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杰,王艳威
“温通针法”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郑魁山教授发掘、研究郑氏四代家传手法基础上,历经数10年临床经验独创的特色手法。近年来,郑魁山教授及郑氏针法传承人对该手法进行了大量研究,采用郑氏“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头面五官疾病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临床研究,现综述如下。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是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会。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1],此处形象如池,是风邪易流注之处,为搜风之要穴,风池因此而得名。风池穴具有祛风解表、醒脑开窍、息风化痰、清脑安神、利五官七窍等功效[2],郑魁山教授认为风池穴具有通达少阳经气而活血的作用,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因此常以风池穴治疗与瘀血相关的顽疾[3]。风池穴的针刺方法包括向鼻尖方向斜刺横刺透风府、向对侧眼球(对侧眼内眦)刺者、向同侧眼球方向刺者、向咽喉方向刺者等多种针刺方向[4-8]。
经过文献研究和多年临床应用体会,向鼻尖方向斜刺或平刺透风府较安全,而针刺深度以病人胖瘦、病性及治疗的需要而异。《素问·刺要论》记载:“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致其理,无过其道”。同一穴位因针刺方法不同产生不同的疗效。探究针刺方向目的均为了提高临床疗效,而针刺治疗疾病取得疗效的关键是通过手法的操作使“气至病所”。郑氏“温通针法”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等作用,风池穴施以温通针法,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故在治疗头面五官疾病中每获奇效[3]。
郑魁山教授临床擅用风池穴治疗头面五官疾病时,尤以风池为主穴并应用温通针法使气至病所,以提高临床疗效[9]。近年来,郑魁山教授及郑氏针法传承人应用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治疗头面五官疾病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
2.1 头部疾病
2.1.1 偏头痛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等范畴,“头者,精明之府”,“髓海所在”,头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六淫之邪与内伤诸疾致气血逆乱、瘀阻脑络、脑失所养而发病。张淼等[10]以患侧风池、头维、率谷等为主穴,并配合循经取太冲、外关、丰隆等穴;在风池穴施以温通针法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与常规针刺(取穴相同)对比;结果显示: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改善偏头痛程度及对病人生活影响的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P<0.01)。陈跃来等[11]对偏头痛伴低血压病人选取患侧风池、太阳及双侧内关、合谷、阳陵泉等治疗;风池穴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至前额部,守气1 min后出针,其余穴位行捻转补法后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3次后头痛减轻,继续按此法治疗7次后,头痛症状消失,随访1个月后病人偏头痛等症状未复发。张延菊[12]将100例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病人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平补平泻组和口服药物组,针刺均取患侧风池,双侧外关、三阴交,患侧阿是穴、太阳等穴;温通针法组在风池穴行温通针法使针感向患侧颞部传导至头痛缓解为止,不留针,平补平泻组在风池穴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法,余穴治疗同温通针法组,口服药物组于急性期分别于早餐、晚餐后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0.3 g,并于每晚睡前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10 mg,连服2周;结果显示:3种方法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均有效,但温通针法疗效更佳,在改善偏头痛症状、减少复发等方面均优于平补平泻法及口服药物治疗。
偏头痛根本病机在于“不通则痛”,在风池穴行温通针法,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针感直达病所,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故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临床观察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不仅对偏头痛发作期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在缓解期能起到巩固疗效,同时可减少发作次数。
2.1.2 眩晕 郑魁山教授治疗2例眩晕病人,均为老年女性,中医辨证为经络阻滞型,选取风池、风府、天柱、大椎等穴位进行针刺,并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其中风池穴操作温通针法,不留针,其余穴位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治疗2个疗程后病人眩晕等症状消失[13]。
2.1.3 脑震荡 郑魁山教授治疗1例脑震荡后头昏、头沉、头痛、呕吐病人,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辨证属髓海损伤、瘀血停留证,以活血通络、清脑安神为治法,选取内关、风池、百会、太阳等穴治疗,在风池穴行“温通针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在血肿局部采用围刺法,每日针刺1次,留针20 min,治疗1次后病人呕吐停止,续治5次后血肿渐消,病人精神明显好转,头昏、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13]。黄劲柏等[3]治疗1例脑震荡经抢救苏醒后存在头昏、头痛、伸舌不能、精神抑郁等症状的病人,在风池穴行“温通针法”,在金津、玉液穴采用点刺治疗的方法,连续治疗5次后,病人头昏、头痛等症状消失。
