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育人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与实践
——基于EGP+ESP+EIC三位一体的多元教学模式

2022-11-29 23:38高小磊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育人

高小磊, 李 欣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使命与国家战略需求对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大学英语教学开启了新格局。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新一代英语学习者的特点、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和新时期国家人才培养需求,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为引领,进一步深化语言与育人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深入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传播能力、思辨能力等多元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1]。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性”),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正是对教书育人最好的诠释。同时《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2021版)也提出要全面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更应乘势而上,积极探索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不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重要的研究工具、育人工具[2]。

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主要是指其对个人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人类社会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是人与人之间表情达意与沟通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大学英语具备工具性, 可以满足学习者掌握某种通用语言拥有一技之长的现实需求。课堂上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着力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应用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英语这门工具语言与外国人交流, 增长学识, 开拓视野。

大学英语的人文性主要是指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彰显语言课程的人文价值,担负人文学科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意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也提出要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只有厘清人文性的内涵和外延,才可以真正实现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3]。同时人文价值也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导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和“全人”的新使命与新特征将会给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语言不仅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 更是文明与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环节出现的“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是“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钟摆效应, 都将影响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同时无法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唯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才能更好地构建科学化、多元化与系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养成, 才能最终实现语言与育人的有效融合。

2.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传播能力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语言、能力及育人目标3个维度。语言目标主要包括拓展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达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6级水平。能力目标旨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传播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育人目标主要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提升语言自信、文化自信,助力文明互鉴。

基于大学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都是大学英语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国际传播能力成为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显性要求。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也积极应变,固本守正,协同创新,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内容有机融入课堂,培养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人文高度”的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将大学英语课堂打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讲通中国道路,讲懂中国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英语教学也多了一个新的目标与使命——培养大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4]。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多维使命,任重而道远。

二、EGP+ESP+EIC三位一体多元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院校特色,以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以“两性”为指南,以“三力”为导向,以落实人才培养的多元观为目标,以教师发展的多元化为保障,以学业评价的多元性为手段,积极构建大学英语的EGP+ESP+EIC三位一体多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打基础,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助提高,EIC(English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英语拓视野。有效解决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强化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传播能力(“三力”)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大学英语学习真正有用、有趣、有效。EGP+ESP+EIC三位一体多元课程体系的具体呈现(如图1所示)。

1.全面提升大学英语课程内涵建设

(1)优化课程设置。EGP是指基础阶段的通用英语,主要包括大学英语读写与大学英语视听说两大模块的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大学英语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技能,助力学生通过全国大学英语4、6级,考研英语,雅思,托福等考试。ESP是通用英语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指提高部分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的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旨在以人为本,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重心也由语言学习向为需求与目的服务进行转变,培养学生与专业有关的英语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和行业情境下的学术与职业素养。专门用途英语可细分为通用学术类、理工类、医学类、人文类、社科类、经管类、商务职场类等具体门类,如图1所示可开设学术英语、旅游英语、体育英语、英语公众演讲等ESP课程,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是ESP课程教学模式的精髓所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可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5]。因此,拓展阶段的EIC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设置尤为重要,主要包括英美国家概况、英美国家文化、中西文化对比等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在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6]。

