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11-28 02:27孙志远
关键词:协同思政育人

孙志远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高校是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趋于稳定的关键阶段,而价值观的培育和塑形则需要多方面的举措共同作用,此时科学合理地利用党建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作用、融合发力,将有效地把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入正确轨道。当前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在融合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反思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对该教育课题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过程育人的两大抓手,二者必须协同发力、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二者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2]。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思想政治课可以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发挥育人作用,是基于二者在育人方面具有内在关联性而言的。

1.1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具有内在关联性

思政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它对个人的生活、学习以及事业的奋斗方向起着引导作用。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形成时期。他们对各种理论、学说和新锐观点比较敏感且好奇。在信息化、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如何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如何让广大青年学子们在全球思想交锋中呈现新特点,在多元文化和亚文化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坚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大使命,必须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成长,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想育人作用,通过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史等教育,增进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理想信念认同;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强化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使其认清所在的历史坐标,自觉把个人不懈奋斗融入新时代的使命任务。通过党的民主生活教育,使青年学生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思潮和不正作风;通过党建理论教育还可以将先进的理论向非党员青年大学生传递,让在校大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接触和接受先进党政理论与思想的教育引导,进而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1.2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内容具有内在关联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课作为显性课程,是高校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思政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的系统学习,增进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的了解,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伟大探索的斗争精神,深化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懈努力建立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最终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踏步前进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的认识和认同,在思想认知和情感方面做到知国知史、爱党爱国。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建是课堂之外的育人途径,通过先进事迹和革命故事让学生们感受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具备的个人修养和崇高灵魂,把学生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新成果等吸收到党建活动中来,以学生们熟知的日常生活为载体锻炼党性,在行动层面做到身体力行、践行党员义务和责任。

2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突出问题

当前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政课程对大学生吸引力不足[4],教师的讲授偏重理论讲解,对思政材料的运用不够灵活;离开系统的思政教育主阵地,党建育人功效显得根基薄弱,二者之间协同功效发挥不出来,这就造成无论是党建育人还是思政教育都较为低效。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协同育人力度不足

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党建工作是立德树人工作的两大抓手,二者在育人的大方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理论上二者能够形成协同育人的模式。但在实际的育人工作实践中,二者并没有发挥出协同育人的功效,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分别由不同的教学或行政单位管辖,不同部门之间在工作制度、模式、人员配置、资源侧重点等方面有差异并没有形成跨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没有起到育人合力作用,思政教师过于强调思政课知识和理论体系,党建工作人员则往往把党建工作局限在党员日常管理事务上,在理论和活动层面缺乏突破和创新,导致协同育人的效力没有发挥出来。

2.2 协同育人方式缺乏创新

新形势下,互联网、信息化、虚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模式和育人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法,受到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大学生在信息接收、处理和问题解决方式方面都与过去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媒体逐渐被青年大学生忽视,而新媒体又亟待在内容审核、监管和监督层面构建新制度,以确保大学生思想工作不偏离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对高校思政教师和党建工作者而言,如何改变传统的偏重知识灌输、说教的育人方式,利用各种新媒体、新平台激发学生们对思政课和党建的兴趣和情感,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内容。

2.3 协同育人队伍有待完善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力,育人工作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工作的落实归根结底要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育人实践丰富的协同育人队伍。辅导员队伍是高校中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直接影响作用的一个群体,因此,打造高校协同育人队伍,必须首先抓牢抓实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和能力。然而在现实中,一方面,高校中存在普遍把辅导员作为“万金油”角色的现象,处理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成为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挤占了思想引领、思想育人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中教师个人经验和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对思政工作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协同育人队伍建设有待完善的地方。

2.4 协同育人缺乏深度

党支部是党建工作最基本的依托载体,因此必须重视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打通一线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共同营造一个两方面工作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

3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党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融合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其影响因素涉及高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探索出一条有效可行的融合路径,既要遵从党建原则和思政教育规律,又要统筹党组织、班集体、党员、教师和辅导员等要素,让这些要素之间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集体智慧和党员的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拓宽二者协同融合的领域和路径[5]。

3.1 创新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新机制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协同创新的关键在转变思想观念。高校各级部门都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工作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片面地只抓大学生党建工作或者只注重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真正联动起来,二者的合力没有发挥出来,既无法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各育人要素的协同育人功效,也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应完善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协作创新方面的规章制度,提供相应的物力和财力支持,为二者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除了制度、资金和物力设施的支持以外,还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工作理念。通过创新工作形式,全面服务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思想教育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高校自身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模式,能够使二者的协同育人功效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定期举办专题论坛和讲座,通过校内外专家把本校校史和地方红色革命历史有机结合,并进行生动阐述,从而使学生们增进对学校的了解,心生以校为荣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他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情感,坚定学生们跟着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3.2 构建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新平台

新形势下,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种种挑战,党建工作要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真正联动起来,发挥出二者协同育人的合力。鉴于此,构建资源充分共享、人员协同配合、课内课外联动的协同育人综合平台十分必要。积极构建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综合平台,是推动大学生党建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6]。首先,党建资源要与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这体现在思政教育教学的目标要与党建工作方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思政课程材料、课件、教材的选取和更新步伐要跟上党的大政方针,以党的最新指示精神和要求为依据来调整和更新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内容;其次,人员要协同配合,该要求体现在班主任、思政教师、辅导员、班干部、学生党员等相关人员要紧紧围绕思想育人的大主题团结协作、紧密配合,共同营造育人环境。比如,思政课需要优秀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积极带动,活跃学习和讨论的氛围,而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思政教师则可以和班主任、辅导员等共同为党建工作出谋划策。最后,要充分发挥课内课外的联动效果,助力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思政课是育人的“小课堂”,在“小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增进马克思主义、国史和国情的了解和认同;党建工作是育人的“大课堂”,在“大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党支部活动、民主生活会等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把对党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到日常生活中来,从而做到认知、情感与行动的合一,进而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目标和追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3 拓展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新阵地

全面拓展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协同育人工作阵地,要求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既要重视课内主阵地,又要着力开拓课外辅阵地;既要关注学科教育的显性课堂,又要留心培育隐性课堂;在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方面,不仅要深化传统党建途径,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工作方式,打造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党建工作阵地格局。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以思政教师队伍为主体开发涵盖思想政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的广域课程,可以作为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党建协同育人的重要阵地之一。这类广域课程可以把思政教育目标和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有机融合起来,做到寓党建于学科知识之中,寓育人于国家时事政治大事之中。类似的广域课程早已有先例:1991年,上海在杨浦区10所中学开设“社会”综合课,内容涵盖政治、历史、习俗文化、公共政策等。开设该综合课的目的是让广大中学生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外,对国情民情、国家历史和文化风俗等有一定了解,进而增进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增强公民意识[7]。除了广域课程这个阵地之外,网络新媒体在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线上”融合的党建工作新阵地成为当下协同育人创新的新任务。然而也应该注意到,网络新媒体能够对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渗透力强、互动广泛等特点也对新媒体育人阵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方面的教师要在合理运用网络新媒体的同时,积极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加大监督力度,促成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网上网下同心圆。

4 结语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充分发挥二者协同育人的功效,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之处,在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和拓展协同育人阵地三个方面下功夫,将相关工作做精、做细、做实,促进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高校大学生党组织的向心力和活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开创大学生党建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协同思政育人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