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视域下 “三模式”应用探究

2022-11-27 19:10郝晓燕叶美桃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融通生源育人

□郝晓燕 叶美桃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高职实现“百万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但是,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的传统研究往往聚焦于K12和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且模式多种,着力点各有千秋,往往不一而足。各类型学校的教学实践也会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效果呈现多样化趋势。而现实情况下,由于这些类型学校与职业院校面临的教育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教育培养方案也就与职业院校对于学生或各类型再学习社会人员的培养方案大不相同,照搬模式往往不具有现实操作性。“百万扩招”下,生源的复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也亟须建立一套符合职业院校对于生源培养的精准化模式。

针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征,本文的研究核心定位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含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特定群体(简称“退下农”群体)的教育模式创新上。在此基础上,通过把高职扩招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动力,针对“退下农”生源群体培养的“三个坚持”标准(即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坚持宽进严出),重新整理职业教育思路,创新机制,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扩招生为例,探索“四轮驱动”“三证融通”“双线育人”三模式应用效果,最终实现学生及“退下农”生源群体的高质量就业、再就业。

一、高职扩招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在需求,为社会输送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育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扩招使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教育举措,使全民学习、全民参与和终身学习成为现实。然而高职扩招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生源类型多样、社会经历各异、家庭背景不同、学业参差不齐,而不断加入的社会生源势必使培养方案成为高职院校扩招最大的变量。高职院校要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办学效益,满足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尽管近几年,聚焦于高职扩招生源培养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研究硕果累累,但大都以理论探讨为主,实际实现环境不足、经验有限,对于精准实现人才培养增值赋能还鲜有人为。为此,针对百万扩招生源结构多元化、求学需求差异化的特点,依托产教融合、校企深度结合的模式,主动适应生源变化,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中实行弹性学习时间和多元教学模式。在教育考核中,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最终完成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学习成果、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换[3]。创新性应用 “四轮驱动”“三证融通”“双线育人”的三维教学模式,实施针对性培养,成为扩招生源创新教育的必须举措。

二、高职“百万扩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扩招生源结构复杂多样,学习者需求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保障生源培养质量,使其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非体系化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生源结构多样化现状

高职扩招面向的主要群体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其中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3](简称“退下农”)等四类群体因年龄、生活压力等问题基本上不能保证全日制在校上课。扩招群体中的适龄学生,尤其是适龄高中、中职毕业生,或者当年参加高考未被任何学校录取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有全日制上学的需求,但因为入学时间与在校生不能同步开展教学,还需根据其实际进行单独编班,编制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学业基础参差不齐,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因而,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尤为必要。然而,高职院校在对生源群体培养中往往要求同质化,面向不同生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重叠严重,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设置趋同性较高,教学模式差异不大。高职院校很难有效地组织和实施系统性的教学活动,难以“因材施教”培养出行业需要的人才。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就业质量,不能与高质量就业同步同向。因而需要直面“生源入口”中的“个体差异”,应用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针对教育教学实际,与互联网学习平台结合,构建高效的网格化、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中予以丰富完善。

(二)简单的递阶式体系无法适应企业多样化人才需求

随着当前社会的日新月异,社会对教育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特别是技术领域的发展,更需要在有限的时间成本内培养出懂技术、能学习、会创新的新式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前教育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培养常常具有需求滞后性,所培养的教学技能赶不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实际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内容不完全重叠。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僵化、教育内容惯性、教学目标不明确所导致的,根源即在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思路不合理。

目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仅限于简单的“基础+专业”的课程递阶式。这种结构下的知识技能学习看似灵活,实则对当下各职业的调研不足,内容依旧沿用过去对于职业发展认知的教学结构模式。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则分散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上,因此课内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无法即时满足当下多变的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课程是面向该专业所有学生,并不具有职业针对性,但实际上,由于学生就业岗位以及工作内容的不同,就产生了对同一门课程学习的内容、深度不同的需求。长此以往,就形成课堂教学与学生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和差异性,而分层分类“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学与考核有利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三)单一化教学机制无法适应学生多向成才期望

