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占玲
(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建国以来,为适应党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经过了一系列演变,从“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到“辅导员”等,逐步朝着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1]根据2017年修订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含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思想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等。不难发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涵盖了大学生的各个方面,但对学生学业的涉入比较少,也比较浅,仅停留在宏观的管理层面,缺乏具体的日常指导。但实际上,由于大学期间的学习内容、方法和环境与高中相比都有很大差异,高校除课堂教学外,还应该给予学生许多课外指导。基于此,本文探索选拔专业课教师担任专业辅导员(以下简称专业辅导员),使现在的“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模式逐步过渡到“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专业辅导员”模式,最终条件成熟时调整为“专职辅导员+专业辅导员”的“双专”模式,实现高校育人模式的稳步改革和育人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一)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引领 大学生不仅处于生理、心理和智力变化的关键期,而且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 一方面他们对未来无限向往,一方面又对生活、学习充满了迷茫。特别是对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多数大学生都不知从何做起。医学专业辅导员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医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医学专业辅导员了解和熟悉医学生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体系,懂得医学求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和历程,所要学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医学专业辅导员其个人的专业思想与医学发展以及医学院校的环境、个人的追求等形成了紧密的关联,懂得怎样更好地去理解和把握医学专业的学习并在其中获得成长与发展,懂得作为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与价值理想。再次,经历了医学院校学习与医院实习等各种环节,医学专业辅导员了解和熟悉医学生如何应对不同的环境,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医学生的未来生存发展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各种价值困惑。
(二)有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随着高校大幅扩招和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成为高校教师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性自不用说,作为从教者的辅导员也是其他专任教师不可替代的教师角色。第一,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目标上,专业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都截然不同。[2]所以从专业课教师中选拔专业辅导员,让专业辅导员负责学生的专业教育指导,专职辅导员只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不仅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的不二之选,也能促进教师队伍在各自领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专业素养。第二,增设专业辅导员,明确其与专职辅导员的岗位权责,能强化专职辅导员身份认同,使其深刻理解岗位责任,促进专职辅导员坚守岗位,实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第三,国家层面已经将“精细化”作为工作导向,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增设专业辅导员,明晰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便于学院和学校对教师队伍考核和评价,进而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有助于与专职辅导员相辅互补 一方面,通过专业辅导员对学生学业上的指导教育,使学生树立专业信心,端正学习态度,进而辐射到学生的生活态度、性格交际、道德建设等方面,能使专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更加容易。另一方面,过去的“专兼结合”模式中专职辅导员与兼职辅导员分别管几个班,两者的教育管理对象完全没有交叉,无法实现互辅互补,工作思路也很单一,缺少创新。增设专业辅导员,让他们负责学生的专业引导及学风营造,让专职辅导员专管学生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加强沟通、协作和研讨,能更好发挥育人合力,有效提高育人质量。[3]
(四)有助于医教协同 医教协同是医学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重要理念,是学校和医院组成的合作共同体,是改革医生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是一种双赢的组织形式。[4]目前全国医学院校都在积极应用医教协同教学模式,但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本文结合医教协同的实际情况,探索如何通过增设专业辅导员,推进医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医教协同的目的。
1.医教协同现状分析
为加强医教协同学生工作管理,医学院校大多会在医教协同点配备几名专职或兼职辅导员,并实行轮流值班制。同时,医院方面也分别为医教协同教学班配备一名医院兼职班主任。学院辅导员与医院班主任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医教协同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但由于学院专职辅导员和部分兼职辅导员缺乏医学专业背景,其在教学管理上的作用发挥明显不足,教学促进会议的开展、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设计等医教协同重要环节都缺少辅导员的参与。加之辅导员所带学生年级和班级往往在两个以上,所以即使轮流值班也难免学校医院来回跑,焦头烂额,顾此失彼。
2.增设专业辅导员对医教协同的影响
