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运行系统探析

2022-11-26 23:07张元于涛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张元,于涛

(江苏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5)

智能时代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疏离于主体的生活世界,致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远离了现实的生活目标,教育理论背离了生活底蕴,教育方式脱离了生活现实,教育过程失落了生活主体。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因此,探析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整个运行系统,实现其生活化转向,对于促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提升青年网络思政德育实际效能至为重要。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目标就是促使网络道德规范(内涵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转化成为青年自身的内在意志约束,并外化于其网络行为实践中。生活化运行系统应坚持多管齐下、协调互动原则,将青年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性质上彰显生活特质,将生活化理念渗透于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深化落实网络生活教育与现实生活教育的合作与互补,促进青年网络行为实现他律向自教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强化由他塑转向自塑,引发和激起他们的思想情感方面的共鸣和移情。

一、理念:灌输教育与辨识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在相对封闭的德育环境中,进行道德课程内容单向的灌输教育,呈现为一种“控制性说服教育”。在《什么是教育》中,雅斯贝尔斯指出:“控制并非爱,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不是出于众心,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2](P4-5)智能时代青年主体多元的教育和发展需求,使得以往的“控制性说服教育”因无法解决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困惑而被视为一种“假、大、空”。青年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求知欲较强的特殊群体,但其社会阅历较浅,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尚未完全定型,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新时代青年网络思政教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3](P41-42)然而,传统控制性说服教育和强制性灌输教育模式严重割裂了青年的知觉和认识所包含的认知式学习与体验式学习的统一关系,也割裂了青年认知和接受态度中的知、情、信、意、行的结构统一关系。因此,高校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强制性的灌输德育模式,由单向的教师独奏变为双向和多向的师生多重奏,并有意识建设一套包括家庭、他人、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健全有效的熏染机制,以科学的价值观和舆论场来引导和塑造青年主体,最终将其纳入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轨道,使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优秀文化主旨和道德信念成为青年网络主体的生活及行为习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青年主体采取适度的灌输教育又是必需的,无论是辨识教育还是灌输教育都必须充分激发青年学习的主动性,使青年在理解和反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和网络行为过程中认同和接受科学的网络理性形式和伦理道德观念。

二、体系:文本与超文本相结合

目前,我国仅有少数高校单独开设网络德育课程,高校应考虑把网络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加到各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本与超文本相结合的课程德育体系,实现现实社会道德品质与网络社会道德品质的有效结合,也可以把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分阶段地贯穿于各级信息技术类课程中。

(一)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现代化 针对当前青年难以在信息技术中直接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高校应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选准现代信息智能科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和软件资源,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料库,注重建立青年主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文本和信息资源之间的价值关联,即确保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对青年网民个体具有一种价值意义,因为青年网络主体对某一网络文本、信息资源、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与其价值评价、自我肯定和现实需要紧密关联。因此,要充分运用和发挥网络先进技术优势,把抽象的教育理论编织成形象丰富、生动多样的具象的计算机程序语言,以吸引青年主动积极地接受潜移默化的熏染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文本软件的开发也应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网络空间中的一些反面教材和青年群体的思想实际,对其加以思想引导,以抵御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让青年主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面前分析、对比和印证感知,形成科学的网络价值取向和网络道德意识。

(二)建设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教材 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符合网络信息时代特性(多媒体、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的教育文本,也需要建设与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关的超文体结构的非线型电子类教材。哲学家弗劳莱迪就对“超文本”进行过分析和论证,他认为:“超文本的标准定义应包括以下几点:(1)集离散的语义单元——节点。这些单元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纸质文本的认知荷载,即是段或节而不是页和章,并且可以是字母、多媒体等。(2)集联结——链或超链。它们允许读者直接转移到其他文本上去。(3)一个交互和动态的界面。用户能用鼠标之类的工具对屏幕进行感知和操作。”[4](P119-120)迈克尔·海姆认为:“从计算机的历史渊源来看,它可不仅仅是信手拈来的工具,原始的计算器已经包含了超文本的思想火花。只是到了现在,这个思想才真正发展起来”。[5](P103-104)立体化的超文本结构教材,是指由不同用途的传统纸质教学用书和运用现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组成的整体教学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纸质介主教材、辅助教学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这种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超文本结构教材,在实际的网络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以其所独有的“文本间性”“空间性”“动态性”“瞬时性”等优势特点,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线性阅读文本的认知方式和逻辑轨迹,极大地发挥了青年网络主体的直觉、跳跃性思维和联想功能,可增强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观性、可感知性和趣味性,同时,调动和利用校园内的各种文化资源,运用校园计算机网络及学院的人才技术优势,设计制作与网络思政德育相关的教育软件、信息网站和网络文化产品。

