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用型人才培育长效机制

2022-11-26 16:36杨丽宏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培育农民

杨丽宏,李 波,张 宇

(1.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0;3.云南省财政厅,云南 昆明 650021)

在我国全面脱贫走向乡村振兴的重要衔接期和关键转折期,需要巩固扶贫成果、阻断代际贫困传递、阻止脱贫户“返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人力资本是最活跃的资本要素,也是一切生产力的根本来源,更是创造力的源头。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为农村农业与其他产业培养人才势在必行,也是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以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急需应用型人才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解决相对绝对贫困问题、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了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并于2021年2月挂牌成立了国家乡村振兴局,同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如何培育乡村本土人才,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和引导城市高素质人才共同参与农村建设,成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的各种政策选项中,培育新型应用型人才、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减贫的长效机制是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人力资本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越来越被政府重视,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是一条有效路径。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职业教育需求的学生能够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建档立卡户中的劳动力能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带动贫困家庭脱贫。重点办好现代农牧业、民族医药、民族文化产业等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年轻人。

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主要收入来自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青年从业者。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培育新型应用型人才,在基本职业素质、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评估保障等方面,与国家的基本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未形成完整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如何做到精准提升成为体系构建的突出难点,还存在着极大的改革创新空间,急需重点关注、重点研究、重点解决。为此,乡村振兴必须把培育新型应用型人才放在重要突出位置,加快相对贫困地区培育新型应用型人才“后发优势”、差异化发展,形成内生赶超的发展模式,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培育新型应用型人才新的起点方向。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让各种要素从农村大量流出,尤其是人才的流失。欠发达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新产业发展定位及特色不明显,制造业发展面临瓶颈,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缺口大、整体人力资源匮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必须依靠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回到农村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一)农业农村科技支撑人才资源匮乏

农村总体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应用型人才极其缺少。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由于工作地点偏远,待遇不高,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种种原因,聘请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成为难点。特别是机械化程度低、农机设备科技水平限制,土地耕地分散,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农机田间操作、维护和管理技术落后等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比较落后,机械化、科技化程度整体偏低,生产效率、产品加工能力与水平还不能得到较快提高。

(二)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职业型、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奇缺

应用型人才缺失是发展现代农业缓慢的重要原因,缺乏具备科学系统农业理论知识和因地制宜实践技能的专业化人才,使得乡村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停滞不前。例如山区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形成“靠山吃山”的生活模式,当地农产品拥有一定的产品质量优势和特色,但是面临着“走不出去”的难题,无法把优质农产品销售到省外。这就需要电子商务承担起让高质量和具有特色的农产品“走出去”的重任,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利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互联网把当地优质农产品推广到更大的市场中,投身于当地的产业发展之中,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三)农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产业经营性人才不足

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经营管理不善,资本收益率低、资产回报率低等普遍现象,需要具备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知识的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社发展战略,高效统筹运营合作社的资本资产,使资产价值最大化,收益最大化,为参加集体经济的农民股东带来最大化的财富。

总的来看,农村青年面临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的挑战,是一个社会和空间多元化的群体,有多个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创业结果,包括他们的教育和技能水平、性别、位置、社会规范、榜样、社会网络、家庭贫困水平和获得土地等资产的机会、金融和知识。同时农村青年还面临着特定年龄的脆弱性,他们受困于接受优质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会少,获得土地和资金的机会有限,并且在决策中缺乏发言权,受教育程度低,技能低,技能不匹配、资质不具备,阻碍了向价值链上游移动或获得更好工作的任何尝试。因此,急需培育青年应用型人才在乡村发展和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职业教育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长效机制建议

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农村脱贫的“燃眉之急”,更是防止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长久之计”。为农村农业与其他产业培养人才势在必行,也是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职业教育长效机制,将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应用型人才,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通过职业教育培育应用型人才在我国乡村发展和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参与各方的艰苦工作,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助推建档立卡家庭脱贫,阻断代际贫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但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视角,应用型人才培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青年积极参与三农建设的程度不高;职业教育培育应用型人才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师资短缺、缺乏必要办学条件;脱贫应用型人才培育参与率不高;地方经济社会受益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发展遇到瓶颈等等。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协同治理:有效发挥培育应用型人才合力

