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策略:整合、比较、迁移、联结

2022-11-26 15:12吴春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群文文本文章

吴春平

(柘荣县第一小学,福建 柘荣 355300)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阅读多文本”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质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篇阅读中的体验以及阅读的意义建构。这要求教师重视以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为目标,推进群文阅读策略的实践与运用。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合理运用整合、比较、迁移、联结等阅读策略,多元发展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

一、整合——规划统整,整体建构

所谓“整合”,即引导学生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将看似散乱无序的“碎片化”信息规整为“结构化”的群文阅读。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单元内容,开展以单元整合为主体的群文阅读教学;也可以根据主题、作者、体裁等,进行“跨年级”“跨单元”整合重建。“整合”阅读策略的运用,不仅充盈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产生新的建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

(一)单元整合,深化理解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大多是一单元一主题、一主题多文本,形成单元群文。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要发现群文素材中的相同点,搭建起本组单元议题的桥梁,做到以点带面。[1]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教材编排方式,不采取就一篇教一篇的教学方式,而应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单元规整,整合理解,实现群文阅读的价值。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主要围绕“走近鲁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学习完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单元统整:

1.通过本单的学习,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鲁迅先生?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现形式,让我们认识鲁迅的?3.小结: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要对某位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阅读与其相关的不同种类的作品。

通过“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鲁迅先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鲁迅的品质的”两大问题,引领学生对单元四篇文章进行整合,发现多角度、多文体的表现形式,进而对鲁迅产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二)主题整合,丰富感知

“统编语文教材根据整体性原则,对每篇课文、每个单元都进行整体规划,它们既各有侧重点,又相互联系。”[2]许多主题贯穿不同的年级,许多作家的作品在不同的年级中也均有出现。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特点建构主题,凭借主题跨时空勾连阅读素材,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或与作者相关的生平资料及系列作品进行统整。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统合多个文本信息,整合理解并构建出更丰满的立体图像,丰富学生对文本中人、事、物的感知。如在学习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一课前,可以整合之前的学习内容,这样导入新课:

1.请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与冰心奶奶有关的作品(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你还记得大概内容吗?2.《肥皂泡》讲了冰心回忆小时候母亲教她玩吹肥皂泡游戏的故事,她是在母亲的爱中长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短诗三首》,感受童真和母爱。

这三首短诗通过对母亲和大海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回忆与冰心相关的内容”的形式,帮助学生将与“冰心”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对她的生平、思想、成就等形成更多的认识,丰富对冰心的人物感知,也为本课的学习作铺垫。

二、比较——对比异同,感悟发现

“比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阅读分析方法,也是群文阅读中用得最多的阅读策略。比较的方式有许多种,如横向的比较、纵向的比较,内容的比较、表达方式的比较……群文阅读的组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间也会有一定的关联性。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积极思考,发现文本特点;感悟表达,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感受。

(一)同中求异,把握文本特点

统编教材的单元一般是以主题组文的,不同的文本均围绕相同的主题。主题虽相同,但文本各具特色,在内容选材、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值得细细品味。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同中求异,发现文章的特点。如在学习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策略:

1.《白鹅》和《白公鹅》(阅读链接)都是写“鹅”的文章,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2.《白鹅》和《白公鹅》(阅读链接)在表达方式上又有哪些不同之处?3.小结:虽然都是描写白鹅的文章,但是由于作者不同,写作方法不同,写出来的白鹅也是不同的。我们也要学习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描写同一种事物。

通过以上教学,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相同主题的文章在写作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把握不同文本的特点。

(二)异中求同,寻找共性规律

教材编排的阅读文本内容丰富、写法各异,仔细研读不难发现,不同的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且有规律可循。不同的文章,作者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却有相同之处。这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异中求同,寻找规律,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如在学习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文章后,可以这样比较阅读:

1.本单元的三篇文章《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虽然选材与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是三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吗?(都是围绕“爱”这个主题思想来写作,准确地说,是“父母之爱”)2.你认为要写好“父母之爱”的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3.小结这类文章的共性特征。

通过对“父母之爱”单元中的三篇文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主题,选材方式可以多样化,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描写方法也可以根据内容而各不相同。在对比中归纳“父母之爱”这类写人文章的共性特征,也为后续写作奠定基础。

