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及完善策略

2022-11-27 12:14张君江苏猴王涂料有限公司
品牌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财务生产活动

文/张君(江苏猴王涂料有限公司)

从理论建设上来看,国际上以及我国内部针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颇多,但大多都是通用型,细分到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还较少,而本文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丰富内部控制理论内容,帮助生产制造型企业形成更健全的内控体系,从而达到提升利润、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竞争力的目的。从实践价值上来看,本文对生产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分析,可深度发现其中问题,从企业层面和具体活动层面提出内控保障措施,最终形成自下而上以及自上而下的内控闭环管理模式,对其他制造业企业也能够形成一定借鉴。

一、内部控制相关概念界定

内部控制是经由企业全体职员同意,旨在保证能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系列内部管理活动,其具体包括:

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保证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的各项活动满足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管要求[1]。1992年《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明确提到,企业建立实施有效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如下要素:一是内部环境,也是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布、企业文化等方面;二是风险评估,这是识别并系统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有可能影响企业既得利益风险因素的重要环节,并针对风险设计相应策略;三是控制活动,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在企业关键活动上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的影响力;四是信息与沟通,即准确收集并传递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有利的信息,保证信息能够在企业内部与外部有效传递;五是内部监督,即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情况自主采取的监督检查,评价内控有效与否,并督促不断完善。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时,必须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则:

(1)全面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贯穿企业始终,包括决策、执行以及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以下所属单位全部。

(2)重要性原则。在全面管控企业的基础上,应当着重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岗位分工、机构设置等方面,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同时还要兼顾企业的运行效率。

(4)成本效益原则。即实行内部控制上,必须权衡实施成本和预期效益,保证其成本支出适当。

(5)适应性原则。市面上的内部控制体系诸多,但是企业在设计内控体系时,必须考虑到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以及竞争状况等,并根据企业情况实时调整、更新。

二、生产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问题

生产制造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其每年产值在我国生产总值中占比较大。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依托,其内部管理自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近些年,得益于内部控制的应用,生产制造型企业内部管理得到了较大发展,但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以下将进行具体阐述。

(一)企业组织框架的不支持

内部控制在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落地,需要企业内部环境也要随之改变,但目前对于有着长期固定生产程序的制造型企业来说,改变还较为困难。其一,生产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体现在企业各个活动环节中,且短期内无法彰显效果,故而部分领导层和经营层降低了对内部控制的期待值,也就直接导致在后续应用执行中降低了配合度;其二,组织架构的支持度较弱。生产制造型企业行业发展时间长、规模大、产业链长,且人员密集,已经形成了固定程序的工作模式,而内控作为后续融入的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嵌套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上;其三,未与行业特殊性深度结合。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一般的企业内控存在一定区别,需要与自身的生产模式、战略目标等嵌套,但目前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并未严格与自身结合,实际运用效果不佳[2]。

(二)财务内部控制的不健全

在内部控制应用中,财务内部控制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但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在整个财务内控过程中做得并不好。第一,财务内控机制缺失。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运营模式较为传统,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尚未深入应用,且在财务管理上只有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尚未进一步细化具体领域;第二,具体财务活动之间存在一定权责交叉行为。财务人员是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践行者,其自身能力直接关系到财务内控的运行效果,但是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其发展重心在于前端生产,像财务这类起到后期辅助作用的管理内容只是满足了一般核算需求,并未对其进行深度考虑;第三,成本管理重心的偏差。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支出面广,受传统成本控制思想的影响,其成本管理多注重采购以及生产等方面,对于一些隐性成本支出关注度不够,导致其隐性成本游离在财务内控范围外,影响了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效果[3]。

(三)内部控制活动的不完整

内部控制活动是将内部控制落实到具体的表现,其直接反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效果,但是目前生产制造型企业在关键控制活动上并未做好。先看预算管理上,预算管理是对企业未来经营期间需消耗资源总量进行的测算,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资源分配,但是生产制造型企业现有的预算编制并未完全覆盖企业全部,且预算执行较差,导致预算执行中时常出现超支行为,降低了预算管理的权威性,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宏观把控。同时,对预算管理的总结不到位,很难从中汲取经验为下次预算提供借鉴,会导致企业预算管理质量不断下降。再看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能够帮助生产制造型企业筛选出影响企业既得利益的因素,并督促企业整改,达到规避风险攻击的目的。但就目前现状来看,生产制造型企业缺少危机意识,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不全,难以甄别内控活动进行中的风险点,自然也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规避,再加上生产制造型企业还存在一些特定风险,如废品率、设备折旧、库存风险以及价格风险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潜在风险,但生产制造型企业对该方面内容并未进行严格管理[4]。

三、生产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策略

通过对生产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现存问题的分析,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在生产制造型企业现有内部控制基础上,借鉴先进制造企业的做法,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希望能够从上及下的形成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实现企业内部的闭环管理。

