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福甲 戴昕妤 李云涛 彭 钢▲
1.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京 210011;2.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江苏南京 210011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生率急剧增加,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病死原因[1-2]。研究表明,在我国,因颈动脉斑块所致狭窄而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3],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一大类疾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通过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斑块改善脑血流,从而预防脑卒中,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疗效已得到业内公认[4-6],是各医疗机构建立卒中中心的必备技术,目前在国内医院蓬勃开展。本课题组自2018年10月独立开展这项手术以来,结合经典文献及自身深刻体会,对该手术的细节方面有初步体会,现对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开展的40例CEA手术进行分析研究,为同行在开展此手术初期阶段提供借鉴。
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施CEA手术的患者40例,其中男37例,女3例,年龄57~80岁,平均(71.2±3.1)岁。入院诊断:左/右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件标准。
纳入标准:①颈动脉狭窄率>70%(NASCET研究方法),左右不限;②临床表现具备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或3周及以前有急性脑梗死发作;③均按其意愿选择接受CEA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冠心病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②NIHSS评分>15分或MRS评分>3分;③重度脑卒中发作急性期(2周之内);④颈动脉狭窄范围超过下颌角,达颅底。所有患者术前除常规术前检查项目外,均行头颈部CTA或DSA,以了解颈部血管形态、与下颌角位置关系及颅内血管代偿情况。术前常规口服单抗药物不少于3 d,长期口服双抗药物患者需停一种至少1 d。
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全程进行脑氧监测(INVOS监测系统,术侧额叶rSO2值),若脑氧监测提示颈内动脉阻断后rSO2下降明显(绝对值rSO2< 40或相对基线变化率>25%,且通过升高血压不能缓解)则需使用转流管;40例患者均以经典法行单侧CEA术,血管操作全部在显微镜下完成:采取胸锁乳突肌前缘直切口长约8 cm,逐步分离暴露颈动脉鞘;仔细寻找辨认颈动脉分叉,依次暴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少数甲状腺上动脉起始较高时可不必暴露)及颈内动脉,妥善控制;动脉暴露完毕后根据患者体重,静脉注射肝素4000~5000 U;根据斑块长度于颈总动脉处切开向颈内动脉处延伸,先处理切断颈总动脉处的斑块,断缘尽量处理整齐,然后从断缘远心端开始剥离,至分叉处时尽可能多地剥离颈外动脉的斑块,并保证将颈外动脉的斑块断缘处理整齐,然后尽量保持斑块的完整性,以类似“翻转式剥脱”的方法向颈内动脉远心端剥脱斑块,如斑块较长可适当将颈内动脉切口延长,直至斑块远端处理满意为止;尽量做到远端斑块断面干净、完整、无翘起,必要时予以“钉合”。剥脱操作时全程使用肝素盐水冲洗,斑块剥脱完毕后仔细清除残留的斑块组织及内膜;然后使用6-0普理灵缝线在显微镜下严密缝合动脉切口,缝合剩最后一针时在血管内充入肝素盐水,然后依次松开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以检查回血情况,缝合完毕后将颈内动脉阻断夹移向颈内动脉起始部,依次松开甲状腺上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20 s后再松开颈内动脉;如有漏血,轻度的漏血适当纱布加压就可止住,若漏血较多则应加针缝合。严密缝合颈动脉鞘,创腔放置引流管接引流袋。皮肤切口使用皮内缝合。
术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况、肢体肌力、伸舌运动等情况,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术后12 h追加使用抗生素1次,24 h后拔除引流管及各种管道,术后第2天复查颈部和脑部CTA,术后第5天出院。术后第2天至出院后常规服用单抗药物,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术后第3、6个月进行随访,复查颈部和脑部CTA或脑血管造影。
