面,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人才缺乏,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当前对人才的引进政策,吸引有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的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入专职教师队伍有一定难度,而一些具有一线长期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在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教研能力上可能又不符合学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且公办院校受师生比和体制机制影响,对兼职教师的引进积极性也不高,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导致当前一些急需专业的“双师型”人才引进不顺利。而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将会制约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办学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3.引进的“双师型”人才易流失

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对研究型高校来说办学时间较短、办学规模较小,人才管理经验不足,导致高校出现引进人才难、使用和留住人才更难的现象。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引进的“双师型”高层次人才,在服务期满或获得高级职称后容易流向师资条件更好的高校发展,这对发展中急需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双师型”高层次人才引进是关乎人才的录用、培养、评价等一系列复杂环节的系统性工作,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对待,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人才外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双师型”人才引进前期的宣传、中期的培养和后期的评价工作都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与精准的制度保障。由于受办学经费和管理模式的限制,在人才团队组建、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激励机制方面还有一些不足。在对S省8所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大部分高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一年仅有15万~60万,只有一半高校对“双师型”教师有绩效奖励,奖励多为一次性2 000~3 000元奖金,缺乏持续性,职称激励多为鼓励“双师型”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没有比较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7],这既对“双师型”人才引进后的培训、培养与使用不利,也不利于“双师型”人才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影响他们获得工作成就感和满足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建设工作。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人才引进培养对策

1.加强校企合作,重视企业优秀人才的柔性引进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 想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且获得发展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 建设一支既懂理论, 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2019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 要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 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 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2]。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教师的指导, 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对当前高技能实践性人才缺乏的困境, 必须重视企业优秀人才的柔性引进, 在引进中应加大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和行业技术骨干人员的力度, 努力使外聘、兼职教师人员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一半, 为学校长效发展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大引进兼职教师的力度,从思想上认识到兼职教师的引进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正确选择。对于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兼职教师应是主要来自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专业技术能手,他们一般都具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9]。高校应根据自身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具有实际操作经验和技术研究的高技能人才补充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同时,要重视对引进的兼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兼职教师大多来自企事业单位,他们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理论教学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学校要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和线下讲座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同时进行,逐渐增加在线课程数量和门类,并计入学分,线下邀请有经验、资历高的教师开展理论讲座。并与专职教师结成“对子”,让新引进的兼职教师向具有理论优势的专职教师学习至少一个学期,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能力,同时在实践课上广泛听取兼职教师的建议,取长补短,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储备“双师型”人才。因此,高校要解放思想、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多途径引进兼具较强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人才。在人才引进要求上,应根据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引进政策,改变从前唯学历、唯论文的人才引进要求,要一切从本校的发展定位出发,从专业建设实际需求出发,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柔性引进,吸引企事业单位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加入,不断扩大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的比例,促进“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

2.完善“双师型”人才引进与培养激励制度

应用型高校是对新类型高职教育模式的探索, 由于之前一直走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路径, 在引进人才时偏重考察人才的学术价值, 忽视了其技术价值, 导致应用型高校 “双师型”人才数量比较匮乏, 质量有待提高。“双师型”人才引进与培养对应用型高校实现办学目标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要努力完善“双师型”教师引进激励机制, 明确人才的引进只是完成了使用人才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对引进人才的后期培养,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不断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持续动力。高校要鼓励新引进的教师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努力为他们搭建平台, 加强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教师获得行业资质认证, 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奖励机制, 在项目申报和职称评审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不断激励教师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应用实践能力。

