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疏导·体验: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路径探索

2022-11-26 15:12吴晓斌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幼小共情入学

吴晓斌

(南安市实验幼儿园,福建 南安 362300)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关系到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随着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贯彻和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小学等因地制宜地实施减缓幼小衔接坡度的策略,希望儿童的小学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尤其是幼儿园教师,努力从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不少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从教师和家长的视角切入,忽视幼小衔接的真正主体——儿童。

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是幼小衔接活动的直接体验者,儿童视角是其生活世界中独有的经验、感知和理解。马拉古奇在《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书中提到,“你心目中儿童的形象,正是教学开始的地方。”[1]立足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活动,要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回归儿童的经验、感受和内心,关注儿童自身的需求,倾听儿童,尊重“儿童的话语权”——关注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表现出哪些情感态度,关注他们对进入小学需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关注他们对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的差异有哪些了解,关注他们需要成人给予哪些支持和帮助,鼓励他们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发现入学准备的教育契机来回应儿童。为此,本文从这些问题切入,尝试解决幼儿内心的种种困扰并给予及时的疏导,为幼儿入学适应提供积极有效的精神支持。

一、给予“话语权”,鼓励多形式的自主表达

“儿童有一百个想法,一百种语言。”教师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询问幼儿:对于即将上小学有着怎样的想法?如何认识小学以及小学生?需要教师给予怎样的支持和帮助等,即给予幼儿真正的话语权,提供多形式表达的契机,进而让他们在表达中进行“倾诉”。

(一)开展“问卷调查”

为了解幼儿对于上小学的真实想法,教师设计以“我的期待与担忧”为主题的调查表,让幼儿在家长的引导和陪伴下,对这部分内容“发声”。如在“我的期待”一栏中,有的幼儿说:“上小学可以像哥哥姐姐一样戴上红领巾。”还有的说:“上小学可以学到很多本领。”而在“我的担忧”一栏,教师也“倾听”到幼儿不同角度的担忧:“我担心考试会得0 分,会被老师和爸爸妈妈批评。”“我担心上学迟到了,会被老师批评。”“我担心上小学作业太多做不完。”“我担心上学路上会迷路。”通过调查发现,幼儿除了有热切期待上学的愿望外,也有许多担忧。

(二)创设“心情互动墙”

通过与“心情互动墙”的互动,让幼儿将自己对上学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在“心愿卡”上,教师发现幼儿对上学的期待几乎是相同的,如很多幼儿都表达出“成为小学生能学到很多知识、很能干”的自豪感;而对于“内心的担忧”,却大相径庭。有的幼儿在“心愿卡”上表达对小学厕所的担忧,希望小学的厕所和幼儿园的一样干净;有的幼儿则表达“上小学就要离开老师和小朋友,担心没有朋友,希望老师能帮助我”等。

(三)设置“私密帐篷”

在无人管辖的空间里畅所欲言,是幼儿热衷的表达方式之一,能够为幼儿自由自主的表达营造安全的体验。为了让幼儿更多地表达自己对上学的认识与期待,教师精心设置、提供“私密帐篷”。每天都会有幼儿相互邀约进入私密空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幼儿提出,要家长向小学教师要求,把他们与同伴编在一个班级里,并约定每个周日的下午在幼儿园相聚;有的幼儿提出,如果小学教师批评他们,他们就到幼儿园的帐篷里来玩;还有的幼儿提出,可以给教师和好朋友写信等。

(四)借助图画表征

由于幼儿年龄小,其书写及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图像表征是一种比文字更简单且清楚的沟通工具。幼儿喜欢通过图像表达的一个理由是他们觉得图像表达可以巩固彼此的想法、行动或观点。”[1]图画表征是幼儿表达外界事物和内心想法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图画表征这种艺术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想法,促进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教师也能更好地理解幼儿、读懂幼儿,了解幼儿内心的需求。如通过“心情贴纸”等形式,鼓励幼儿用绘画、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入学前的困惑、担忧与期待等各种情绪和需求,从不同角度表达内心的真实声音。

二、关注“担忧”,采取多渠道的心理疏导

关注幼儿入学前的种种担忧,是解除其入学心理障碍的重要工作之一。从上述幼儿表达中发现,对于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幼儿有对自身成长的渴望,有对全新环境的期待,也有对学业成绩、生活适应以及同伴关系的担忧。幼儿作为幼小衔接的实践者,他们的视角是独特且现实的。作为成人的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多种方式,给予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鼓励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及时疏泄消极情绪,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化解担忧。[2]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种心理疏导方式:

(一)探讨式疏导

探讨式疏导指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围绕他们提出的“担忧”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消除心中的不安。在与教师和同伴的探讨交流中,幼儿能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知道解决问题可以有很多方法,从而缓解、降低心理压力。教师将幼儿提出的问题反抛给他们,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与同伴合作讨论,不仅能帮助幼儿提升学习经验,也能有效解决问题。如谈话活动“我的期待与担忧”中,一幼儿讲述自己的担忧:“我希望快快上小学,可是我也担心早晨起不来、迟到了,老师不让我进教室,这样我会哭的。”面对该幼儿的担忧,教师组织幼儿们共同探讨交流,有的幼儿提出“早睡早起,定好闹钟,就不怕迟到”,有的提出“睡觉前准备好第二天的书包和衣服,能节省时间”,还有的提出“刷牙洗脸和吃饭的速度要快,即使起得晚,也来得及上学”。通过探讨式疏导,打消幼儿心中的顾虑。

