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恩格斯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深化与发展

2022-11-26 23:07陈琳马静杨曼
关键词:范畴恩格斯马克思

陈琳,马静,杨曼

(1.长治医学院思政部,山西长治 046000;2.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马克思恩格斯19 世纪40 年代完成哲学的华丽转身后,他们将手中的笔变成一把把锐利的刀剑,一步步深深地刺向资本主义心脏。他们敢于奋战的首要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实践观。他们找到了一条用现实人的存在说明人们意识的道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科学实践观是指导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工具,在解放整个人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一生创作的著作大多数都是论战性的,虽然每本专著写作内容不一样,但是在每一本著作中都离不开马克思实践观的指导。

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实践范畴的概念界定,研究恩格斯《反杜林论》通过与杜林论战如何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实践观就是一根行动主线贯穿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之中,并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系统化。本文旨在阐述《反杜林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实践范畴深化,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前后著作思想内涵的连贯性。

一、马克思实践观范畴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原著或从社会主义实践出发,不断对马克思实践观范畴的内涵进行解读。总体而言,虽然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认识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但我们可以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概括出马克思实践范畴的一些共性。

(一)范畴的内涵 从词源学上说,在我国范畴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人对外界事物本质认知,并经过无数次实践证明,是人认识的一部分,比如,现象、感性等。第二,类型、范围,特指某些专业知识的基本概念,不同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定基本概念范畴如:医学伦理学基本范畴,情感与良心、审慎与保密等;物理学的基本范畴,实物与场等。

西方范畴的词语是category,内涵如下:1.范畴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其制定了范畴学说,主要是指事物的构成的基本要素,实体即主词,其他范畴是宾词——对于主词的种、属、关系、状态等等的描述,如数量、质和实体。2.康德的范畴是人类解释经验世界所需要的12 个概念之一,是主体对外部客体感性认识,改造为人类认识的结构,也就是先验的,康德范畴很明显的表现出辩证的逻辑,正、反、合的形式。

中西方由于地域风俗文化存在差异,解读范畴也不同,综合比较范畴的共同点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第一是指这类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第二是指有共同特点的一类或一群事物、人等。第三是指分类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如班级、分组等。

(二)马克思实践范畴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实践范畴还没有确切的定义。复旦大学朱立元、刘泽民《实践范畴的再解读》,认为其是在旧哲学中成长起来的,力图从历史起源挖掘其内涵,从实践的理论出发(理论与实践辨证关系、人本质力量的感性活动、实践三种形式),提出了马克思实践范畴内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理解实践,从人与社会关系着眼理解实践,人的感性活和革命实践。韩立新《当前实践范畴讨论情况综述》指出根据实践角度、作用和理论指导侧重点理解不同,当前实践范畴分为五类:主体实践论(人的实践的重要性)、客体实践论(客观实践论实际上是一种强调人改造客观世界)、主客体统一实践论、中介实践论和实践超越论。邵晓光,郑丽娜《马克思实践范畴的三重维度》将感性、劳动生产形成历史过程和人的自由作为实践范畴重要评判标志。王永祥、顿占民《实践范畴再认识》指出其内涵:社会性、人的感性活动和物质生产。陈志良《实践范畴再认识》对实践范畴的深化有三个目标:主体性、批判性、评价性、革命性。袁诗弟《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认为只有从狭义角度理解才是真正的实践,特指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改造,其不同与人的认识、理论的活动。王华《实践范畴的人学内涵》探讨了人的本质,认为实践生产了人类本质、群体性和个体性。李玲《马克思实践范畴的辩与变—兼对费尔巴哈阶段论的消解》认为其内涵包括:批判性、人的感性活动和变革世界。

虽然学者对实践范畴有不同的理解,但存在一些共性,比如:革命性、批判性,改造客观世界和人主体价值的实现。综上所述,从实践性质出发,对“实践”范畴可分为四种类型:

1.认识论领域中的实践。实践是人在意识指导下去改造客观对象,人的实践劳动往往带有方案性和意志性。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P8)马克思把实践观应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思维领域,指出全部世界是以实践为动力由低级到高级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人类社会活动要受规律的制约,但是我们不是被动地适应外界,可以按照科学的实践方案和计划去积极进行实践,造福人类。费尔巴哈由于看不到人的实践和人的意识能动性,把社会发展归因于道德和宗教,在社会发展方面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2.主客体中介的实践。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革命性,主体通过工具作用于外部客体,从而满足自身需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作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者,不仅认识到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纽带,而且也看到了人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变迁,劳动实践创造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实践具有特定的历史烙印,任何人的实践都受到特定时期的限制。旧唯物主义的弊病是忽视了实践的意义,人的实践被看作犹太人谋取利益方式,无视人的实践的能动性,认为人只能被动去适应世界,反应世界,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

3.人类学的实践。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人构成的,人在实践方案和目标的作用下进行实践,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P139)人类社会活动基础实践是物质资料生产,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生产关系,并在交往实践过程中人的意识随之产生、变化和发展。因此,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衍生出众多的形式,共同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马克思实践观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首先肯定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和有价值的,剖析在私有制和剥削制社会中,人的发展是一种异化状态,归根到底是由于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人的关系和整个世界被异化了,马克思实践观关注的就是要消除人的异化状态,探索人类解放的路径,指出唯一路径就是无产阶级必须推翻现有的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只能自己解放自己,才能实现全人类解放。