三、场域:日常生活教育与网络课程教育相结合

目前,虽然国内开设了一系列针对青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相关网络德育课程也在一些高校编写和开设,但迄今为止,全国高校还远未能广泛实现网络德育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辟面向青年群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课堂。

(一)创建“绿色”网络思政教育资源 当前,青年上网寻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陷入两大困境:一是在网络上很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二是很难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准确、及时地寻获自己所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然而,开放的公共领域和公共话语空间的网络传媒在“本质上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它通过引导和控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大众的思想意识来实现。同时,它也促使民众在网络文化消费过程中完成意识形态的整合和建构工作。”[6]在此背景下,应积极创建网络德育资源和文化载体,将和谐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贯穿并融入到制成的文化产品中,使民众在网络娱乐消费时悄无声息地将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多样性的文化形式向民众展现其内在精髓以形成文化软实力,从而对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和价值评判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网络思政工作者要注重开辟网络德育课堂,在校园网上创建面向青年群体的具有民族风情和特色的“绿色”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投入成本着力开发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构建各类具有民族特色、吸引青年兴趣的教育网站,并对青年登录和浏览频率较高的部分网站要予以关注。

(二)深化日常生活教育与网络课程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课程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因势利导,对青年进行网络技术的引导教育,指导他们正确认知和使用网络,发挥网络趋利避害的优势功能,查询和浏览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自觉抵制网络空间中各种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侵扰。拓展青年网络主体视、听觉等感觉运动器官延伸的功能,因为“新的媒介——即新的语言,日益补足文字和印刷,而且开始重新装配口语的多重感知。触觉、味觉、动觉、视觉和听觉,联手重构早已被拼音文字废除的听觉空间。”[7](P449)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改进和完善青年在日常和非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工作等认知过程中的各种网络认识和技术操作,还可以通过填补传统德育中青年因感知觉与学习、工作活动之间存在的媒体反馈空白,来增强和提升青年的认识和创造等方面的智力,对于网络知识以及网络使用中的需要遵守的准则规范和注意事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日常生活教育课堂上与网络课程教育过程中分析清楚,让他们在使用前和使用时能够及时地得到正确的方法和规范的指导,亦即对青年开展直接的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同时,要想方设法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状况,及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组织实施情况,作为高校教育质量和建设水平一个重要的考核评估指标,按照科学有效、分类评价、激励引导等原则,建构价值导向明确、系统完善、以评促建的教学质量绩效评估机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应用课程的整合、导向、动力和发展功能的最优化。

四、内容:网络法制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律法规相互影响、渗透,网络道德的许多原则、规范、内容,不仅对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和指导意义,而且可以培养和唤醒青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增强青年网络法律规范制度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坚持增强青年的网络法律规制教育,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电子环境的显著特点是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和治外法权。所有这些特征对调节信息的产生、组织、传播、存档的法律都提出了挑战。”[8](P22)因此,从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发挥法律规制和道德监督的功能和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这需要高校在强化网络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教育的同时,更要将其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如果高等教育脱离了教师和青年主体的创造,只是将教育活动作为纯粹的知识和文化的单向度的传播过程,则有可能使得原本生动活泼,充满人的生命精神的学习过程丧失其道德本真和价值目标,而演变成一种文化知识、道德观念、思想主义的强制性灌输与压抑,导致原本在青年网络主体的生命历程中最充满想象力和创造积极性的激情因素变得闭塞和僵化。

(二)将网络法制内容融入文本与超文本课程教育教材 道德可以潜移默化地唤醒青年的网络责任意识,是启发青年内心道德觉悟和道德自觉的无形力量,其作用是国家法律规章的强制力无法代替的,加强网络法制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强调网络道德义务的自律性,使青年出于道德义务考虑而自觉地维护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而网络法制内容在课程教育的文本与超文本教材中有所体现是实现网络法制教育的前提,即按照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和逻辑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与超文本教材中增加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以及如何预防网络犯罪教育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整合教育资源和课程内容,注重道德课程的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针对性,让青年了解网络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精髓,向青年讲授在网络生活中适用的法律规章制度。网络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提高青年辨析各种网络行为和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增强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护其合法权益。