第一,专业辅导员十分了解学生见习实习中的专业问题,能与医院兼职班主任建立有效沟通,可根据医教协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就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方面在教学促进会议及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反映学生的诉求,发表自己的意见,促进医教协同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完善。第二,临床医学系的很多专业课教师同时也是医院的医生,选聘他们为专业辅导员,可以为班级学生争取更多的医院学习资源和见习机会,使学生更便利地进入见习科室、实训基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条件,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使医学教育“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目标得到更有效地实施。第三,为了实现医教协同培养医学人才的目标,需要医学院校与医教协同教学医院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与专职辅导员相比,专业辅导员因为有专业优势,更适合做医学院校与医院之间的桥梁,能有效衔接医学院校与医院的对接交流工作。第四,专业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精细化管理,将理论学习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将一天的学时进行合理分配,让学生将一天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见习成果进行消化、巩固,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在精细化管理中深化医教协同教学工作。第五,专业辅导员通过在医教协同中的教学管理,一方面可大大减轻在医院轮流值班的学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其深入了解自身教学输出的效果,促进其教学反思,尤其对部分临床经验缺乏的专业课教师来说,担任专业辅导员为其提供了更多深入临床的机会,有助于其医学知识水平、医学教学能力、医学临床技能的有机统一。
(一)将专职辅导员拓展为专业辅导员的可行性 有学者认为对现有专职辅导员进行专业拓展是可行的,这种观点认为专职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辅导能力。不可否认,现有专职辅导员通过学校和学院的一系列培训及平时与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接触,对学生的专业有了深入的了解,但这与学生对专业辅导员的期望相差甚远。第一,从精力上说,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长,内容多,难度大,环节多,尤其是医学类很多专业不仅学制长于一般专业,见习实习任务也明显比其他专业重。将大学生的专业引导重任交于专职辅导员,会让已经身肩多责的专职辅导员身心俱疲,其效果必然不会好。第二,从能力上说,隔行如隔山,仅仅通过培训让没有医学背景的专职辅导员具备专业引导能力,不论从理论还是现实来说,都是赶鸭子上架,效果甚微且浪费资源。
(二)增设专业辅导员的可行性 与对专职辅导员进行专业拓展相比,增设专业辅导员明显更有可行性。第一,兼职辅导员的专业课教师为增设专业辅导员提供了人员保障。近年来,根据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不低于1:200的规定,各高校陆续招聘了大量专职辅导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专职辅导员不够,兼职辅导员来凑”的局面,一些专业课教师从兼职辅导员的岗位上退了出来,他们有意愿转聘为专业辅导员。因为只兼“专业”一职,而非过去的身兼数职,能有效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又不被学生事务所累。第二,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试行增设专业课教师助理辅导员,只是在职责定位、管理考核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校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指导学生申报项目、参加专业比赛、考取资格证及考研上成绩显著。一些教师还开设了专业公众号、专业微博等师生交流平台。这些已具备专业辅导员的雏形,为增设专业辅导员积累了充足的经验。第三,国家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的改革为增设专业辅导员提供了政策支持。特别是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医学教育大而不强、大而不优,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5]
专业辅导员需要从医学生培养面临的困境出发,建构学生、专业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及专业辅导员群体之间多个学术共同体,提升学业指导和专业引领,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而尽责。
(一)建构专业辅导员与学生成长的学术共同体 专业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只有大于专业课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构建与学生成长的学术共同体。第一,专业辅导员要在班级中组织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与医学专业相关的主题班会、学术沙龙、学术探秘、课外辅导、专业成长营、专业实践实训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意识,构建与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成长的学术共同体,推动班级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活动中班级学生暴露出的知识短板以及提出的专业诉求,专业辅导员也应建立问题台账,提出整改措施。第二,专业辅导员要把握医学生培养的关键节点,在一年级入学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及医德教育,与所带班级学生进行谈心,了解不同学生的专业兴趣、职业规划意向等,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在二年级转专业时,稳定学生专业信心,对需要转到其他医学专业或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给予指导。在三年级学生对医学已经有比较深入的学习时,指导学生申报项目及参加专业比赛。在四年级开始准备考研时,在学习方法、学习进度、考研院校的确立上给予学生指导。在五年级即将毕业时,对读研深造和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分类引导,帮助学生明确下一个阶段的目标。第三,专业辅导员须积极配合学院医教协同方案的实施,对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给予相关指导,如实习要求、实习内容等。在临床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和临床实践教学管理中,专业辅导员须积极建言献策,并将学生见习实习阶段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到学校学院和医院,促进医教协同质量的提升。第四,专业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医学人文精神在古今医学发展进程中一直备受推崇,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及各医院商业化的运营,医学院校及医学生也或多或少受到功利化思想的侵蚀,这与社会对医疗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强烈期望形成剧烈反差。