高职扩招生由于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求学意愿和态度以及价值取向也不平衡。学习者本身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悬殊,加上当前社会需求的不同,他们的学习意愿、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等随之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自身素质和发展需求呈现多样化[1]。因此,如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下令人担忧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如今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已经远超五项指标(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中关于生理、安全及社交需要这些职业发展的基础需求,在职业规划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能够自我把控专业技能的学习,选择工作实践中符合个人需求的部分。因此,在职业教育体系下,应当改革当前单一教学运行机制,适当提供更多学习模式,让学习主体能够在合理范围内有效选择适合个体职业发展的培养方案。

宏观来看,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就业岗位的定位就应该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如果长期采用单一化的教学运行机制,而不去考虑智力差异和不同特长学生的微观培养路径的构建,势必会导致学生消化知识的程度和进度的严重失衡,且无法与当前市场对于职业技术人员的技能需求匹配。“因材施教”正是适应了扩招生源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和个体发展需求多样化的总趋势,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改革方面做出思考与尝试[2]。

三、构建“四轮驱动”“三证融通”“双线育人”教学三模式

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的影响下,学习者中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四轮驱动”“三证融通”“双线育人”教学三模式,正是创新性营造学习环境,针对性实施培养,挖掘学习者潜能,使其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获得相同的提升。

(一)“四轮驱动”为学习者精准赋能

针对扩招生源培养,紧扣“德技并修”因材施教,从课程、路径、特色和评价四个方面对学习者进行赋能。“四轮驱动”具体指:构建梯进分层式课程体系,夯基垒台;搭建培养技能人才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实施路径“立交桥”,立柱架梁,合力打造育人新生态;实行“双主体提升”能力特色塑造工程,添翼增彩;实施以能力素质为本的多维度评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通过“课程联动”“路径驱动”“特色助动”“评价推动”,形成可持续、能增值的四轮驱动培育体系。“四轮驱动”助推职业能力三阶递进,即:从基础理论向岗位实践技能掌握递进;由单项技能训练向综合能力培养迈进;由岗位综合能力养成向创新型人才培养前进。

(二)“三证融通”为学习者提质增能

对接产业岗位需求,以岗定课,以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内容,依托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实现岗课融通;构建“校-省-国家”三级大赛体系,以赛提技,将大赛项目融入实践项目,大赛评价标准融入实践技能评价标准,实现课赛融通;依据各类技能性大赛,特别是专业认同度高的汽车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认定取得省级三等及以上证书进行学分折合,实现“赛证融通”。通过职业技能证书体系分析,以证定标,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证书评价标准融入教学评价标准,结合“1+X”证书制度,将学习内容模块化,实现课证融通。“三证融通”实现了对扩招生源的全方位灵活培养和综合塑能提质。

(三)“双线育人”为学习者铸魂砺能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健全人格和现代文化意识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和根本职责,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新时代职业教育中“双线育人”铸魂砺能正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双线育人”即:坚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两条主线,双线并行,同步育人,推动学校端和企业端共同发力、积厚成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培养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等级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实际(模拟)案例(模型)分析

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 ,选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扩招生源,探究“四轮驱动”“三证融通”“双线育人”教学模式下的培养实践活动。

(一)构建“四轮驱动”体系框架

参照国家检测、维修专业标准,围绕汽车岗位领域,针对检测、维修职业能力开展分析,搭建课程体系。基于文化素质平台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与教育),构建职业能力模块库,对接汽车维修1+X职业资格证书(初、中、高级),分层搭建基本能力平台课程(包括汽车文化、机械零部件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汽车构造、底盘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使用和维护、专业英语、汽车商务礼仪、汽车配件与营销)、综合能力平台课程(包括汽车电控系统诊断与修复、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售后服务管理、汽车性能与监测、汽车质量评审与检验、节能与新能源技术)和专项能力平台课程(包括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汽车保险与理赔、宝马专项技能课程包、丰田专项技能课程包、大众专项技能课程包、福特专项技能课程包)。文化素质平台课程旨在奠定学生的素质教育基础。基本能力课程旨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综合能力平台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汽车故障诊断排除等综合实战技能。专项能力平台课程旨在强化学生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最终实现五个对接:即思政育人目标与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对接、基础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需要对接、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对接、实践技能与岗位任务对接、学业阶段与终身发展对接。通过职业能力模块学习,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职业能力、多岗位的就业潜力及长远发展的职业储备。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依托现代职业教育AI自适应学习平台和汽车网络服务专业实训体系,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学习路径与任务路径同向同行。育人企业、用人企业、学生、教师结成学习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企业根据真实工作通过平台下达学习任务,学校通过指导老师、学生进入工作场景完成学习任务。将企业真实的业务导入到学校中,使学生技能学习可视化、路径化。借助平台通过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师生学习创新和企业育人创新,共建互联网时代育人新生态,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打造工匠精神,培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双路径培养,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全面化发展。

