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视角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再塑

2022-11-27 00:33包希哲胡永芳蔡增亮
关键词:中国女排女排价值观

包希哲,胡永芳,蔡增亮

(1.广州医科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1432;2.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上海 201203)

“女排精神”不仅是我国体育精神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特殊情感的集中显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图强、不畏艰苦、勇于拼搏。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中国梦”的实现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再塑都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精神引领。因此,有必要将“女排精神”融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之中,以此创新出大学生价值观再塑的路径。

一、大学生价值观再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大学生价值观再塑的必要性

1.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大学生群体普遍缺少磨练。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数量较多,在家中娇生惯养,进入校园后容易出现“巨婴”现象,局限于自己的舒适圈,逐渐养成懒惰、涣散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愿吃苦,甚至害怕吃苦[1]。这正是由于缺少“女排精神”中的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以及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认输的毅力。近几年来频频出现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如发生在2017年的“2·19四川师范大学学生自杀事件”“6·18女大学生跳楼事件”等,说明大学生普遍缺乏顽强拼搏的个人价值观与勇于承担责任的社会价值观。

(2)多元文化冲击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域、年龄层以及群体的文化倾向具有较大差异,社会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导致学生的价值观也不断地摇摆,甚至发生变化。信息化与全球化演变使文化与技术冲破地区、国家、阶层的限制,充斥于网络环境之中,促使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艺术、文化等信息迅速传输与交互,影响范围不断扩大[2]。例如,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利用互联网轻易地传播与渗透本国价值观,包括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与政府的权威性。因此,目前急需一个新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而“女排精神”正是其中之一。

(3)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利用流行文化、消费方式与科学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输入西方价值观念与思潮。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尚未成熟与稳定,加之网络谣言与负面消息的推波助澜,容易丧失理想信念,偏离正确轨道,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3]。而“女排精神”中的爱国精神与责任意识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既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2.适应时代发展

(1)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缺少实效性。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一方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思想观念领域已经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却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及时更新,难以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爱国教育缺乏较强的实效性,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在具体过程中重舆论、轻落实,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并且,爱国教育的社会化程度较低,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中,并没有利用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也难以引起大学生群体的重视。

(2)个人理想与“中国梦”关系处理的需要。价值观对大学生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中普遍存在个人主义倾向,过于关注个人梦想,缺少家国情怀,尚未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未来相连,但大学生只有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奋斗、积极提升专业技能,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才能真正实现学业梦、创业梦及个人理想,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之中,实现民族团结、互助、同心、同德[4]。

(3)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引领的需要。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征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需要更强的创造力,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的引领,培养敢做敢为、敢打敢拼的拼搏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振兴,个人才能获得幸福、实现理想。此外,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在国际上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到全人类的发展与未来。新时代大学生立足国际,代表中国的“年轻力量”,他们的价值观也代表着中国的价值观。

(二)借鉴“女排精神”的可行性

1.中国女排影响性较强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乒乓球等小球项目在国际上取得傲人成绩,但大球项目却长期成绩平平。由袁伟民担任主教练,以郎平等排球队员为代表的女排在1981年战胜七支老牌强队,一举夺下世界杯冠军,打破了国外在大球项目上的垄断,并且在之后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再次摘得金牌,不仅使国人受到极大鼓舞,其他各国也为之一振[5]。在这之后,中国女排在2003年、2015年以及2019年的世界杯、2004年和2016年的奥运会屡屡夺冠,受到了整整两代中国人的关注。中国女排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女排精神”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对象,人人都可以以“女排精神”为标杆和榜样,在自己的领域勇攀高峰。

2.排球运动在国际上的关注度较高

被称为我国“国球”的乒乓球项目在国外并不流行,以排球为代表的大球项目才是国际赛事中的主要项目,甚至大球项目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竞技水平。一方面,排球运动具有独特的魅力,各个大洲的女排队伍风格迥异,欧洲和美洲的女排队伍力量性显著,亚洲的女排队伍以全面性和灵活性取胜,不同的球风相互摩擦和碰撞,激发出独特的运动美感。另外,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关注体育运动,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一套和中央五套的直播收视率超过70%,体现出人们对排球运动的极大关注[6]。

3.媒体宣传的多元化

中国女排取得优异成绩后,从国家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纷纷紧抓女排热潮,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例如,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女排队员,企业、学校等部门利用宣传海报、专题展览以及纪录片赞美“女排精神”。同时,在民间从演员到微博名人都转发关于“女排精神”的文章,女排队员与郎平教练也受邀与观众和粉丝互动、交流,比赛中队员认真、拼搏、努力的表情被做成“表情包”,使“女排精神”的热度长期高涨[7]。此外,专为中国女排制作的纪录片《信念之中国女排》《记忆》陆续播出,《老梁故事会》《天天向上》等具有影响力的综艺节目也邀请中国女排队员客串,极大地扩展了“女排精神”的宣传深度和广度。