4.革命性的实践。马克思通过分析私有制社会实践,指出一切剥削社会制度中人的实践都产生了异化,人的实践活动被物化支配,生产关系、劳动和人的本质受置于物的支配,处于片面发展状态,只有变革现存的私有制生产方式,人才能从异化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实践观在批判继承旧哲学的有益成果和总结无产阶级实践经验的基础的,揭示了社会历史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指导工人农民进行社会变革理论依据。马克思实践观从一诞生就旗帜鲜明的为无产阶级服务,无产阶级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基于以上对实践范畴的分析,“实践”范畴包括认识论领域中的实践、主客体中介的实践、人类学的实践及革命性的实践等内容。恩格斯《反杜林论》通过与杜林进行论证,不仅给予庸俗的社会主义理论强有力地批判,而且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深化与发展。

二、《反杜林论》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深化

19 世纪70 年代,庸俗社会主义者不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污蔑,马克思为了维护工人阶级政党的团结统一,鼓励恩格斯写下了《反杜林论》,从而捍卫和深化了科学的世界观,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从事革命斗争的锐利理论武器。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科学成果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辩证法与科学历史观进行了有机结合。本文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内涵和特色的基础上,分析《反杜林论》是如何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一)捍卫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科学地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观,使得哲学的划分有了科学的标准,为正确评判了杜林哲学的本性奠定了基础。

1.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提出困扰思想界多年的问题,即哲学基本问题,辨证唯物主义者坚信是物质决定意识,并指出人的认识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大自然长期变化发展的的成果。自然科学证明,生物界遵循低阶—高阶的演化规律,随着漫长的发展演变,无机物“反应”到低等生物“感应”进而发展到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的感觉,最终促进了人的意识的产生。恩格斯揭露杜林是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将思维作为存在的本源的典型唯心主义者,杜林把物质与意识的真实关系颠倒了。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统一性是不依赖于人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思维以客观现实世界为基础变化发展的,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首次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辨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论。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恩格斯批判杜林所谓的纯数学可以先验的,并指出数学是在人的生产实践及基础上产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不至于脱离实际,不至于僵化,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恩格斯批判杜林“原则走在前面”“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是从杜林所谓的“天才”的头脑里来的,是采用先验主义方法炮制获得的。重申意识、理论是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对外界能动的反应。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不是主观构建一种先验的、完善的、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而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阶级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即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工人阶级专政,为解放生产力创造条件。

(二)发展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范畴 恩格斯分析了杜林哲学体系相关内容,剖析了构成其体系的思维主义原则,揭露了杜林的唯心主义本质,指出了他的唯心主义的反动实质,阐明了辨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并捍卫了马克思的认识论。

1.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创新结合。辩证法思想是《反杜林论》的一大特色,辩证性思维是属于以实践为中心认识论范畴,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2](P229)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并经过实践检验促进其不断丰富和发展。大自然在人出现以前是物质的自我运动,人类出现以后就表现为物质的自我运动和人的实践活动双重作用。人类社会带有实践的烙印,实践活动是人通过方案性对外部世界的目的性改造,一旦实践活动结束,其创造物的存在立即又回到物质之间的相互运动和自我运动过程之中。恩格斯用8 年的时间收集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成就,提出了辨证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实践观在认识论方面的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反对孤立的片面性、坚持辨证的全面地看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辨证法,进一步发展了辨证法,创立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是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伟大革命。

恩格斯在辩证法中进一步说明劳动实践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社会人”的意义。语言的产生、劳动强度加大和思维力提升都促进了人脑的成熟,人脑的不断完善又反作用人的语言和思维力的提升,劳动、实践、语言、思维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要特征。辩证法是人对外界事物抽象的理解能力,是人的语言思维功能再现,其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

2.夯实了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根基。在《自然哲学》这部分,恩格斯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及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有机界》部分,恩格斯按照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顺序进行的,围绕生物学中关于物种的起源及进化等问题,批判了杜林形而上学观点,科学评价了达尔文学说,维护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阐明了关于有机界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恩格斯揭露了杜林从思想观念出发建构整个知识框架,是想建立所谓“科学之科学“的哲学体系,妄图终结人类认识。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可以依靠实证科学,搜集相关数据材料,对其进行抽象分析,建立对自然界有个整体系统的说明。另外,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传播,不仅对自然界方面,而且在社会方面以及整个世界变化发展都有了科学地说明。《道德与法》第九章,论述了道德的历史发展及阶级实质,指出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道德内涵是各不相同的,不是一层不变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带有阶级的烙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只有无产阶级道德是代表未来的道德,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道德。

(三)坚定了马克思实践观的阶级立场 恩格斯通过对不同社会形态的平等观分析,揭示了以往私有制和剥削社会中平等的欺骗性、阶级性和剥削性,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平等的先进性。

