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2-11-26 15:12郑少卿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家务劳动法治

郑少卿

(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长乐 3502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薄弱,从小缺少劳动机会,习惯于依赖家长,独立生活的能力差;社会、教师、家长等对劳动教育不重视,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本文具体探讨劳动教育课程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渗透与落实。

一、把握育人方向,树立劳动意识

劳动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除了能够为劳动者提供生活和物质保障以外,更对整个社会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融合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是实践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是塑造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的关键环节。低段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辅以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与参与劳动的意愿,最终达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目的。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等课,是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启蒙素材。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笔者精选《寒号鸟》《两只小狮子》《三只小猪》《小白兔和小灰兔》等绘本故事,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听故事活动中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激发劳动的欲望。如《干点家务活》一课中,编排学叠衣服的活动环节。教师先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教给学生具体的步骤。然后结合抖音、小红书中的一些优质小视频,让学生了解针对不同类型的衣服,可以有不同的折叠技巧。最后,教师根据课前了解的学生做家务的情况,挑选几位擅长叠衣服的学生上台展示,分享自己折叠衣物的小窍门:如收拾袜子,将袜子折叠卷起来后,用袜口套上,这样袜子更加方正且便于出门携带;羽绒服用圆筒状叠法,换季储存时更节省空间;衬衫折叠时,内夹一个衣板,使衬衫不容易起皱。在课堂活动中做分享的学生,不仅自己的劳动技能得以展示,也为他人树立榜样。他们收获同学的羡慕和教师的赞许,体验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其在往后的生活中,自然会更加愿意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劳动。其他学生也在交流中明白,爱做家务、会做家务能增长本领,开始愿意尝试劳动。通过上述教学环节,学生的劳动热情普遍高涨,他们愿意参与劳动,愿意与社会、世界建立起更多的联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延伸,丰富教育形式,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又能够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立足劳动实践,锻炼劳动技能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学生要有责任意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置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当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后,下一步教育重点是创造劳动机会,促使学生亲身体验,掌握劳动技能,成为热爱劳动、有责任感的人。结合小学生的身体特点和教材内容编排,小学阶段的劳动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

(一)日常生活劳动能力

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是一种自我服务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才能由“我”延伸到“众”,实现从自我服务到为家人服务、为班级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提升。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于要在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从学生能胜任的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入手,让劳动伴随他们成长的整个过程。[2]日常生活劳动能力一般涵盖四大方面的内容: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庭事务管理。这些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都有所渗透。

一年级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黄金期,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我们爱整洁》《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绝佳素材。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地细化每一个步骤,将劳动技能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学会保持整洁,整理自己的物品,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教学中,教师发现低段学生当值日生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有的甚至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当值日生就是“我说了算”。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切实的指导与价值澄清,帮助学生掌握做值日生的技能,养成“担当”意识。升至中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家务能力,如何让他们持之以恒地做家务,是教师要用心解决的难题。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有签订“家务承诺书”的环节,教师应把这份承诺书用好用实,而不仅仅流于形式,要侧重指导学生量力而行,做出承诺。可以设计“家务打卡表”,将表格简单地分为三列:时间、家务内容、家长签字,让学生每天完成打卡。家校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实现做家务的承诺,让家务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劳动成为每天的“必修课”,学生将逐步意识到,做家务既能让自己受益,又能服务家人,从而爱上做家务,将“爱劳动,会劳动”内化成能力与品质。