(一)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生产制造型企业内部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稳定且合理的治理结构是保证内部控制顺利运作的基础。首先,完善生产制造型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治理框架,强调内部控制在企业整体架构上的重要性,通过监督、激励等系列机制,更好地将内部控制融入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其次,秉持三权分立的原则,强调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制衡,保证三者工作上的独立性,相互监督,不断提高内部控制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促使企业始终保持发展活力。最后,保证权责分离。权责分离是企业治理的根本,也是内部控制运行的基础,根据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工作内容,明确岗位职责,同时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激励制度等,提高职员的工作责任心,强调自我管理、督促各司其职的情况下相互合作,同时注重企业职员专业素质的培养,以此来不断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二)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财务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应用内部控制时必须重视的内容,具体可从如下方面进行优化:第一,优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以财务为核心,向业务范围辐射,明确财务管理内控目标,保证企业基本信息真实可靠,不断规范业务流程。同时加强企业财务组织结构建设,在原有的财务人员构成中,进一步细分基础财务、专业财务以及业务财务,化核算模式为管理模式,在企业战略目标确定和经营管理效率上进一步强调财务作用,使企业的管理愈发真实、完整。另外还需加强资金活动控制,包括企业的融资、投资以及内部资金运营等,该方面的内控管理主要是加强货币资金的收支管控、保证资金安全、不断提升资金利用率等,同时注重风险调节,避免企业遭受意外资金损失。第二,加强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对采购管理实施内部控制,旨在保证采购环节的资金安全,规范付款审核程序,保证采购活动满足企业经营计划,与生产进度协调,不会出现资源冗余或短缺。建立健全采购管理制度,严格根据提交的采购单进行采购,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供应商,达成长期合作战略,积极利用现金优惠等,注重采购物资的存储,严格按照物资属性分类管理,避免因存储不到位造成经济损失和生产延迟[5]。第三,优化生产管理内部控制,包括材料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产品管理以及动力能源管理等,必须通过系统的生产方法、严谨的组织形式来达到预期生产的目的,对存货运输、生产工艺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规范,保证其成本费用能过归集确认,为财务管理内控提供准确数据。第四,优化销售管理内部控制,该方面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对企业出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方面的行为规范,避免出现销售差错或舞弊行为,保证销售部门配备了合理的人员、有明确的权责分配、销售政策科学适用等,具体可从合同控制、信用管理控制、会计核算控制等方面进行。

(三)引导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进行

内部控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除了加强内控活动本身管理外,还要进一步发挥其外部监督机制作用。首先,做好预算本职工作,强调预算全过程管理,从预算编制入手,严格遵循“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程序,覆盖企业全范围内容,加大预算执行力度,明确预算审批程序,做好预算管理结果应用,使其真正起到提升内部经营效率的作用。其次,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体制,保证企业审计工作如实进行。生产制造型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保证其独立性与专业性,明确审计部门与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督关系,提高审计结果的指导性。同时还可与第三方审计机构合作,实现多样性审计,借助其先进的审计经验,丰富审计内容,更精准地发现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配合内部控制更好应用。最后,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形成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生产制造型企业风险管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将其应用到企业的风险识别上,成立风险数据资料库,根据风险产生程度和来源确定风险档位,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规避,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保证企业有序运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不仅是生产制造型企业提升内部管理质量、保证内部运行安全的重要措施,更是适应现代经济市场、跻身先进企业的关键做法。

通过本文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生产制造型企业现有的组织架构不支持内部控制运行;第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降低了内控有效性;第三,关键控制活动缺失,如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等。结合对相关文献等的研究,从如下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加大对内部控制相关内容的学习、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从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分别进行内部控制、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发挥企业审计作用等。同样,本文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针对的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对其他行业领域的指导作用未知,加上对相关文献、理论等分析不深入,提出的策略等较为浅显,也未完全经过实践验证,有效性尚待考察。未来会加强该方面的学习,力求提出更具执行价值的策略,希望能够帮助生产制造型企业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作用。从生产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来看,在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出现和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其在未来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相关链接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内控背景:

在内控管理工作中,您是否遇到过以下情形:

当财务部门审批销售部门的差旅费或交际应酬费时,总听到销售人员在抱怨:审的也太严了吧,我们在前面冲锋陷阵,你们反而在后边拉我们后腿。

在对供应商进行招投标的过程中,采购部门认为处处按照采购部门的规章制度办事,怎么到了法务部或管理部,选中的供应商就迟迟批不下来呢?

公司管理层天天说风险,为什么员工对风险却没什么概念?是领导在危言耸听,还是风险管理和控制就是领导的事儿。

制度整合了,流程也更新了,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反而觉得比以前更麻烦了,花的时间更多了。

类似的困惑和问题一定还有不少,它们都和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息息相关。

内控收益:

掌握先进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职业舞弊及内部审计等理论。

掌握快速诊断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方法,评价内部控制的效果并进行改进。

提升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能力,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

明确如何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建立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系统。

通过企业运作中的典型实例,帮助相关人员明确主要业务活动中的控制要点、控制标准和控制方法。

猜你喜欢
财务生产活动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六小”活动
阿宽的生产小组
“活动随手拍”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