关注和研究青年应用型人才需求。特别关注和研究应用型人才的价值观和技能,促成年轻人的愿望期望与社会产业需求之间的匹配,更好地了解青年和他们想要什么是制定更符合青年实际观点的政策和计划的关键,从而使农业真正具有吸引力。加深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他们工作愿望的性质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尚未开发的机会?农业价值链中有哪些对青年敏感的方法?政策制定者可以做些什么来为农村青年提供体面和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等等,鼓励90后、00后灵活就业人群返乡创业,提高90后、00后灵活就业人群的职业能力。特别关注农村“两后生”、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命运与发展,推进公益性职业培训、农村职业教育等应用型人才培育方式。

吸引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人群和对象是在职农民、有意愿投身现代农业并立志以此为职业的各类“返乡创业者”、正在务农的中青年农民及其子女、大中专学生为主的后备力量是教育培养重点对象。组织青年活动和规划相关青年农民支持计划,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重点除了基本技能、素养和非正规经济和农业生计技能以外,对上述重点人群还要进行农业性质和农业文化的教育,让其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相关基础知识;对其进行农业科技教育,不仅教会农业科技知识,还要培育成为农业科技创造和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对他们加强农场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管理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帮助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进而将农业教育扩大到诸如环境研究、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食品和营养以及公共卫生等领域。

加强青年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宣传渗透。当前社会对职业农民存在一定的歧视,要以“学习改变命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态度扭转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偏见。尤其在相对贫困地区,要加大应用型人才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宣传力度,将与职业培训相关的研究和计划更系统地整合到青年发展计划,通过宣传应用型人才精准扶贫方面的政府政策、应用型人才脱贫致富典型案例等方式,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育对于自身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意义。鼓励家庭经济困难人员接受应用型人才培育,实现自身良性发展。

(二)保障投入:建立培育新型应用型人才长效机制

改进培育新型应用型人才投入方式。设立“财政支持应用型人才培育”专项基金、“财政支持应用型人才种子基金”,加强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条件建设。改善农广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县级职教中心等主体机构的办学条件,成为国家教育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基层阵地。组织农广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农业职业院校等机构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开展农民中等学历职业教育,逐步升级到高职阶段培训教育。

设立应用型人才从业和创业种子资金。鼓励年轻一代初创农业企业,将原本留在农村和进城后愿意返乡的90后、00后灵活就业人群培育成应用型人才。提供农业信贷和推广服务的机会激励青年参与农业。加强财政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通过农业培训和推广服务提供信贷便利和能力发展,将确保青年掌握良好农业实践知识,能够负担和获得批准的农业投入和技术设施,从而提高农作物和畜牧业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鼓励青年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中的高价值市场,青年融入当地农业价值链,提高青年对农业高价值市场的参与。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稳定拨款制度机制。应用型人才培育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在培训拨款中考虑绩效因素,有利于激励中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效率。建立专业和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模式机制,尝试在职业学校专业评价中依托职教联盟、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建立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育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发科学规范的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师资建设:应用型人才培育助推人才振兴

加大农业技术技能教师的培养力度。应用型人才培育培养模式中,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参与实践实训,协调农业龙头企业为教师提供顶岗实习机会、顶岗研修机会,接触最新的职业能力培训,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解现代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机会。吸纳各种农业职业教育师资和农业一线专家能手形成优质教师集群聘请高等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具备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专家,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引进和储备。采取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优秀教师资源,为培养相应的师资队伍储备力量,引入东中部优质教育资源,加大“银龄教师”计划力度,引入西部相对贫困地区支援应用型人才培育。在高位推动下建立“教育部-对口支援学校-相对贫困地区中高职学校”联席会议制度,借助“银龄计划”之力,建立人才工作站,通过引项目、搭平台、带团队等方式,设立银龄基金等项目,充分发挥对口支援高校优势资源专业整体性和集聚效应。