三、迁移——归纳运用,触类旁通

迁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中,加强关键的语文知识、方法、策略的迁移,帮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收到自能读书、自如运用的学习效果。

(一)一篇带一类,同类型迁移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慎重选择阅读的文本,善于引导学生归类、总结,并将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同类文章的学习中。“同类型”文章主要是指相同主题内容的文章或相似写作特点的文章,教师通过带领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教会学生自主阅读一类文章。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梅花魂》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借物喻人”文章的阅读方法,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教师先出示五年级上册《落花生》,并设计以下迁移运用环节:

1.请学生研读文章《落花生》,了解花生的特点。2.提问:两篇课文仅仅是介绍花生或梅花吗?它们的共通点是什么?3.小结: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梅花魂就是梅花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它们的共通点是: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表情达意。4.请学生阅读《梅花魂》,要求:快速浏览文章,一边读一边勾画出描写事物特点和表现人的品格的语句,并品读语句。

对于具有相似特色的同类文章,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迁移实践。研读文章—发现文章特点—总结阅读策略—研读同类文章,是学生在“一篇带一类”式群文阅读中活用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的良方。

(二)一篇带多篇,同文体迁移

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文本特色,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如,阅读小说应重点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阅读古诗的步骤一般是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无论是哪种文体的阅读教学,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迁移运用阅读方法。“一篇带多篇”,即精读一篇帮带学习其他,注重的是方法的习得与迁移,能让学生在多文本的氛围内,阅读一篇,习得要领,并当场迁移练习运用。[3]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的写人文章《人物描写一组》时,教师先带领学生研读第一片段《摔跤》,总结学习方法,再进行学法迁移,自学《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和《两茎灯草》。问题引领如下:

1.谈谈对《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的了解。2.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小嘎子和小胖墩的特点?请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和小胖墩?3.想想这个片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能够让你对小嘎子和小胖墩的形象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作者用词准确生动,抓住人物的动作来刻画)4.归纳总结人物描写的三个步骤:一读片段找句子,二读句子谈感受,三读片段悟方法。5.请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和《两茎灯草》。(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教学流程,体现学生对阅读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在实践总结与初步尝试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实现由扶到放的过程,既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悟,又注重在阅读中进行方法总结,并在后面几段的阅读中迁移运用。

四、联结——建立联系,融会贯通

“阅读的目的,不只是学字、词、句,更重要的是获得概念并充实概念。”中国台湾地区学者吴敏而如此理解“阅读”,并提出:读者的阅读目标和重点是自己定义的,并不是作者定义的。读者从文本中获得讯息,联结不同的文本,就会建构多元的意义。“联结”有联系、结合之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新旧知识或生活实际中群文阅读的联结点,融会贯通。

(一)联结新旧知识,充实概念

群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善用联结策略。教师应让“联结”成为学生跟作者对话的“桥梁”,引导学生伸张阅读的触角,多角度联结并整合多个文本,激活旧知,联结新知,运用原有知识解决文本信息,从而建构新的概念或充实已有的概念。长此以往,随着阅读的增加,知识点间便会形成越来越多的联结点,学生的概念库便会越来越充实。如在学习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时,可以进行如下的联结:

1.学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后,你还认为桑娜和渔夫一家穷吗?2.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你对“富裕”还有其他的理解吗?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富裕有了新的认识,乐于助人是富裕,维护自己的尊严是富裕,保家卫国的精神也是富裕。对富裕的理解还有更多,精神上的富裕更值得我们尊重。

以上教学片段中,通过对穷人桑娜和渔夫的“穷”与“富”的探讨,引导学生联结已有知识,谈对“富裕”的理解。学生想到许多与桑娜、渔夫一样具有美好的精神品质的人,充实了学生脑海中“富裕”这一概念。

(二)联结生活经验,拉近距离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教学须密切联系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对文章的理解,是教材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建立起文本与生活的联结点,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教师要将群文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对文本进行分析,提高阅读能力。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的教学片断(群文链接:季羡林《时间》):

1.自由读第3 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时间匆匆的脚步的?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2.时间就这样匆匆流逝,我们无法挽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时间。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珍惜时间吗?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起文本与生活的连结点。走进文本,受到启发和教育;走出文本,感悟生活的点滴,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猜你喜欢
群文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