(二)农业生产劳动能力

农业生产劳动,既是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也是向年轻一代展示和传递劳动经验的渠道。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劳动具有特殊的教化意义。小学阶段,适当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农作,可以增长知识,培养科学思维;体验艰辛,培养耐力和忍耐的品质;激发热爱土地、热爱自然进而热爱劳动的情感。学校要把握“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时间节点,开展丰富的农业劳动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和实践基地等场所,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深化对农业劳动的理解。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试种一粒籽》是激发学生对农耕产生兴趣的好范本。在学习该课前,学生对“种植”的认识往往只停留于听家长说过,电视上看过,缺乏亲身种植的经验。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全面体验,在“做”中学。首先,出示一组图片,告诉学生种植前应该具备的条件:肥沃的土壤、饱满的种子、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环境。其次,布置学生回家播撒种子,观察种子萌芽的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最后,鼓励学生要坚持付出,耐心等待,直至收获丰硕的果实。当学生从实践中切实体会到劳作的乐趣后,教师带领他们走出课堂,承包学校的花坛花箱,开辟校园果蔬专区,参与社区植树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参与,学生勤四体,分五谷,领略劳动的魅力,收获成功的自信。

(三)科技创造劳动能力

新时代少年的科技创造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飞跃变革的重要因素。陶行知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通过适当的引导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潜能都可能被激发出来。教师要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及能力,让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显性素材比较有限,教师要努力挖掘隐性资源,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造劳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例如,六年级下册《科技发展造福人类》一课,重在通过展示科技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理解科技是人类实现梦想的重要力量。由此拓展开来,鼓励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小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当个小小发明家。在汇报课上,学生们的作品可谓异彩纷呈:有利用反光原理,用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自制的太阳灶;有带刷子的橡皮擦,解决了作业本上留橡皮碎屑的尴尬;还有利用声音震动传播的原理设计出来的土电话……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体验到科技劳动的快乐。

三、融合多方资源,构建协同机制

(一)家校配合,形成劳动教育共同体

加强劳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意见》强调:“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学校作为独立的系统,只有思想上达成共识、内容上实现共振、行动上保持共进,才能构建劳动教育协同机制,[3]形成劳动教育共同体。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5 课《这些事我来做》中有一个话题“不让做怎么办”,揭露了家庭中忽略劳动教育的真实现象:爷爷奶奶宠溺孙辈,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爸爸妈妈担心劳动影响学习,或者嫌弃孩子帮倒忙,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在课堂教学前,教师有必要通过全员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交流,让他们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转变传统的观念,开始重视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并以身作则,带领孩子打理日常家庭琐事,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借助钉钉、微信、QQ 等班级群,及时分享学生劳动的成效,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改变,持续督促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直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长此以往,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劳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

(二)资源整合,借助社会榜样力量

社会劳动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助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榜样引领是见贤思齐的方式之一。让社会上劳动榜样的模范力量深入人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是获取知识、培养劳动意识的有效途径。

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将国家、地方和学校中的劳模事迹融入课堂,以感染、熏陶学生。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任享是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友,他长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科学研究工作。每次回母校,他都会带来关于卫星测绘的珍贵光盘。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结合各学段相关的教材内容播放这些视频,学生了解到“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雪龙2 号”首航南极、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国产航母下水试航……这些成就凝结着一批又一批劳动者们的心血和汗水。学生从中感受到最震撼、最直接的劳动力量,产生强烈的劳动内驱力。此时,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劳动:如学校的操场区域种满老樟树,教师将操场划分成若干卫生责任区,让学生分班分点打扫落叶,以美化校园;在校园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达到既节约资源又清洁环境的目的;午托班的剩饭剩菜较多,可以启发学生帮助食堂工作人员收拾整理,还可以对师生的饮食喜好进行调查访谈,拟写说明报告,与相关部门沟通交流,改进伙食、减少浪费等。

家校配合、资源整合,将学校劳动资源的文化浸润与勤劳持家的家风家训熏陶相结合,学生在良好的劳动氛围中,被培养成为劳动小能手,在同频的劳动场域中,传承中华民族的劳动美德。

总之,劳动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生活、生存技能。道德与法治教师肩负着普及与推广劳动教育的重任,应该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度挖掘教材的文本内容,将劳动教育灵活穿插、融合于教学过程,完善道德与法治课堂建构,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锻炼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为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家务劳动法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帮妈妈做家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少年,你认真做家务的样子很美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
这些家务活儿,你应该学会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