(2)贯通平台建设。基于时代、行业与学生所需,有效改善大学英语重学轻用,学用分离的现状,应用POA产出导向法及OBE成果导向法,设计课前驱动、课中促成和课后评价任务,贯通大学英语课程课内课外双平台建设[7]。课内平台主要构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3大课程群,基于职场用途及学术用途的专门用途英语又包括新工科类、人文社科类、体音美艺术类3大课程模块的必修选修课程。同时高度重视大学英语课外平台搭建,主要包括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和国家、省、市、校各级联动的英语赛事平台(具体赛事见图1)。通过“赛教学创”融合的平台活动与赛事,营造浸润式英语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强化语言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平台。学生通过参加U校园视频库、译路花开翻译工作坊、Surfing体育英语冲浪基地、国际友好访团基地等实践基地实训操练,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抖音英语微视频共享与应用等创业项目,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3)改变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大学英语教学手段多元化,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和手段,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基于大学英语的课程特色,深入挖掘线上教学优势,拓宽线上教学资源,充分使用超星平台、外研社U校园教学平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WELearn随行课堂、IWrite爱写作等智慧平台,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除了实现课上与课下的有效联动,还充分利用网上高质量慕课资源拓展教学内容,积极建设各级线上一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如EIC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西文化对比:冲突 互补 共存》;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ESP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让更多学校更多专业更多的学生受益,共享优课育才经验。丰富的EGP+ESP+EIC大学英语多元课程体系,让大学英语学习不再单一乏味。注重探究式、任务式、项目式、工作坊等教学方法应用,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及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传播能力等综合能力。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

(4)优化评价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用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和计算机辅助评价的方式,使课程评价趋于科学合理。“过程性”评价加强了探究式、报告式、项目式、工作坊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提升了课程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了课程学习的挑战性。“过程性”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多维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发展,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评价指标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综合能力的考量,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促育人。“终结性”评价采用FIF平台机考方式进行,科学客观,利于数据分析和检验教学效果[8]。两种方式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合理、有效。

2.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综合素养

大学英语EGP+ESP+EIC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的探索,离不开具有坚定信念、过硬本领、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大学英语教师,更依赖于高效、共进、凝聚力与执行力并存的大学英语教师团队。

(1)开展各类培训。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大学英语EGP+ESP+EIC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了空间。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线上线下培训,开拓国际视野,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学习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的教学案例,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线教育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大学英语教师通过参与各教学与学术网站、新媒体平台、虚拟教研室等线上教研活动,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外语教师携手成长,满足实时异地教研与资源共享,打造大学英语教师教研发展共同体,在交流互促中切实提升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注重团队建设。EGP+ESP+EIC三位一体课程建设关键在于打造金牌教师团队。践行Team(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s More)理念,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教师共同成长。分别组建高素质的EGP、ESP及EIC教学团队,应该做到团队成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知识、能力结构互补,以及自愿、肯干、善合作。团队建设目标应该满足“目标任务化,任务过程化,过程操作化,结果可测化”的原则。在团队建设机制层面,应该实行鼓励鞭策的互动机制,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与执行力[9]。各个教学团队定期集体备课,研讨教学设计,统一课程标准,分工协作,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实现共同教学,良好融合,力争做到人人达标、课课精彩,为“两性”“三力”课程标准的落实提供智力支持和师资保障。

(3)以赛促教促研。面对时代变革中大学英语教育的新变化、新机遇与新挑战,大学英语教师既要掌握先进理念与最新政策,又要磨炼教学技艺、提升教学效果,切实有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各级各类英语教学大赛就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展现立德树人风采的平台,搭建与国内其他高校教师交流学习的桥梁,对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素养和业务能力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比赛,磨炼其信息素养,提升其教学科研能力,助力形成信息素养的反哺与循环。以比赛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开展教研教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发展水平,提升育人质量,勇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教研融合。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创新实践

语言与育人融合的EGP+ESP+EIC三位一体多元教学模式应把脉时势,立意高远,积极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寓德于课、寓德于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语言知识目标与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

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大学英语EGP+ESP+EIC三位一体多元课程体系的所有课程, 都在不断拓展学习的宽度与广度, 挖掘思政元素, 培养兼具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跨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 增强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使命感。

(1)统筹规划,确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内涵。大学英语教学在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价值塑造,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基于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及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的核心教学目标,确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和重点:以价值塑造为引领,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其中国文化自信,培养其家国情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践行语言知识传授与精神价值引领相融合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内涵,真正实现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