(二)共情式疏导

共情也称为同理心,即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人。共情式疏导是指教师或幼儿对幼儿同伴发出的心声或行为表示理解并接纳,使其正视自己的担忧,减轻情绪困扰。共情式疏导是对幼儿情绪的完整观察和接纳,良好的共情能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内在需求,提升幼儿的自我接纳能力。如当幼儿提出“担心作业做不好会被老师批评”的担忧时,教师随即转向其他幼儿:“你们认为这是一件让你们担忧的事吗?”幼儿们都表示认可。接着,教师回应“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表示共情,安抚幼儿的情绪。当幼儿和同伴一起想出解决担忧的办法时,教师以“有担忧很正常,只要我们勇敢面对,一起想办法,就能解决我们的担忧”进行回应,在共情的同时,鼓励幼儿勇敢面对担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认真倾听幼儿讲话、换位思考、复述幼儿感受等形式回应幼儿,与幼儿共情。

阅读图画书也是共情式疏导的途径之一。图画书是幼儿了解世界、认识社会、感知情绪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以独特的儿童视角,反映和贴近幼儿的心理,帮助幼儿更好地看待问题。如《小阿力的大学校》《迟到的理由》《不是第一名也没关系》《格洛蒂毕业啦》等图画书中,小阿力、小猪、格洛蒂等小主人公所面临的问题,是这一阶段幼儿心理的真实写照。幼儿在阅读时,往往能感受到与图画书主人公相似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共情中接纳、疏导自己的情绪,也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移情式疏导

幼儿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产生负面情绪时,移情式疏导可以帮助幼儿转移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移情式疏导是指通过鼓励引导、沟通交流、结交朋友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等形式,引导幼儿转移注意,从而收获愉悦的情感体验。当幼儿对入学提出担忧时,教师可采取转向正能量话题的方式给予疏导。如在主题谈话中,面对幼儿的种种担忧,引导幼儿畅谈对小学生活的期待;定期邀请小学生来园交流,鼓励幼儿与小学生交朋友;请小学生为幼儿解答困惑,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幼儿,帮助幼儿学会面对问题、调适情绪;观看“小学生怎么做”小视频等,让幼儿感受小学生全新的生活方式,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信心和向往,使不良情绪、担忧在移情中得到疏导。

三、创设“实习场”,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体验

科学的幼小衔接,是一个全面适应的过程,包括身心健康、生活准备、学习准备和社会准备,只有做好身心全面的入学准备,幼儿才能更加顺利地过渡到小学阶段。“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方式。[3]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小学生活的“实习场”,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体验,帮助幼儿丰富认知,积累经验,强化适应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生活习惯和适应能力,从而化解担忧,做好入学准备。

(一)场景化实践

场景化实践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拟真的活动、游戏场景,让幼儿身临其境,有较真实的实践体验。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其学习应注重真实演绎和主动参与。场景化实践能在拟真的场景中激发幼儿兴趣,引发他们在活动和游戏中主动参与实践,使其身心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将亲身经历内化为自身经验。例如,在班级设置“小学生活体验区”,模拟小学座位摆放形式,指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开展“一分钟挑战”“体验课间十分钟”等游戏,让幼儿在真实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时间长短,学会科学合理安排时间,逐步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二)生活化实践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3]生活化实践正是将幼儿的实践体验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强调生活实践的积累。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取经验。丰富的生活经验能提升幼儿的适应能力,增强幼儿的自我认同感,为幼儿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立足幼儿对入学生活自理和承担值日生等工作的担忧,引导幼儿学习分类整理个人用品,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天开展“小小值日生”活动,提升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完成一些小任务,如填写“调查表”、准备一次“班级播报”活动等,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幼儿共同商讨、制定班级公约、活动规则等,引导幼儿将各种规则逐步内化为自律行为。

(三)互动化实践

互动化实践是指教师充分创造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进行互动交往与实践体验,促使幼儿在身心、学习、生活、社会等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准备的过程。在互动性实践中,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心态追随幼儿,支持和鼓励幼儿,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社会交往技能。如基于幼儿对入学社会交往方面的担忧,通过混班游戏、大带小游戏、“采访小学生”等活动,为幼儿创设条件,引导幼儿认识新朋友,学会和同伴分享合作。还可以邀请小学教师来园上课,和幼儿交流,增强幼儿对小教老师的亲近感。

综上所述,教师应关注儿童的视角,珍视儿童的声音,重视儿童的成长,通过多形式的自主表达、多渠道的心理疏导、多维度的实践体验,合理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为幼儿入学适应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幼小共情入学
古人的入学仪式
浅谈家园校协同促进幼小科学衔接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Saving the life of a wolf
入学通知书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