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爽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济宁 272000
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多发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夏季和冬季;各年龄、各品种的鸡均可感染此病,尤其是雏鸡和蛋鸡。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及种蛋进行传播。通常在高温高湿、卫生环境恶劣、饲养不当或者出现应激等情况下,鸡群易感染该病,发病率达11%~69%,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其死亡率可高达40.2%~90.3%,严重降低了养鸡户的经济效益[1]。
菌毛是大肠杆菌重要的致病因子,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特异性的菌毛蛋白,其作为一种抗原与宿主表面相应受体相互作用使大肠杆菌吸附于细胞表面而定居,它们的黏附作用具有选择性。目前,鸡大肠杆菌菌毛主要有I 型菌毛和P 型菌毛。当大肠杆菌进入鸡的呼吸道后,菌毛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然后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开始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和黏附素等。而毒素会破坏肠道的完整性,侵入宿主血液,形成菌血症;同时增加细胞内重碳酸和钠的交换量,进而导致水分的不断向肠腔内渗透,引起脱水。
细菌毒素是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主要通过与宿主细胞发生反应,从而改变其正常的代谢。内毒素可作为一种致热源,可使鸡出现发热、出血坏死、血管内凝血,甚至急性死亡。致病性外毒素主要有肠毒素、Vero 毒素、大肠杆菌素、溶血素等。7.5%的鸡大肠杆菌分离株产生肠毒素、22.5%的鸡大肠杆菌分离株产生Vero 毒素、64%的鸡大肠杆菌分离株产生大肠杆菌素。这些毒素参与并干扰鸡的生理代谢活动,引起一些病变的发生。如肠毒素会导致细胞内水、钠、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至肠腔出现腹泻、脱水等现象。大肠杆菌素与细菌包膜的物质结合,发生胞溶作用,同时还能对细胞内的一些位点发起攻击搅乱细胞所需能量形成。
外膜蛋白在大肠杆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遗传因素导致致病株和非致病株的毒力不同。研究报道,外膜蛋白是大肠杆菌主要的免疫保护性抗原,帮助细菌逃逸宿主免疫防御,使细菌拥有抵抗血清杀菌作用的功能,为大肠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主要发生在刚出生的1~3日龄的雏鸡,死亡率较高。表现为脐乳周围红肿,脐孔闭合不全,腹部肿胀、皮肤呈黑紫色。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排黄白色或黄绿色腥臭味稀便。卵黄囊吸收不良,卵黄液多为黄绿色。
主要发生在5~12 周龄的雏鸡,表现出咳嗽,气囊浑浊增厚,表面有纤维素性灰白色渗出物附着,可继发产生心包炎和肝周炎。
主要发生在3~7 周龄鸡,死亡率为3%,继发感染其他疾病,死亡率高达20%[2]。表现为精神不振,呆滞,双翅下垂,食欲下降或废食,鼻腔分泌物增多,排黄绿色水样腥臭稀便;肝脏肿大,存在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的出血;心包炎、心包腔内充满淡黄色的液体,心包膜和心外膜上附着一层白色纤维蛋白。
主要发生于产蛋鸡,发病时间短,死亡率高,表现为腹部膨大下垂,精神呆滞,食欲下降,鸡冠为红色或暗红色。腹腔发炎、与肠管发生粘连,内含有大量的淡黄色的破裂淡卵黄液,散发腥臭味。
在盲肠、直肠和回肠的浆膜上见土黄色脓肿或肉芽肿结节,肠粘连不能分离;肝也可见大灶性、不规则形、黄色病死灶,有时整叶肝发生坏死[3]。
多发生于单侧眼睛,表现为眼前房液积脓,出现羞明、流泪,眼肿胀,眼脓性分泌物增多,眼结膜潮红,精神萎靡,生长迟缓,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而且易产生耐药性,一般需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选择药物进行治疗。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可选择氯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效果较为明显。此外,运用中药治疗的效果也较好,取甘草、桔梗、菊花各2 g,连翘、金银花、制半夏、生石膏、黄连各4 g,大青叶、麻黄各6 g,杏仁、桑皮、黄芩、蒲公英、麦冬各3 g,煮汁,加入饲料混匀,每天1 剂,连续用药5~7 d[4]。
提高饲养员专业素质,提高饲养效益;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计划,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对进出鸡场的人员及车辆严格进行消除处理;科学饲养,平衡营养需求,增强抵抗力;改善鸡舍饲养环境,防止各种应激发生;建立完善的防御体制,定期进行鸡舍内外消毒,及时清理粪便等废弃物,保证鸡舍内干燥、通风、清洁、卫生,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减少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鸡大肠杆菌病流动性广,传播性强,继发症较多,难以净化,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和规范化的监管体制,为鸡群健康生长提供安全、稳定、舒适的养殖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