五、环境: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建设相结合

(一)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价值引领、凝聚整合、实践规范等效能,将生活化理念充分渗透和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是不定期举办具有“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等特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高校“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9]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和开展校园网络文化讨论会等活动,对青年进行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网络观教育。二是高校依托智力资源和发挥技术优势,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生活、青年)”,根据青年的现实发展需要及其自身兴趣特点,建设校园文化专题网站。教育者应鼓励、吸纳优秀青年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设计规划,建设反映信息时代特征、符合青年信息需求、及其独特风格的个人主页网站。同时,激活已有的校园文化网站,建设内容丰富多元和形式多样简便的校园专题网站。

(二)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社区和载体 一是创建网络交往社区。网络思政工作者根据现实需要建设校内官方微信、微博圈和校园学生群体微信圈等网络交往社区,有的放矢地做好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交往社区的状况调查,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网络道德规范等教育,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成果展现在微信、微博等网络交往社区里。二是开辟特色化的校园网络文化辐射载体。将生活化理念渗透于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载体,贯穿并融入到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和各类文化产品中去,利用网络新技术表达方式的多样化特质,将各类正面信息变成超文本结构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方式来吸引学生。同时,高校应注重发挥校报、广播台、新闻网、宣传橱窗等校内新闻媒介的传播作用,抓好校园网络文化辐射载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强化校园社团行会组织建设 校园社团行会组织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学习激励、实践规范等育人功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鼓励学校各级团体或班级拓宽思路、开放思想,积极组建自己的社团行会组织,将生活化理念渗透于高校的社团行会组织和校园文化载体中,发挥其价值引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染教化作用。如有的高校就专门成立了灵活多样的“电脑创意协会”“计算机协会”等校园网络行会和社团组织,这些组织拟定的网络行为准则对青年群体的网络活动具有一种宣传、普及和规约效能。

六、信息监管:为生活化运行系统提供技术保障

网络空间中的不良和有害信息对他人合法利益、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构成了严重侵害。这需要从监管、制度和技术层面促进政府、高校、社会、市场、网络提供商、网络媒体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增大政府财政经费投入、加强技术研发的人员配备、助推技术创新的协同化和产业化、促进高校与网络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

(一)健全完善现有网络防护,优化网络“访问控制” 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应强化校园网络防火墙,综合运用网络加密技术、防病毒软件、网络安全访问控制、不良信息入侵检测、信息安全审计等手段,加固校园网络防线,严格管控网络访问,网络“访问控制”是“按用户身份及其所归属的某项定义组来限制用户对某些信息项的访问,或限制对某些控制功能使用的一种技术,常用于系统管理员控制用户对服务器、目录、文件等网络资源的访问。‘访问控制’将系统中的所有功能标识出来,组织起来,托管起来,将所有的数据组织起来标识出来托管起来,然后提供一个简单的唯一的接口,这个接口的一端是应用系统,一端是权限引擎。”[10](P4)如此,才能防止网络主体非法进入受保护的网络资源,同时,在允许用户合法访问受保护的网络资源之时,也可以防止用户对受保护的网络资源进行非授权访问,引导和控制网络主体的访问范围。高校应有意识地引导和控制青年网民用户的访问范围,做好应对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入侵的防范工作,消除、隔离有害信息,最大限度的净化网络空间信息。

(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网络技术企业协同攻关 习近平指出:“我们同国际先进水平在核心技术上差距悬殊,一个很突出的原因,是我们的骨干企业没有像微软、英特尔、谷歌、苹果那样形成协同效应。”[11]因此,我们不仅要吹响冲锋号,更要吹好集合号,积聚优势兵力,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动和实现强强联合、协同攻克技术难题。多渠道筹集技术研发资金,制定专项经费拨付标准和实施办法,解决技术资源建设和研发的资金问题。秉承立德尚能,以人为本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实现育人链与生产链的有机融合。汇聚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集中优质科技人才资源研发网络新技术。同时,高校依法推广网络防护技术的普及应用。一是依法安装信息监控系统软件,筛选、过滤和剔除掉对青年网络主体构成侵害的不良信息。二是依法安装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软件,强化防火墙的信息流审查、过滤和筛选力度。三是互联网服务商遵循网络政策制度法规,在政府、市场、社会、高校、以及广大网民言论自由中寻求一个各方都能折衷接受的最佳平衡点。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