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芳
(山西大同大学法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了解的是爱国主义的概念。什么是爱国主义?当前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指: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1](P44)它是一种情感体验,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可以这么说,这是爱国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永恒主题,贯穿古今,不分地域。每一个地球公民都有天然的义务爱自己的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它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任务联系在一起,相应的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爱国主义教育也必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助力时代新发展。所以,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然要对时代背景牢牢把握,这是我们开展任何工作的现实基石。
自2021年起,我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这是高校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创新的立足点。在当前新发展阶段中,需要牢牢把握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当前各项工作所面临的最大时空背景。具体表现为:从纵向角度来看,我们正处于两个百年目标的时代交汇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行百里者半九十;从横向角度来看,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新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世界发展,全球蔓延和肆虐的新冠疫情成为了当前国际联系的最大阻碍,助长了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潮流思想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形势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给我国带来了风险与挑战。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必将呈现一系列新特点和新变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些重要论断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命题都极其重要。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内含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部署之中。从当前思政工作的全局视野来看,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爱国主义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又是时代精神的本质,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一种基础性、广泛性、自发性、持久性的作用。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该文件从本质要求、指导思想、实践路径等方面对爱国主义教育做了顶层设计,这一文件在现阶段并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的出台,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系统性工程,进一步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使当前思政工作的爱国导向更为突出。透过《纲要》,我们在看到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高度重视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仍有大的发展前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以满足当前新发展阶段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对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
《纲要》特别指出,聚焦青少年,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并将大学阶段定义为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2]这是对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这应是我们每个思政工作者对当前工作的自我认知和高度把握。
将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野聚焦到高校层面来看,大学生群体在未来以其高水平的知识文化素养,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各个关键岗位,在有过硬的专业本领的同时,也必须有高度的爱国信念才能担当起各项重任与使命。从大学生群体的性质和在国民人口结构中的地位来说,在大学阶段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爱国信念的高精尖知识分子和大量人才储备队伍,这是当前新发展阶段中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层面的首要任务。从时间线上看,90 后、00后等多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直接承担者和预备军,当代大学生的独特性和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出一代代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新人,是当前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任务。
在认识到当前高校爱国主义工作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高校也必然建设高质量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本文从当前实际工作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应从内涵、理论、方式、执行四个环节进行创新。
(一)内涵要新 在当前的新发展阶段,爱国主义精神既集中体现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生死与共、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又集中体现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还集中体现为“胸怀大局、自信开发、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这三种精神是爱国主义最鲜明的时代性表达,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新发展,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一思想原则的形象阐述。
爱国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从理论上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就系统阐释了国家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即无产阶级国家观——国家是阶级性和公共性的统一,没有超阶级、超历史的国家。[3]这一科学论断从理论源头奠定了我们当今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性。唯物史观既是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工作方法,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坚持的工作方法。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一定适应经济基础。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必然服从于新的发展战略。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更需要伟大人民来创造。人类历史经历了由剥削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演变,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体现为人民由财富的创造者向财富的享受者这一角色转变,即从奴隶社会中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到封建社会中农民遭受地主阶级压迫再到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就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步。
这样,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基点出发,印证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每个国民应具有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就是在党领导下的爱国主义集体教育和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自我教育在国民身上得到和谐统一,这就是新的发展阶段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爱国主义教育它从来不是填鸭式的机械教育,它是每个国民自发地对自己的价值认可、对祖辈的血脉传承、对子孙的高度负责,同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相结合的深度融合。新发展阶段,不仅仅是对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更大考验,同时也对我们人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党的根基所在,也是我们每个社会主义公民的自觉自悟。