(2)注重融入,细化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设计。认真挖掘EGP+ESP+EIC多元课程体系所有课程中的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思政元素,整合教学内容,将主题一致的单元归入同一思政话题开展教学,形成生活观点、经济智慧、文化洞察、世界焦点等思政主题。同时从主题、篇章、练习等内容中挖掘思政点,增加与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中华文化、时事热点、科技成就等课程思政内容。如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经典金句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和翻译练习,同时结合团结抗疫、健康码等疫情防控期间热点关键词,将权威媒体的英文报道作为教学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课程”覆盖,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系统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0]。

(3)系统部署,规划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方法。以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和布鲁姆(Bloom)的认知分类理论为依据,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做、成”3阶段教学。课前是以语言和思政知识输入为导向的线上学习,课中是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翻转课堂,课后是以知识内化和价值塑造为导向的语言输出,通过“驱动——促成——评价”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培育正向价值观[11]。将课程思政学习过程纳入评价指标,从思政知识学习、思政内容表达、思政选题价值3个层次考查。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微视频、翻译等活动温润学子,表达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从“设计”“引导”“体验”“评价”4个环节入手,建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树立课程思政骨干教师、典型教师带动课程团队思政育人建设;跟踪调研学生学习体验和效果,获悉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质量;更新课程评价内容、模式与标准,突出思政育人成效评价指标,实现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语言与育人的有效融合。

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实践

下面以ESP专门用途英语《英语公共演讲》教学片段“英语演讲如何更好入题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How to start your speech to get people’s attention and curiosity)为例,来探究如何更好地使用智慧课堂,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现语言与育人的有效融合。

本课旨在教授学生英语演讲的6种常用开头方式,帮助学生在进行演讲时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注意力及好奇心,从而给观众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也能更好的把演讲内容传达给观众。这一技巧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未来工作、做学术演讲、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学术研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教学基于语言目标、能力目标及育人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能力。课程运用产出导向法(POA)课前驱动、课中促成及课后评价。

课前驱动主要通过在智慧学习平台U校园线上观看精选的演讲视频“我心中的‘中国象征’”和“我的外交官梦想”,让学生感受精彩演讲的魅力,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同时在学习通上传自己撰写的“当中国文化遇上冬奥”(When Chinese Culture Meets Winter Olympics)演讲稿开头部分。

课中促成主要通过教师讲授法、学生中心法、师生互动法,配合图片、视频演讲范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演讲入题的常用方式。从近期圆满结束的英语演讲大赛中发现的问题入手进行导入:很多参赛选手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演说,更没有掌握演讲入题的技巧——登台就能让听众眼前一亮,从而自然引出主题——英语演讲如何更好入题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How to start your speech to get people’s attention and curiosity)。好的演讲入题是决胜之法、必胜之道。输入环节借助图片、视频演讲范例、师生互动等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演讲入题的常用方式——讲故事(Telling a story)、制造悬念(Creating suspense)、提出问题(Asking questions)、表演元素(Performance elements)、使用视觉辅助工具(Using visual aids),以及使用令人震惊的数据(Using shocking statistics)。输出部分学以致用,选取并分享课前的线上作业演讲稿开头部分,基于课上学习的6种开题技巧,让学生对自己撰写的演讲稿进行自评及互评,并提出修改润色意见。鼓励学生以“当中国文化遇上冬奥”(When Chinese Culture Meets Winter Olympics)演讲开头部分进行个人展示,力争体现演讲语言、演讲内容、演讲心理、演讲技巧及演讲审美的完美融合。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演讲的入题内容得到很大改善,入题方式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课后评价首先要求学生将修改润色好的演讲视频上传至U校园视频库,视频库视频所有人可见,基于多元合理的评价标准细则进行自评与互评,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促育人。并通过小程序投票推选“最佳演讲之星”。

四、结 语

利大学英语教学之器,善大学英语育人之事。基于“两性”“三力”的EGP+ESP+EIC三位一体多元教学模式构建,正是对语言与育人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应立足当代中国,迎应世界变局,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践行立德树人、担当培根铸魂,不断探寻全新发展之路,培育卓越的时代新人,相信大学英语教育必将大有可为[12]。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