但反观医学教育,大部分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主要依靠医学人文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或仅有少量的誓词宣誓、感恩捐献等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缺少康养服务、扶贫服务、医德医风等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专业辅导员有必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学人文教育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要引导医学生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患关系等涉及的医学人文精神进行大学习大讨论,以此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
(二)建构专业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互相补充的学术共同体 如前所述,一直以来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在学生的学业管理方面涉入甚少,往往仅限于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诚信应考或传达教务部的学业预警通知。这主要是由于专职辅导员的职责定位中关于学生学业的关注和指导是长期性的、宏观性的。而专业课教师的职责主要是课堂上知识的讲授,除有行政职务的教师,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专业课教师无坐班要求,上完课即可离校。这不仅导致课后指导牵头人、负责人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专业课教师与专职辅导员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无法形成学生学业的指导合力。为此,专业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架起自身与专业课教师、与专职辅导员,以及专业课教师与专职辅导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结果都尽在掌握。与其事后“悬崖勒马”,不如事前“慢马加鞭”,专业辅导员可定期与专业课教师沟通,统计不好学的、学不好的学生。针对不好学的学生,向专职辅导员了解其家庭背景、心理因素,对症下药,排除干扰,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针对学不好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给予学生重点、难点指导,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尤其对考试挂科或毕业困难的学生,专业辅导员要与专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研讨会诊,各自发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医学生来说,临床见习实习至关重要,专业辅导员还须与医院班主任、授课教师、医生积极沟通,了解学生见习实习的进度,及时解决问题,助力学生临床阶段学业的顺利完成及水平的提高。这也是专业辅导员在医教协同及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席重要之地。
(三)建构专业辅导员之间互联互通的学术共同体 与专任教师相比,专业辅导员之间建立互联互通的学术共同体更加亟切。一方面,专业辅导员各自带队指导学生学业、参加比赛、做课题、搞科研,都没有长期的经验,也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模式,这就需要专业辅导员一起摸索,共建共享,共同探索出一条成熟可行的专业辅导之路。另一方面,专业辅导员及学生形成的一个个团队只有依靠专业辅导员带头互联互通,才能实现团队之间的互联互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师生团体思想火花的碰撞。这对不同学科、方向的合作创新尤为重要。
(四)建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互帮互助的学术共同体 虽然专业辅导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引领者,但只靠专业辅导员一人的力量带动一个班,甚至几个班学生的学习,明显会吃力、乏力。因此专业辅导员必须充分发动高年级学生、学生干部及学习优秀的学生,推动建立帮带互助学生学术共同体。第一,专业辅导员可从高年级选拔优秀学长、学姐作为学长制的成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低年级同学在知识、专业思想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第二,建立由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组成的学术沙龙,鼓励学生之间就医学经典、医学研究及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并互相提高。第三,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鼓励学生党员、团委学生会成员投身到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中去。
选拔专业课教师担任专业辅导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引领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还能架起专业课教师、专业辅导员及专职辅导员互相沟通协作的桥梁,使专业课教师、专业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各司其职,相辅互补,实现“1+1+1>3”的育人合力,为学生成长成材创造良好氛围。尤其对于医学教育来说,能对医教协同产生积极影响,推进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专业辅导员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建构与学生成长、与专业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互相补充、与医学专业辅导员之间互联互通的学术共同体,建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互帮互助的学术共同体,并通过学术共同体构建,推动形成更高层次的成长共同体,为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生而尽责。在专业辅导员的管理上可实行医学院与教师发展中心双重管理的制度。教师发展中心牵头负责专业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和考核等工作,学院负责对申请专业辅导员的教师进行遴选,选择符合条件的专业课教师担任专业辅导员,直接进行领导和管理。通过选拔专业课教师担任专业辅导员,使现在的“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模式逐步过渡到“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专业辅导员”模式,最终条件成熟时调整为“专职辅导员+专业辅导员”的“双专”模式,实现高校育人模式的稳步改革和育人效果的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