(二)理论要“新”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以教材为根本,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工具。教材是爱国主义理论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当前教材存在滞后性的问题。一方面,当前的思政教材注重从国民情感、历史经纬的角度来论述爱国主义,而这部分内容在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教育中已得到充分体现,在大学阶段前已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认知。可以这么说,当前的思政教材即教学内容与中学阶段的思政内容高度趋同,虽然保证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脉相承,但相应地降低了高校阶段的教学效果,反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当前思政课堂氛围低、逃课率高,而期末成绩分数线高的特殊现象。这是高校思政课堂的一个普遍问题,需要正视并从教材编写层面进行理论创新,需要思政工作者进行艰苦探索。
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下,大学生群体已形成了实事求是、科学严谨、追求真理的求知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成长上,也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出发,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即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民族、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爱国主义优良历史传统相结合,在生动的实践基础上实现理论与现实、传统与当代的深度结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国家观。科学即是真理,将从爱国主义的普遍民族情感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将中学期间的朴素爱国情感进阶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贯穿于整个人生。这是在新发展阶段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高质量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治本之策。在此建议,相关教材编写组能进一步适量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以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联系。
当前的思政教材存在滞后性的问题,一些重要方针和理论表述不能得到及时的修正,这是长久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需要一批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时刻关注新闻,还要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给予学生最严谨科学先进的知识理论。需要思政专业教师有过硬本领的同时组建教研工作,以求精益求精。
(三)方式要“新”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主题一维性、主体多样性和方法多样性的多重统一。主题一维性指的是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根本,在思政工作中全方位坚持《纲要》精神的爱国主义主题。主体多样性指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各类社会主体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激发各类主体的爱国自觉。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专业的思政教师身上,还在全体教职工的身上。同样,学生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受教育对象,还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播者。在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中,高校既要弘扬中央相关精神的同时,也必须兼顾本省本市本地区本校各层面的具体情况。
主体一维性和主体多样性内在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讲求方法多样性的统一。以我校山西大同大学为例,我校从历史角度看,大同作为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民族角度来说,大同地处晋蒙交界处,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主要地区,也是世界与中国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本地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事实认同,壮观的云冈石窟就是世界文化在中国的最好代表。从近代来看,大同是革命老区,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从建国以来,大同作为煤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以右玉精神为代表的时代精神引领着本地的特色发展转型道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主题思想上既要坚持与党中央、上级领导的高度一致,也要立足于本地区本校的具体资源和历史地位。
从学生角度来看,当前有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实行一刀切,这是不合理的。比如高校思政课的安排没有考虑到在高中的分科模式下文理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差异大的客观现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思政主要课程文理生成绩悬殊,就是一个例证,应该区分开文理科的教学难度。又如历史专业学生有一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思政课,这是完全没必要设置的,因为历史专业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有专门的中国近代史、现代史课程,知识重复学习,造成教师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容易造成低效的教学氛围。这是在设置课程时没有注意到学生专业特殊性造成的结果。今后在课程分配上要加入学生专业差异的因素,科学地规划思政课程教育,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系统长足的成长。
(四)执行要“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爱国主义教育的唯一标准。一切的思想工作,只有转化成具体的实践行动,才能彰显出思想伟力。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的方法论。
面对疫情反复的现实困状,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要根据疫情长期存在的大环境,加快从聚众型的线下传统活动形式向以共青团中央、山西青年、校级公众号等多层级官媒为主体的线上新模式。减少非必要线下聚集,这是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实施的底线意识的具体体现。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隐蔽性,网络空间具有双刃剑的性质,网上各种价值观往往能在理论形式上“自圆其说”,一些资本主义腐朽观念和霸权主义思想,诱导青少年形成拜金、享乐、极端自私、懒惰等消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前网上诈骗年轻学生化、贪污腐败问题青年干部化,是近几年思想领域受到文化侵略的严重表现,这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社会主义主旋律严重背离。在网络空间,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积极引导时事舆论引导,[4](P225)建设好网络空间上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忧患意识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在同各种分裂主义、伪爱国主义的斗争中,越辩越明,在思想领域中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实现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在疫情发生的当今,对疫情的危险性和长期性、反复性,我们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抗疫工作中既有在党的领导下的坚强抗疫,更有普通民众的志愿支援。在抗疫的坚固防线中,涌现出许多90后、00后的“最美逆行者”,在以女性护士为主体的抗疫战士中,在面临生命危险之际,青年们已开始用自己的行动来做出时代正确的选择。在大学群体之间,青年榜样的力量得到彰显,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实践活力。
在当前防疫背景下,多数高校实行封校管理,教师、学生同吃同住,师生共在抗疫一线,教职工等群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指导思想,保障学生的吃住用学。行动是最有说服力、感染力的,高质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在校园内一次次的组织活动中、一次次的身先士卒中、一次次的潜移默化中进行着,疫情让校园变成了大课堂,爱国主义教育也随之深入人心。
新发展阶段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它的内涵新在于在党领导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自我教育在国民身上得到和谐统一,它的理论新在于与时俱进,它的方式新在于实事求是,它的执行新在于随机应变。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新的发展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将会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