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林
(福建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3)
“学分银行”是形象地借鉴金融银行的概念和某些特点,以学分为单位,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累和转换的教育管理制度与学分管理机构[1]。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指出,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2012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全面启动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建设工作,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重要改革创新举措。以中央电大为首的北京、上海、江苏、云南等五所广播电视大学被列为“开放大学建设模式探索”试点单位,并相继更名为开放大学。几所试点开放大学相继建立学分银行,主要面向区域内的高校在校学生和普通市民,服务于各类群体、各类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学分互换需求,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省级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是由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厅主办和管理,负责和执行学分银行建设。如上海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江苏、广东、云南、浙江、福建等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则是由省教育厅主管。目前由政府委托开放大学建设的学分银行和开放大学自行建立的学分银行已经超过15家,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已超过47个[3]。
学分银行建设是福建开放大学建设的核心项目之一,是开放大学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主要特征,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有效途径。在向开放大学转型时期,学分银行建设成为学校重点主抓的项目。2014年5月学校下发了《关于教务处履行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福建分中心职能的通知》(闽电大人〔2014〕13号),确定了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分中心的相关职能由教务处履行。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指导下,学校学分银行分中心开展了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阶段探索学习者账户和终身学习档案的建立模式;第二阶段采集与整理学习成果类型。2015年学校开始部署学分银行建设工作,明确了学分银行建设的具体任务和要求。2016年7月学校成立学分银行建设领导小组,并提出把学分银行作为我校重点工作,明确了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路。同年学分银行信息平台建设开始筹备。2017年9月福建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支持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学分银行试点工作的通知》(闽教职成〔2017〕57号文),决定委托我校开展福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支持我校开展学分银行试点工作。2018年9月福建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成立福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通知》(闽教职成〔2018〕30号),标志着我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成立。
2018年9月28日,福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正式运行,平台集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协同工作于一体,具备终身学习档案管理、账户管理、专家管理、标准管理、认证管理、转换管理、成果管理、机构管理、信息发布等功能,满足学习者学习成果存储与转换、学习档案查询、成果证明书打印等需求,形成了基于网络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2019年11月,为拓宽学分银行建设范围,畅通终身学习通道,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学校和闽南师范大学、江夏学院等省内15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福建省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合作联盟。同时学校开展了茶学、会计、学前教育、计算机、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6个专业以及1个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建设,发布了67条学习成果转换规则,完成27门开放教育专本衔接课程的转换规则建设。2020年11月,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支持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学分银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学校出台《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成果转换管理办法》,建立了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之间、非学历证书与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项目与学历教育、非正式学习成果与学历教育、不同教育层次等在内的五种学习成果转换通道。在学习成果转换工作方面,我校积极开展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非学历与学历成果转换试点,自学考试成绩、原电大生课程成绩认定等工作,初步实现不同学习成果转换。此外,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我校开放教育、成人教育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学分银行积极推动“1+X”书证融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学生提供培训成果转换服务,推进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截至2021年6月,学分银行共建立了36万个学分银行账号,存储学习成果707万条,学习成果档案库建设涵盖开放教育学历领域,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培训等非学历领域;另外共有1645条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为学历课程学分,1182条开放教育专本衔接学习成果转换[4]。
总体来说,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建设经过前期筹备到稳步推进阶段,具备了一定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也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开发了一批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标准,学分银行合作联盟也在不断扩大,建立了多种学习成果转换通道,面向全省人民提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公共服务,初步建成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但是在实践与探索中发现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福建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已有多家联盟合作机构,但是从学分银行的推动与实践运行中发现,各联盟合作机构参与学分银行建设的积极性较低。学分银行建设不是仅凭几家机构就能完成,它需要加盟机构的支持。但是因为相关政策的配套和保障措施不到位,很多教育机构仅仅因为政府部门的推动才不得不加入学分银行。这种被动加入的状态,导致他们在学分银行工作开展方面缺乏主动性,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行政部门派发的任务,把学分银行看作可完成也可不完成的工作。这种认识心态必然导致这些教育机构开展学分银行业务的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目前福建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联盟合作机构基本是高等院校,其他企业、社会机构、社会团体较少。同时市级开放大学对学分银行建设基本持观望状态。在访谈中发现,部分系统内教职工对学分银行性质、作用、功能还是不太清楚,对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不太明晰。更不要说那些教育培训、企业和自考等机构,他们不了解学分银行,必然会对学分银行失去兴趣和信任,与这些机构联盟的难度是较大的。因此学分银行建设虽说是在政府大力推广下实施的,但是若没有具体配套政策或措施作为保障,恐怕在现实运行中只是流于形式,成一纸空文,各个机构也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多份文件要求推进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和学分互认要求,但只是从方向上明确,未作出具体的要求。国家对学分认定的目标、涉及范围、参照标准、管理机构条件等方面没有相关的专门文件。因此学分银行还是处于探索状态,无规可依,方向不明。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服务虽面向省内市民和学生,实际上学分认定只局限于联盟机构、本系统或本学校内,范围上大打折扣,效果上也不尽如人意。这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的学分银行建设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本校学分互认基本上是在本系统内的开放教育或成人教育学生范围内,与联盟合作机构的学分互认记录也较少,更不要说其他高等院校、社会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机构了。同时与普通高校相比,开放大学学分互认机构的教学资源、师资配置、教学质量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这也影响着公众对学分银行的公信力,对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缺乏积极性。