(四)产教融合:助力应用型人才培育乡村振兴

创新新型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方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链”包括以农业职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为重点、具有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网络,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以现代农业行业技术标准为依据,开发具有农业特色的核心课程;依托大型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聘请农业资深专家讲授核心实训课程;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合作组建农业职教集团,集聚农业职教资源和产业优势。

建设开发农业专业、课程集群。拓展农广校系统、县级职教中心、中高职各类示范校(骨干校、重点校)、本科院校等职业院校功能,探索与终身学习相适应、与行业需求和就业创业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方式,瞄准区域产业需求,职业院校结合新型应用型人才培育而“深耕”产业。农村道路电力、林田水利、住宅改造、风景园林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如何创新农村产业技术,生态有机农业、都市郊区农业,开创农村产业新业态,需要每个专业去思考,结合发展战略布局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细化专业。

开办农民田间地头学校。农民田间学校是世界各地用于传授专业知识、提升技能和增强农民能力的常用方法。它以可持续方式支持农民生计的技术和传播技术的方法,包括基于为农民自学创造空间概念的参与性方法。作为一种成人教育干预措施,它使用密集的“基于发现”的学习方法,旨在提供农业技术技能并赋予农民创新技术的权力。农民田间学校可以在短期内对参与试点项目的农民产生有益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成果的影响可能很大。

(五)多元发展: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推动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多样生计策略中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农民通常使用三种主要策略来构建他们的生计:农业集约化,生计多样化和移民到城镇,农村生活多样化以涵盖不同资源和活动的组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生计多样化,除了主要家庭农业活动产生的收入外,还包括从事农场活动和非农场活动以产生收入。以新目光看待农业,以新视角认识农业,以新理念发展农业,有效防止“轻农、厌农、弃农”。如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农业与园艺结合、与宠物结合,吸引和培养越来越多“想种地、能种地”“爱农业、爱农村”的农业后继者,推动新生代农民培养教育和新生代农民职业化发展。

构建分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训体系。农民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网络进入职业培训体系可能是解决我国农村现有推广服务结构不足和效率低下的答案,这就迫切需要为个体青年农民量身定制培训类型。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从业取向、年龄阶段、发展意向的农民进行有针对性分类分层培训;根据受训群体特点和脱贫就业需求的差异,开发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又能满足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多类型农业课程资源。

(六)更新理念:探索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提供适当的政策环境支持农业价值链上的农村青年就业需求。政府可以在制定立法和实施法规、激励措施、支持计划和标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识别和促进为青年创造农业和非农业就业的农业价值链。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采取行动,农业要对年轻人有吸引力,就必须减少劳动密集型并使用现代技术,以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得信息、服务和市场。信息通信技术使年轻企业家能够在农业价值链中开展服务提供新业务,农村青年投入以当地价值链为基础的充满活力、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政策确保商业模式包容小规模生产者和当地农村青年经营的企业,小规模农业生产者和年轻人特别需要能力建设、技能和设备升级以及获得资金,以职业农民身份融入农业价值链。

满足应用型人才培育发展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大需求。探索形成应用型人才培育基本路径,分别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实施有差别、有特色的教育路径,应用型人才培育建设创新包含办学理念创新、办学要素创新等方面。在多方参与治理背景下,深化中高职、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政府、市场之间需求关系、服务关系、资源交换关系、合作关系的认识,满足区域应用型人才培育发展与现实乡村振兴的重大需求。

探索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引领教育精准扶智的基本模式。新型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定向摆脱“城镇导向”的办学目标,将服务目标定位于县城、小城镇、乡镇和农村社区,以区域农业特色产业需求指导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形成经过实践检验的“农民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农业——家庭脱贫——乡村振兴”基本模式,培养服务农业升级转型的、留得住、用得上、水平高、能致富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培育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