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化活动:培育学生的“准代数素养”

2022-11-27 02:37:49章宏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学学科

章宏

摘要: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来说,培养学生的“准代数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代数素养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数学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化活动,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关系思维,促进他们自主思考,在遵循渐进中使他们准确掌握数学思维、准变量思维和代数思维之间的动态联系。

关键词:数学学科;数学化活动;准代数素养

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以“算术”为主,而在中学,则以“代数”为主。“算术”主要研究“数”与“数量”,而代数研究的是“符号”与“关系”。“算术”在这一层次上,以程式思考为主,以数及数的计算为重点;“代数”则是以关系思考为主,侧重于关系与构造的探索。怎样指导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使他们能更好地为学习和思考做好准备,是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在培养“准代数素养”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数学化活动来达到这一目的。

一、通过数学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关系思维”

如果脱离了数学化活动,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向定向化发展,当他们遇到比较复杂的数理关系时,就会手足无措。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并深刻地思考了"代数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符号想象意识,培养他们的符号想象能力,并激发他们深入思考的欲望[1]。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在数学教育中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以“算术思维”计算问题,用“代数思维”分析和思考问题。通过数学化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代数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通过数学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符号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代数思维,并使其具有象征意义。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数学家笛卡尔曾经说:“所有的數学问题都可以转化成代数问题。”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说,"用数学思考来解决最基本的数学问题是可行的,但在代数出现以后,很多复杂的问题都变得容易了[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按照相关的内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符号化的知识。

就拿《简易方程》中的这个问题来说:我们居住的星球的表面面积是五亿一千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块是海洋,一块是陆地,而海洋和陆地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海洋的面积是陆地的2.4倍,根据这些资料,学生们可以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面积。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探索时,给出了以下两种解决方案:(1)把陆地的面积看作一个整数,即海洋和地球的表面面积是该数字的2.4倍和3.4倍。(2)用方程式解,即假定土地的面积为 x,则大海的面积为2.4 x,这样就可以用公式来解。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把这两种不知名的方法进行对比,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为什么有的方程可以解决,有的方程不能?在不确定的列中使用符号,应该注意些什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分析,提炼,建立一个通用的数学模型,从而提高他们的代数思维和代数素养[3]。

三、通过数学化活动,积淀学生的“代数思想”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认为:“一切问题都能被转换成数学问题,任何数学问题都能被转换成代数问题,而任何代数问题又都能被转换成方程式问题。”可见,方程、代数不仅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更是数学思想和观念的体现[4]。有了代数思维,学生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把感性的思维变得合情合理,把抽象问题变成具象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象征性。

比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使用火柴摆出三角形,3根火柴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5根火柴可以摆出两个三角形,那么摆出十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这个问题时,可以“以小见大”地指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出发寻找其中蕴含的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同学就会注意到,每多出一个三角形,就会多出两根火柴,而十个三角形的数量,就会比一个三角形多出18个火柴,再加上第一个三角形所使用的3根火柴,得出总的火柴数量为21。还有同学注意到,火柴的根数比三角形个数的两倍多一根,根据学生探索出的规律,指导学生使用字母表示法,以建立数学模型S=2n+1。通过这个数学模型,学生们可以快速地解出这个问题,比如用201支火柴杆来布置100个三角形,99支火柴可以组成49个三角形。此外,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对规则的符号探索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用四支火柴来布置一个正方形,用七支火柴来布置两个正方形,要摆出n个正方形,就得3n+1根火柴。可见,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认识并非由传授而来,而是由学生自觉“悟”和“用”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同一问题,因不同的学生而有不同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都是学生真正的思考过程,并在思考过程中萌发出代数思维。

结语

学生“准代数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准代数素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逐步从“算术思维”转向“代数思维”。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维,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数学符号,并感受、体验和领悟这些符号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毛爱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代数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1(21):0130-0130.

[2]李育军.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中对几何直观的运用方法[J].考试周刊,2020,000(043):67-68.

[3]张雪.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目标制定与实施的研究——"代数式"单元目标设计[J].中学数学:初中版,2021(5):3.

[4]孙思雨,许添舒,孔企平.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小学生早期代数思维水平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1):7.

[5]罗仕维. 把握课外辅导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J]. 物理通报, 2019(4):3.

猜你喜欢
数学学科
高中学生数学学科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南北桥(2017年9期)2017-05-26 16:29:15
提高数学学科课后作业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考
青年时代(2017年6期)2017-03-29 17:19:04
生命教育理念下数学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重视数学学科的学习
数学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50期)2016-07-12 17:12:14
留住历史,留住记忆
考试周刊(2016年23期)2016-05-13 0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