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

2017-03-02 19:10王雯雯�オ�
山东青年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反杜林论道德建设道德观

王雯雯�オ�

摘要:道德是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中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特殊行为关系的准则。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科学的道德观,认为要坚持道德的具体性、历史性、阶级性和继承性四个方面的统一。在总结了恩格斯的道德觀之后,阐述了当今我国的道德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最后得出了一些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恩格斯;反杜林论;道德观;市场经济;道德建设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在同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通过许多著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思想,特别是在《反杜林论》中,他在批判杜林永恒道德观的同时,提出了富有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他独特的科学道德观。

一、杜林形而上学道德观的观点

杜林先生是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认为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的知识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在发展的过程中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那些特殊真理,只要他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观,认为他的道德论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永恒真理”。

“永恒”一词贯穿于杜林先生的一切理论体系中,存在于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因而他认为道德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是“永恒的原则和规范”,认为这些原则和规范可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切民族之上。同时,杜林否认道德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他认为“善不是恶,恶不是善”,善与恶是超历史的,超阶级的、永恒的,是人类天生的本性。另外杜林还确立了他的人类绝对的道德标准,即暴力是恶,人类相爱是善。人类相爱是天生的,是超阶级的,是永恒的。杜林认为,人和动物一样,一部分人天生就是善的,另一部分人天生就是恶的。杜林离开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谈善恶的起源,认为善恶观念起源于人的生物性,是极其荒谬的。

二、恩格斯科学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道德观是指关于道德准则、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的理论观点和学术主张,也就是道德学说或道德论。杜林的形而上学道德观的特征是认为人类有一种“协调一致”的永恒道德本能和道德行为。对此恩格斯在对杜林的批判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一)道德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善和恶是伦理道德中的基本范畴,杜林在研究道德问题时,使用的是先验主义的方法,从抽象的要领出发,来构成自己的道德理论的。恩格斯认为在道德问题上不能空谈“善不是恶,恶不是善”,应该看到善与恶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出发考虑道德问题。他从两个方面来论证道德的具体性:首先,善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里,有不同标准,并且“常常是直接矛盾的”,对此要做具体分析。如在近代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欧洲国家里,他们“由过去的宗教时代传下来的”基督教的道德,又分天主教的道德和新教的道德。天主教主张婚姻不可自由选择和君权神授,新教主张婚姻可以自由选择和国家至上,二者在道德问题上有不一样的标准。其次,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有不同特点的道德观念。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无产阶级的道德,是对立的两种道德观念。如在个人生命的不可侵犯性上,资产阶级不会认为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时间榨取剩余价值是恶的道德行为,恰恰相反,无产阶级就会认为增加劳动强度侵犯了个人生命的拥有权,不是善的道德行为表现。[1]

(二)道德观念的内容具有历史性,不是永恒的

恩格斯认为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不变的现象,不是独立于社会历史之外的,它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方面,并且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恩格斯说,人们的善恶道德观念“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的,它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特点,不断变化的。他具体分析了欧洲道德观念在近代历史上的演变,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道德原则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终极的”,都是只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的道德。也就是说,道德是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道德观念。[2]

(三)道德具有阶级性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因而是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只能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道德。在阶级社会里,阶级间的冲突和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利益的对立,由于社会各个阶级的地位和所要维护的利益不同,所以维护这些利益的道德观念就自然不同。恩格斯指出:“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阶级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正因为如此,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各阶级的道德观念都是根源于他们所处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这是客观的,不存在“超越阶级对立”的道德原则。

(四)道德具有继承性

恩格斯在讲到封建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道德观念时指出,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有“共同之处”。他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他们有“共同的历史背景”;一是他们都处在“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因此道德在历史发展中有连续性或继承性,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说存在永恒的道德原则。道德在形式上的共性和历史继承性,不是永恒道德论的根据。[3]

三、《反杜林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通过反杜林论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道德是历史的,具体的,阶级的,不断发展的。对于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阶级性。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不同阶级的道德,其核心也因阶级不同而不同。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都是为维护剥削制度,维护剥削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所以,其道德建设的核心就只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社会主义道德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伦理价值体系,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融入到了整个国民的道德教育之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是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的统一,是引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为提高全国人民道德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响应时代的要求下提出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提出,也表明了我们的道德建设不是像杜林所说的超阶级的、永恒的道德,而是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并且是不断发展着的道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道德的继承性;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说明了道德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及变化进行道德创新,只有这样,道德建设才会不断地发展,直到在人民大众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四、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恩格斯对杜林道德观的批判表明了道德是由经济决定的,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与经济生活相互交融后,发挥着教育引导、推动整合的功能。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只有在积极向上的道德支撑之下,才能平稳健康顺利地发展。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带来了道德上的许多困惑。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带来许多先进的道德观念之外,还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等负面道德现象带到社会中来,导致了人性自私、腐败蔓延、邪恶上升等不良社会后果。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道德感的缺失,价值理想的丧失,而正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变得更加重要。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传统道德体系中汲取养分;国外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有着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道德规范,我们也应该借鉴一些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地方。我们需要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我国建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并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首先我们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要求人们把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只有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倡导下,市场经济建设才会循序渐进,这也是由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伦理道德和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其次,要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义利一致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奉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要想同时实现国家公共利益和经济主体的私人利益,就必须倡导义利一致观。再次,要努力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诚信。市场经济虽然是充满着竞争的经济体制,但是诚信理念、诚信行为、诚信形象是经济主体想要谋取长远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道德理念;诚信不仅是经济主体立足于社会市场的必备要素,而且是它的无形资产,关系着经济主体的前途命运。最后,要加强市场分配中的道德建设,也就是正確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具体内涵,倡导市场主体在道德力量的影响下,自觉进行公正合理的分配。[4]

五、启示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就要坚持道德的具体性、历史性、阶级性和继承性,道德应该是这四个方面的统一,只讲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要反对超阶级的终极永恒道德论,要看到无产阶级在阶级社会里的道德观的根本要求在于消灭阶级的对立和阶级的差别。

一种道德是不可能永恒地、不变地存在着。恩格斯指出没有适应于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道德。人们相互交际的准则,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历史长河的每一个时代都有相应的特有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新的时代必然产生新的生活观念、新的道德准则。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道德产生的根源,同时我们还要明白道德是有阶级属性的,是历史的产物。对不同阶级社会关于道德规范和观念的优秀成分,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并在实践中发展,让新的思想道德理念与我们的社会发展相协调,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5]尤其是我们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体现人的发展为重点,在实践中提倡改造社会和奉献社会的信念,提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诚信友爱的高尚道德品质,使我们的社会成为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发展并且充满诚信和友爱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赵建文、杨河.《反杜林论》哲学编解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谢晖.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J].法制与社会,2009,(5).

[3]宋晶.试论恩格斯的道德观[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4]徐宜国.论《反杜林论·哲学篇》的现代意义[J].南方论刊,2008,(10).

[5]曾庆桃.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J].世纪桥.2012,(11).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猜你喜欢
反杜林论道德建设道德观
《反杜林论》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反杜林论》中的平等思想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浅析《反杜林论》的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重要性探讨与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