塑造能力特色工程,促进教师、学生“双主体”能力提升,实现学生高契合、零距离就业。实现教师既为“人师”,又为“技师”和“能师”的发展。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主要通过“挂职工作、岗位实践、实训指导、技能大赛”,学生技能提升通过“顶岗实习、集中实训、课间实训、竞赛助力”。能力特色塑造工程是伴随对学生开展“基本型”培养要求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的专业技能浸润、能力渐进提升、创新创业水平强化的一系列工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推行1+X证书制度和岗赛课证融通是职业教育中的难点问题。为此,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以产教融合、系统育人为目标的框架模型,旨在为课证融通提供创新的思维模型:其一,岗赛课证融通模型。方法是校企共建育人生态,以1+X技能培养与专业群建设为背景,创建兴趣学习班,并将比赛引入到教学中,通过“企业”“学校”双主体测评,帮助学生掌握多种技能,并通过合作企业推荐学生高契合就业。其二,产教融合校企双向赋能。首先是企业为学校赋能,企业帮助院校培养一线师资,通过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培育人才,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其次学校给企业赋能,通过双创平台进行相应的岗位技能认证,实现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学生持证上岗,零距离就业,降低企业人才使用成本。

实施多维度评价,灵活满足不同学习者需要。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扩招生,制定柔性化管理制度,“宽进严出”,以弹性学制、学分制代替学年制,学校自主把关考核,实施多元评价;做好“四个结合”,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素质考核和实操考核结合,独立完成与团队协作结合,单项考核与综合技能结合。制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标准,以真实或仿真的汽车维修任务为载体,由具备企业培训师资格、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协作承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并按照模块评价要求,重点考核学生在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整个过程中,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例如对学生岗位综合能力测评,主要从安全文明操作、态度与素养、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技术报告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从工装及场地考核学生安全文明操作,从态度与素养看其职业心态与自我学习能力。重点围绕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工具量、检测设备,是否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确认故障、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是否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诊断故障、排除故障并按照要求验证排除效果,是否能够正确设计汽车发动机启动困难故障诊断与排除工作方案,撰写分析报告的质量如何等进行多维度考核,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基于“岗课赛证”的“三证融通”模式

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性能检测、汽车钣喷技术等岗位模块课对接真实岗位,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并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并有意识地把企业核心技术引入专业教学中,精准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实现岗课融通;通过将各类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内容融入行业应用实践课程,实现“赛证融通”。最终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三)双线并行,德技并修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各阶段、各科目。联合行业、企业,打造教育共同体,把立德树人融入“做中学,学中做”,着力培养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课程育人质量和育人成效。

在追求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教育基础上,强调学习技能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针对职业技能特点,开发对应德育课程,满足德育教育与技能实践的充分结合,不脱离时代、不脱离环境,潜移默化中完成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高职扩招生,通过思政课程育人,课程思政浸润,让专业课、实践训练课同样承载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教育,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事实证明,没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教育只会滑落为技能训练和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师资双向流动,采取人员定向培养等方式,瞄定重点群体,兼顾一般群体解决就业需求;依托现代学徒制,实现学校、企业“双主体”联合培育人才,学校教师与企业老师施行“双导师”制,双方共同确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人才评价体系等,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模式,分层分类“因材施教”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对接与贯通。

围绕职业岗位特点,整合育人资源,实现教学联动,精准育人,从每个学生的入学到毕业,做到育人连线、系统培养、精心打造,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四、结语

“百万扩招”下的社会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结构反思的重大课题。围绕此课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关于当前高职多样化的生源结构、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等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尝试。由此而形成的“四轮驱动”“三证融通”“双线育人”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结合了当下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人才培养环节进行的一次大胆创新。本文结合了“探索个性化育人模式,把课堂建到企业里去”的思维,充分利用以课程为载体的分层教学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三维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教育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人性化的统一。“四轮驱动”“三证融通”“双线育人”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更是适应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融通生源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什么是绥芬河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数据融通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