高校对“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应依据不同专业教师自身的特点,积极组织校内外定期培训活动,加强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应用实践技能的锻炼,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高校要定期选派新引进的高素质教师和骨干教师到国外进行为期半年或1年的进修访学,研究国外本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规律,从而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并能带动一大批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同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的长效机制[10]。尤其针对新引进的高学历年轻“双师型”教师,规定他们每年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实习、参与技术工程项目的时间不少于2~4个月,不断提高新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共同致力于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根据各专业“双师型”人才引进与培养实际需求制订培养计划,依托实训基地,定期聘请企事业单位优秀工作者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增进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提高他们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同时,高校要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激励制度,除了制定教师引进服务期内的奖励政策,更要关注对引进教师的持久激励,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成果、参加的培训课时、企事业单位的从业经历、获得的行业资质认证、申请的专利、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指导学生参加的技能实践比赛等设定合理的工资绩效,成绩特别优秀的教师要给予奖金奖励和荣誉表彰,使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上不断得到认可,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心里有意愿长期服务于学校,并实现个人价值,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设多元化、发展性“双师型”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是应用型高校获得长效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尤其对学校急需的高素质“双师型”人才更应该关注他们引进后的发展情况。留住人才往往比引进人才更为重要。要想从根本上走出高校当前引进“双师型”人才的困境,要从“双师型”人才引进策略出发,针对高校不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规划,更要加大力度建设多元化、发展性“双师型”人才评价体系,使引进的人才可以真正感受到学校对“双师型”人才的重视,能够按照“双师型”人才具体评价标准设定工作方向和目标,从而使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建设中,不断增强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情感连接。针对目前很多高校人才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法简单等问题,必须建立更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发展性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专职、兼职教师的人事聘用和教学管理制度,在人才评价体系中要体现出针对“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的政策倾斜,减少论文、课题数量要求,增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技术成果转化和效益贡献等评价细则,关注“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阶段,通过人才评价的正向反馈吸引更多有才能的教师加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积极推进分类评价标准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使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还可以借鉴国外本科职业大学的经验,将教师分为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其中实训教师更接近于我国的“双师型”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不同类型教师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优势。尤其针对重点建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大力改革之前不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实效贡献评价。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重视地方产业和“双师型”人才的联系,要大力鼓励教师的技术发明,支持产业化,突出科技成果的实际贡献。积极思考如何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实现对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准确评价。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参加企业技术攻关项目、与企业合作建设教学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辅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技术发明专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都应作为“双师型”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评中,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一些不能量化的成果通过专家评议给予适当认定,让真正有才能、有技术的高素质“双师型”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得到学校的认可与鼓励,为吸引和留住“双师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重视“双师型”教师发展性评价。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走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之路,导致教师评价体系中更加注重对教师论文、科研项目等学术性成果的考评,而“双师型”教师的成果重点集中在解决企业技术生产实际难题、将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这些成果往往不容易量化,且需要更长时间积累,因此在评价中必须建立发展性人才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尤其对资历较浅的新引进“双师型”教师更为适用,在工作上为他们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并为其提供了充足的缓冲和积淀时间,始终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他们的成长与进步,促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学校长效发展不断提供动力。发展性评价体系更加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过程,根据不同教师当前的想法、状况和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设置目标,通过鼓励政策不断引导有条件的普通教师向 “双师型”教师转变,并激励新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从而改变“双师型”人才引进跟不上学校专业发展需求的状况。新引进的“双师型”青年教师,工作上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发展性评价体系更体现了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关怀与期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工作起步阶段,发展性评价为他们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也为他们不断成长与进步提供了时间保证,使其没有后顾之忧的全身心投入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奋斗过程中不断得到认可,从而激励他们在工作上不断取得进步。因此,创建多元化、发展性人才评价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从根本上突破“双师型”人才引进困境的必然选择。

五、结 语

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的现状,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分析了当前人才引进面临的困境,并以人才引进后如何培育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为突破点,提出了“双师型”人才引进培养对策。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定位与专业特色,改变对人才的原有认识,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重视对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骨干和精英团队的柔性引进,进一步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不断完善“双师型”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双师型”引进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本科职业教育不断向前迈进。

猜你喜欢
高素质双师双师型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乡村如何培育高素质的农民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