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婷 钱 灿 宿怀予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 618000
氟康唑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临床用于侵袭性真菌病的治疗。氟康唑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不良反应得到临床的重视。本文就1例老年患者使用氟康唑后引起严重肝损伤的病例进行报告,加强临床对老年患者使用氟康唑的监护及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治疗,为临床提供参考。
患者女,93岁,2020年2月26日因“咳嗽,咳痰10+d”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患者平素健康状况一般,既往高血压病史数年,最高180+/90mmHg(1mmHg=0.133kPa),目前口服缬沙坦控制血压;10+d前确诊“冠心病、心肌梗死”,5+个月前因“心累、气紧”入院,4+个月前因“脑梗死”入院。生命体征:体温(T)36.6°C,脉搏(P)69次/min,呼吸(R)22次/min,血压(BP)110/64mmHg。胸部CT:肺气肿,右下肺叶后基底段、左肺下叶后外基底段及左肺下叶肺组织不张伴实变,以左肺下叶为主,左肺上叶尖后段、舌段及右肺下叶沿支气管分布见斑片状高密度、磨玻璃影及多枚实性结节,考虑炎性改变,右肺中叶外侧段及下叶基底段钙化结节;左主支气管及双肺下叶支气管腔内多发黏液栓;双肺门多发钙化淋巴结;左心增大,主动脉壁及双侧冠状动脉钙化;右侧第4~6肋骨前支形态欠规则,陈旧性骨折可能;所扫及腰1椎体变扁。
2月26日,给予患者头孢噻肟钠2g,ivgtt,q8h抗感染治疗,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5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45U/L,总胆红素(TBIL)22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7.9μmol/L。3月1日,痰培养提示白色念珠菌感染,加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FAREVA AMBOISE,批号:B386905)200mg,ivgtt,qd(首剂加倍)抗真菌治疗。3月2日,复查肝功能,ALT 179U/L,AST 196U/L,GGT 56U/L,TBIL 7μmol/L,DBIL 3μmol/L,给予患者注射用二氯醋酸二异丙胺葡萄糖酸钠80mg,ivgtt,qd保肝治疗,并再次复查肝功;血常规+超敏CRP:WBC 5.25×109/L、NEUT% 71.4%、hs-CRP<0.049 9mg/L,患者体温正常,复查血象基本正常,予以停用头孢噻肟,继续予以氟康唑抗真菌治疗。3月3日,ALT 264U/L,AST 265U/L,GGT 66U/L,TBIL 9μmol/L,DBIL 4μmol/L,较前再次升高,考虑药物影响可能性大,但不排除肝脏本身疾病所致。3月4日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胰腺、脾脏目前未见确切异常,请感染科会诊,考虑为感染,或药物,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肝功不全。3月6日复查肝功,转氨酶明显升高,ALT 452U/L,AST 402U/L,GGT 127U/L,TBIL 7μmol/L,DBIL 3μmol/L,停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200mg,ivgtt,qd保肝治疗。3月7日巨细胞病毒抗体(IgG/IgM)测定提示结果正常,考虑药物性所致可能性大,而非肝脏自身疾病。3月9日,停用氟康唑第3天,复查肝功好转,转氨酶较前降低,ALT 224U/L,AST 112U/L,GGT 102U/L,TBIL 5μmol/L,DBIL 2μmol/L。3月11日,停用氟康唑第5天,ALT 135U/L,AST 53U/L,GGT 98U/L,TBIL 9μmol/L,DBIL 3μmol/L。3月13日,停用氟康唑第7天,ALT 69U/L,AST 33U/L,GGT 69U/L,TBIL 11.6μmol/L,DBIL 2.7μmol/L。3月17日,停用氟康唑第11天,ALT 53U/L,AST 33U/L,GGT 61U/L,TBIL 13μmol/L,DBIL 4μmol/L。3月20日,停用氟康唑第14天,ALT 53U/L,AST 47U/L,GGT 53U/L,TBIL 13μmol/L,DBIL 4μmol/L,患者出院。肝功能变化详见图1。
氟康唑为三唑类第三代广谱抗真菌药,主要用于念珠菌病及隐球菌病的治疗,该例患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有使用抗真菌药物的指征,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的作用强,使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合理。
2.1 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评价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致敏药物的判断,该患者无肝功能异常史,排除了自身原患疾病的影响;患者使用氟康唑治疗过程中肝功能呈持续性异常增高,在停药后,患者肝功能逐渐好转;氟康唑药品说明书显示ALT、AST升高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可判定该患者肝功能异常的情况很可能是由氟康唑导致的。
2.2 老年患者药物代谢特点 对于高龄及老年危重患者,可能已经存在脏器储备功能差,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抗真菌药物导致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高[1-2]。老年患者机体器官和系统功能减退,生理调节功能下降,对药物反应的适用性及应变能力有所减弱。老年人体内脂肪和水的比例明显增加,可导致脂溶性药物蓄积,药物清除减慢。特别是对于肝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药物在体内代谢减慢,容易造成蓄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高。
此外,氟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是细胞色素P450(CYP)同工酶2C9和3A4的中效抑制剂,也是同工酶CYP2C19的强效抑制剂,应避免与影响CYP2C9、CYP2C19或CYP3A4代谢的药物联合使用,以免产生不良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3]。
2.3 药物性肝损伤的处理 氟康唑因少量在肝脏代谢,可能会发生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等,在停药之后肝毒性通常是可逆的[4-5]。根据《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的药物性肝损伤分类方法,通过患者ALT、ALP值,计算得出R=5.6≥5,可以判断出氟康唑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属于急性肝细胞损伤型[6]。该患者在经过停药和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的处理后,肝功能无明显好转,加用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符合指南推荐对于ALT明显升高的急性肝细胞型可选用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6]。1例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显示[7],异甘草酸镁可以较好地降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ALT水平,对于ALT明显升高的急性肝细胞损伤型或混合型的药物性肝损伤可作为选择。
因此,临床在使用氟康唑时应严格把握给药指征,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肝功能情况,定期进行复查,若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情况,应立即停药并进行保肝治疗,特别是对危重症的老年患者,其生理功能减弱,更应加强肝功能的监测,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