二、大学生价值观再塑的措施

(一)解读与挖掘“女排精神”的引领价值

1.把握“女排精神”的感召力

“女排精神”对中国的感召不仅在于辉煌的成绩,还在于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既是中国人体育精神的浓缩,也是民族情结的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体育不仅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还能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8]。因此,高校应积极把握“女排精神”的感召力,以此引导大学生理性地看待问题,主动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2.突出“女排精神”的时代意义

中国女排是中国体育的发展者,“女排精神”中的顽强拼搏、自力更生等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于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十九大”报告要求,充分发挥“女排精神”对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觉解读“女排精神”,通过这一精神了解自身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成为走在时代前列、把握历史潮流的新时代青年。

(二)创新价值观再塑的方法

1.注重价值观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

思政教师应依据“女排精神”了解与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从中发现思想层面的问题与不足,并探索出“女排精神”中可以用来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同时,关注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作用。一方面重视教师在教学内容供给侧层面的创新与优化,努力做到教学相长、知行合一[9];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在教学内容需求侧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价值观再塑。

2.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功能

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报、广播站、宣传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内LED屏幕等。与其他媒体相比,校园媒体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高校思政教育部门与宣传部门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利用校园媒体营造良好的价值观教育氛围,如贵州大学的“新媒体联盟”,利用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校园媒体建立联动宣传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对学生的亲近性,提升学生对官媒的信任度,及时掌握与引领舆论动向,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强化对网络信息的监督与管理,抵制负面信息的散布。

3.充分利用“微媒体”的时效性

以微博、微信、微电影为代表的“微媒体”在大学生中普遍流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且传播速度惊人[10]。例如,2019年中国女排夺冠通过“微媒体”的发布,在5小时之内刷爆朋友圈,同时微博互动超过5 500万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媒体”的时效性宣传“女排精神”,做好价值观教育工作。在“微媒体”上发布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如转发女排教练和队员的正面言论、观点等,鼓励学生跟帖留言、积极评论。此外,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基于“微媒体”的教育机制,将反应大学生价值观和影响价值观的社会事件、素材等加工成电子化产品。例如,举办“中国女排微电影系列展”“我为女排点个赞”微写作大赛等。

4.调动实践活动的激励作用

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趋势将高校思政教育由传统的封闭空间转变为开放性空间,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素质拓展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帮扶活动、各项体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参观、游学与访问实践,如湖南的郴州被誉为“中国女排起飞之地”,可以安排学生前往中国女排的训练场所参观,近距离感受“女排精神”[11]。此外,劳动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再塑的良好场所,通过直观的方式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拓展价值观再塑的途径

1.充分挖掘“女排故事”

“女排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教师可融合“女排精神”与思政教学内容,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讲好“女排故事”,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例如,郎平与陈招娣忘我训练的老女排故事,朱婷、刘晓彤顽强拼搏的新女排故事等,引导大学生从“女排故事”中汲取价值观再塑的养料。

2.突显模范作用

中国女排是老中青三代中国人的英雄,“女排精神”既包括队员个人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英雄事迹,也有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力量。在价值观教育中,高校可以为学生树立“女排英雄”形象,以此激发榜样的力量。例如,在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和运动会时,可以将“女排精神”作为宣传材料和学习素材,突出新老队员的典型示范作用。

3.发挥思政课堂的影响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教材逻辑严密,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但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轻差异的现象。教师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等课程中加入“女排故事”,融入“女排精神”,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女排的魅力[12]。例如,在“主观能动性”内容教学中,安排以“女排精神”“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将讨论内容制作成PPT并上台讲解,使“女排故事”扎根于大学生的心中,实现“女排精神”的“入脑”和“入心”。

(四)创造价值观再塑的平台

1.融合校园文化中的“软”“硬”资源

高校的校园文化既包括“硬”性资源,也有“软”性资源。前者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如体育场、绿植、宣传栏、教学楼、雕塑等,能够展现出本校的办学宗旨、校训校规、育人目标等精神内涵,这些硬性物资都可以成为宣传“女排精神”的工具,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再塑。后者包括校训、校内各项制度、校园文化活动等,高校应强化这类资源的规范化与人性化管理,通过校纪校规使学生感受到“女排精神”所蕴含的纪律感与集体感。

2.构建共享教育平台

共享教育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网络平台、组织平台与活动平台。就网络平台而言,在新媒体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校园文化的熏陶需要充分利用自媒平台(如微博、微信、贴吧、QQ等),可以围绕与“女排精神”相关的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为学生表现自我提供机会与平台,同时激发起学生自身的自我教育意识。就组织平台而言,高校可积极促进各类学生组织、社团、班委会的建设,激发出学生组织的教育辅助作用。就活动平台而言,高校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志愿者服务活动能够使学生从对比中深刻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13]。还可以开展以“女排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征文活动、摄影展、演讲比赛等。

三、结语

大学生价值观再塑既是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女排成绩优异,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并且排球运动在国际上关注度较高,加之媒体宣传的多元化使“女排精神”具有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再塑的可能性。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挖掘“女排精神”的引领价值,依托“女排精神”创新价值观再塑的方法与途径,创造价值观再塑的平台,从而将“女排精神”融入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以此凝聚国家力量,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中国女排女排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女排世界杯夺冠电视观后作(外四首)
价值观(二)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