1.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平等。《道德与法》部分,恩格斯剖析私有制和剥削社会对平等的异化,论述了平等的发展变化的根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从古老原始观念发展到现代的平等观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古老的平等观从人的自然特性来谈人的平等,就是说大家都是人,应该平等,现代的平等观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追求人的社会权利的平等。恩格斯在具体考察平等观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情况时,就指明了这些平等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它们有特定的具体内涵,因此,对待平等观实际内容及其时期作业,必须从特定时代背景出发,做出辨证的分析和评价。资产阶级平等观在动员农民反对封建特权统治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其本质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服务的,进而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观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其是从现实社会活生生的人出发,强调在政治、社会的、经济等各方面的平等都是是真实的。只有消除剥削和私有制,才能解放全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2.重申了消灭不平等的正确途径。资产阶级的平等是建立在阶级对立基础上,是统治阶级资本家的平等与被统治阶级工人的不平等之间的对立,资产阶级的平等是受经济基础(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和分配不平等决定的,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概况出抽象的人的劳动是平等的,表现在商品的等价交换中。马克思深刻地阐述了分配的不平等是取决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个经济原因,而不是取决于暴力,分配的不平等实质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任意剥削。无产阶级一无所有、无路可走,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产阶级雇佣工人劳动进行生产,工人生产的价值远远高于所谓工资(劳动力价值),多余的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掠去,变成其进一步压榨工人的资本。资本家财富的获得和剥削的根源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造成成的,这也直接造成了工人阶级的不平等。无产阶级追求的平等是符合全人类的利益,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反动统治,建立工人阶级政权,才能实现全人类真正的平等。

(四)肯定了马克思实践观的革命目标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3个组成部分是有机结合的,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核心,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并运用这些理论深入解剖剥削社会,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性。

1.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无产阶级怀着社会革命必胜的信念,不是基于什么人道和非人道的观念上,而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这一物质事实之上,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为例,进一步论证了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暴力等上层建筑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与宗教、不可知论的斗争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应,恩格斯通过对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3次大决战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紧紧抓住宗教不放,反对马克思主义是由于宗教曾是它反对封建统治的旗帜,当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时,宗教又成为它剥削人民的工具。并指出宗教拯救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欧洲无产阶级必将冲破宗教和一切旧传统的束缚,用科学世界观作为指导,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

2.两大科学发现,为工人运动提供科学指导。恩格斯密切关注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反杜林论》重申了世界的客观性、客观世界规律性及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恩格斯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论述了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化,这是科学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本条件。恩格斯指出要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必须从头脑和幻想中摆脱出来,必须从社会实践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历史唯心主义。

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的社会主义都是伪科学理论,他们虽然对非人道社会制度及其剥削表示愤恨,幻想消灭它,但是他们都不能找到消灭非人道社会制度的真正社会力量和正确的途径。他们不能辨证发展的去分析问题,只是简单一味的去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企图代之从头脑中构造出来“理性王国”。马克思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奥秘,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剖析了非人道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根源,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掠夺工人的剩余价值,无偿地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财富,榨使无产阶级日益贫穷化。

三、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深化和发展的意义

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是马克思实践观的生命之源,是它的秘密所在。马克思实践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它是辨证与实践的结合,是科学世界观,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坚持马克思实践的革命性。革命性是实践观的主要特色,马克思实践观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把整个世界作为在人的作用下不断运动发展的辨证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剖析私有制社会物化现象,揭示了人的社会性被异化为动物性,无产阶级只有付诸革命的实践去变革这种异化状态,才能成为正在的人。马克思实践观是批判的的革命的哲学,它不承认绝对的真理,坚持辨证法和唯物论,从现实中吸取自我革命的养分。马克思实践观是科学的,其主张整个世界是实践的、物质的和辨证运动的,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和现实,也解释了人自身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在这种演变过程中离不开有生命个体人的实践。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实践观,建设和改革从现实生活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学好、用好马克思实践观。

第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实践范畴内在规定性。实践是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实践观虽然已经存在一个世纪之久,但从人类实践长河来看它还处于生长时期,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我们的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的必然王国中,任何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实践,必将导致枯死,丧失了生的希望。马克思实践观不是存原理公式的传播,而是重在与社会实践结合,时代在发展,马克思实践观也要与时俱进,给马克思实践观注入新的内涵,忽视新时代现状谈实践,就会丧失科学实践观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已经完成完成的终极真理体系,它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

第三,要强化群众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马克思实践观中国化有着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今天的生活是革命先烈通过艰苦实践探索取得的,是中国人民在科学实践观指导下,敢于变革腐朽的社会制度,最终战胜强大的敌对势力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实践。我们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向两个阶段目标大踏步前进,同样不可忽视当前我国现状,我们需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从现实中汲取养分,无视新时代现实,就会走向迷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

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恩格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通过批判杜林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捍卫和深化了科学实践观。认真学习《反杜林论》对于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增强识别国外社会思潮的腐蚀,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捍卫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尽管自然界变化无常和社会现象复杂,我们是可以在总结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解释了世界的奥秘,劳动实践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再现,无产阶级可以在规律的指导下,用劳动实践去创造属于自已的自由王国。

猜你喜欢
范畴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