40例患者中38例手术成功并获得有效缓解,手术后血管狭窄程度<30%。颈动脉阻断时间20~ 68 min,平均(27±2)min;手术时间1.5~2.5 h,平均(1.9±0.5)h。3例患者在术中脑氧监测提示颈内动脉阻断后rSO2下降明显的情况下行转流术,此3例术中使用转流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术后无病死病例,并发症3例,1例表现为供血侧半球缺血症状,原因为患者患有动脉炎(术后检查明确),术后因血管内皮损伤形成夹层,颈内动脉闭塞,介入行支架开通,康复3个月后对侧肢体肌力恢复至3级;心脏衰竭1例,经抢救后恢复;舌下神经损伤1例(非离断损伤,牵拉所致),3个月后恢复。
分别于术后第3、6个月进行电话回访,其中4例随访时间未到;21例门诊行颅脑及颈部CTA检查;3例收住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2例外地患者在当地行颅脑及颈部CTA检查,10例因无不适症状拒绝复查。已复查患者均未提示术侧血管再狭窄。
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有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各有优缺点[7-9]。而国外将CEA手术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10-11]。CEA手术难度较低,但存在较大的风险[12],此类患者家属风险接受阈值低,极易造成医疗纠纷。现就CEA手术中最常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①切口:手术切口的设计需根据术前影像学来判断,尤其要注意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的关系,切口太高或太长均不可取,应遵循“够用即可”的方针进行。②颈动脉鞘的暴露:颈动脉鞘就在胸锁乳突肌的下方,对于初学者来说暴露过程中要防止向内侧暴露过多,由于体位偏向对侧,分离时很容易不自主地向内侧过度暴露,有时甚至会暴露至气管及喉结。③颈内静脉的处理:颈内静脉变异较多,需细心分离,其中面总静脉的处理非常关键,因其可起到“标志杆”作用,面总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处下方一般来说是颈动脉分叉,面总静脉及颈内静脉分支术中可以结扎,但颈内静脉主干要予以保留。参阅相关解剖学教材及文献,有学者认为颈内静脉主干可以结扎,但血管造影显示,部分患者颈内静脉一侧是具有明显优势的,对于此类患者,如盲目结扎颈内静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④颅神经保护:CEA手术过程中常遇到的神经是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在颈动脉分叉较高的病例中会遇到,需注意保护,可以使用橡皮筋将其牵拉开。迷走神经与颈动脉走形相同,造成损伤的可能性较小,多为牵拉性损伤,且一侧迷走神经损伤不会造成严重后果。⑤颈动脉的暴露长度:理论上,暴露范围越大越有利于操作,但是过多的暴露会增加手术时间,损伤范围也相应增大,笔者认为颈总动脉暴露至距其阻断处1 cm、颈内动脉暴露至距其阻断处0.5 cm即可。⑥动脉阻断时间:动脉阻断时间是CEA手术的核心环节,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阻断甲状腺上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均可使用动脉瘤夹(永久性夹),而颈总动脉的阻断可以使用血管阻断钳。术中应该尽量缩短阻断时间,不应超过30 min。阻断时间越短,手术安全性越高,即便是在脑氧监测提示安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而动脉阻断时间多延长1 min,都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国内学者也有相似报道[13-14]。⑦斑块残端“钉合”:关于颈内动脉远心端的斑块残端是否需要“钉合”,存在一定争议,笔者的观点是能不钉合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钉合,以免延长动脉阻断时间,这就要求在处理颈内动脉远心端斑块时,需尽量使残端处理整齐且避免残端游离。⑧肝素使用:国外学者建议剂量为85 mg/kg,但笔者认为对于国人来讲,根据患者体重常规使用肝素4000~5000 U即可,使用时间是阻断颈动脉血管前,采用外周静脉注射,且术毕不使用鱼精蛋白中和。
术后并发症处理问题:CEA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有供血区缺血事件、心血管事件、相关颅神经损伤事件及切口感染事件[15]。其中最严重的是颈动脉供血区缺血事件,而这一并发症一般是即刻发生,在全身麻醉苏醒后即可观察到,如果发生,应立即行CTA或DSA检查,并根据患者情况做好支架开通的准备,不主张立即再行CEA手术治疗;术后要注意控制血压,监测心脏情况,注意补液量及补液速度;相关颅神经损伤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多为牵拉性损伤,术后一段时间即可恢复;切口感染问题出现概率比较低。术后第2天即可进行血管复查,术后第5天可出院。出院3、6个月后复查血管情况。根据国人体质,术后口服单抗(阿司匹林100 mg即可),不建议按国外剂量(325 mg)服用。
综上所述,CEA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式,其疗效已获得国内外肯定,该手术难度较低,应用前景广阔。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把握细节、总结经验,可在各级医院积极开展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