在福建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条目中发现,学习成果认证基本是学历教育课程学分为主,如学历教育学分之间,或者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证书之间的学分认证,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较少纳入当中。在学分认证中发现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全国英语等级证书或是职业资格证书免修相关课程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而在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方面的实践却是较为少见。虽然学校曾尝试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成果与非学历课程学分间的转换工作,但因各方面的原因,实施不尽如人意。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其倡导的理念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正体现了这种理念,它们对于每个人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但是非正式学习和非正规教育的学习成果来源较为复杂,有可能来自社会生活,有可能来自工作,也有可能来自思考中,要认定此类学习成果难度是较大的。只有在国家层面资历框架构建后,对此类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的实践才有可能真正实施。
学分银行需要网络及信息技术支持,需要庞大的数据库以及处理速度极高的操作系统[5]。福建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管理平台集管理与服务功能为一体,主要提供学习者档案查询、学习成果存储、认证和转换等服务。目前,平台建设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功能尚未齐全,还处于不断研发和改进过程中。同时管理平台还未与外部学习在线平台完成数据对接,尚未建立合作联盟机构的标准化学习资源平台。学分银行管理平台缺乏相应的学习关联功能,学习者进入平台后,仅仅只能单纯进行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而不能在平台上获取课程学习资源或完成课程学习,对于那些只是为了拿到文凭的成人教育学生来说,让他们登陆平台进行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积极性会降低。而有些成人学生即使存入了学习成果,但得不到认证或是这些学习成果难以进行兑换,获得不了认可,也会让他们对该平台的业务失去兴趣。当前开放大学学分银行面临的窘境是,有大量的账户开设,却鲜有成果转换,学分银行成为缺乏流通的“储蓄所”,学习成果成为无法认证或兑换的“长期存款”[6]。
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建设还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同时针对学分银行建设中出现的上述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完善学分银行体系和机制,促进持续发展。
学分银行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国家政策和方针的支持。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认和转换工作的意见》的规划和文件中对学分银行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各省根据国家规划也相应制定了《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这些文件对“学分银行建设、学分银行性质以及学分银行承办单位、学分银行认证和转换”等方面都做出相关规定。但是从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建设的整体情况来说,这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确立,缺乏进一步详细的指导意见和配套政策。学分银行建设能否付诸实践,能否得到各个部门支持和机构联盟信任,需要明确其合法的地位、合规的机构设置、科学的运行管理以及标准的认证转换制度等原则建议。因此建议政府出台相关规范性意见和政策,实施教育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的工作,明确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的资历框架、认证机构、管理机构以及标准制定的程序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使学分银行有规可循,才能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其在学分银行建设中应该履行的权利和责任,整合教育资源,搭建资源平台。同时也可在政府引导下开放大学各联盟机构制定学分银行章程,按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程序,以“学分银行法规”的形式确定其性质、地位、任务、组织结构以及联盟合作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等,这样也能起到确保学分银行独立地位,规范学分银行稳步运行。
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是学分银行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落实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确立学习成果标准认证体系。在开放大学学分联盟中,要确立统一的学习成果标准体系,为学分的转换奠定基础。同时对于同一教育领域的不同教育机构来说,因为实行不同的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和考试标准,使得知识体系存在巨大差异,质量和水平也有明显差距。而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教育机构之间学习成果的差异更是可想而知。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体系。例如资历框架、学分标准、单元标准、转换规则、以及规范、流程等工作标准。因此学分银行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组成教育联盟,包括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等各类学历教育机构,以及企业、行业等非学历机构,形成学习成果标准认证体系。
制度的推行是循序渐进、以点带面逐步铺开的。在制定了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的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后,需要在实践中开展试点工作,这样才能使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建设可以先在同等水平层次,相同教育规格的合作联盟中对专业中的精品课程开展学校间的学习成果互认。如果工作模式获得认可,则可在全省院校中进一步推广。同时在不同教育领域建立相应的衔接标准,实现本科、高职和中职间的学分认证和转换。学分银行试点离不开各合作联盟院校的参与与支持,要充分调动各合作联盟院校参与改革试点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专业特色,达到办学资源的优势互补,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先在开放大学内部选择几门优质教学资源作为任选课程供联盟单位学生选修。在课程标准、选课流程、学分管理、学分互认等学分互认与转换方面制定相关程序和标准,同时参与试点的院校要共同协调,达成共识,使学分标准相对统一,促进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工作顺利开展。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新兴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它们正深刻地改变社会生活。开放教育教学方式也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新型教学形式如微课、慕课等方向转变。学分银行的建设者应从数据思维、服务思维、用户思维等角度重新理解学分银行的需求[7]。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实现数据的共享。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学分银行信息平台在信息数据方面也要实现互通共享。学分银行不能仅仅是学分认证和学分转换,还可以实现教学、学习等一体化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完成教学,学生也可在平台进行学习,实现多网融通。这不仅方便了学生查看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果,也极大地提高了学分银行的使用率。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够挖掘学习者多样化学习化需求。同时要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体验。在平台使用方面,尽可能简单明了,界面清晰,容易查找,使用流程最好在界面有相关指导说明。在学分认定和转换过程中要方便和人性化,尽量让用户少跑路和不跑路,在网上一步到位实现。另外可在平台上设置智能咨询服务,及时解决用户需求,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
开放大学在学分银行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开放大学需要突破体制障碍,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建立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