2.1.4 小儿脑瘫 赵耀东[14]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和药物对照组,各30例,温通针法组选取风池、百会、四神聪、绝骨、肾俞、三阴交为主穴,并依据辨证配穴,说话不清加哑门、上廉泉;上肢运动无力加曲池、外关、合谷;下肢运动无力加髀关、伏兔、阴市、梁丘、阳陵泉;足内外翻加照海、申脉,在风池等穴操作温通针法时使押手感觉到经气冲动,操作60 s,其余穴位行常规针刺治疗,均留针30 min,并与药物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均连续治疗60 d;结果显示:温通针法改善脑瘫患儿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口服药物治疗。小儿脑瘫属中医学“五迟”“五软”范畴,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髓海失充,或因感受邪毒使髓海受损等发病。郑魁山教授临床治疗小儿脑瘫善用风池、百会、悬钟、肾俞等穴屡获良效;因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表明督脉与脑的关系密切,故以督脉百会为主穴,风池是祛风的要穴,悬钟为八会穴中髓会;因肾主骨生髓,选肾俞和三阴交以补益肝肾;诸穴合用并行温通针法,能激发阳气、通调督脉,使髓海得充而获效。
2.2 面部疾病
2.2.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季杰等[15]将70例风寒阻络型贝尔麻痹(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以患侧风池、健侧合谷为主穴,采用温通针法,选取患侧翳风、太阳、颊车等穴中3个或4个交替行轻刺、浅刺,不行手法,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及太冲穴用捻转平补平泻法;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行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显示:温通针法改善贝尔麻痹(急性期)病人症状及缩短痊愈疗程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扈玫琳等[16]将120例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A组和对照B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温通针法结合10 min留针,选取双侧风池、健侧合谷为主穴行温通针法,选取四白、下关、地仓等为配穴,风池穴不留针,余穴留针10 min;对照A组选穴及针刺方法同治疗组,但留针30 min;对照B组选穴同治疗组,但在风池穴行平补平泻法结合留针30 min;结果显示:温通针法结合10 min留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减少长时间留针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等。王芬等[17]采用患侧风池及双侧合谷为主穴施以温通针法,并取患侧太阳、地仓、颊车等穴中3个或4个交替使用及气海、双侧足三里及太冲等穴为配穴,同时配合一指禅推、按、揉两侧风池、天柱及项部肌肉为主的微调手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3例与单纯采用温通针法治疗30例进行对照,结果显示:温通针法配合微调手法改善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疗效优于单纯采用温通针法治疗;运用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无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是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通过推弩守气,使热感向面颊部传导,使面部筋肉得以温煦、濡养,促进面神经局部血液循环,改善面神经营养,从而减轻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
2.2.2 三叉神经痛 郑元华等[18]以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治疗3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第1支疼痛者加攒竹、鱼腰、太阳穴,第2支疼痛者加上关、颧髎、四白穴,第3支疼痛者加下关、大迎、承泣、地仓穴,均取双侧合谷穴,并依据辨证对外感风寒者加列缺穴,外感风热者加曲池穴,气滞血瘀者加内关和三阴交穴;与对照组30例未采取风池穴及操作温通针法病人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魏燕芳[19]将6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卡马西平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患侧风池穴行温通针法,再取健侧合谷、后溪、内庭等穴行捻转泻法;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但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8周后结果显示:巨刺法合风池穴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改善三叉神经痛病人症状方面均有效,但前者优于后者;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在降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升高β-内啡肽含量、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2.2.3 面肌痉挛 景卫政[20]将64例面肌痉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取风池、颧髎及双侧外关、太冲等穴治疗,风池穴行温通针法不留针,余穴行平不平泻法留针30 min;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但行常规针刺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 d,治疗3个疗程;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改善面肌痉挛病人症状优于常规针刺法,风池穴行温通针法通过推弩守气使气至病所,发挥温通面部经脉,使经脉通畅、气血调和,肌肉、筋经得到濡养。
2.3 眼科疾病
2.3.1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徐兴华等[21]研究显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属中医学“痿证”范畴,病性属虚,多因脾胃亏虚、精微不运所致;以健脾益气为治则,对30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病人选取风池、百会、攒竹下(攒竹下0.5分处)、合谷、足三里等穴治疗,在患侧风池穴行温通针法,余穴用捻转平补平泻法,同时予以溴吡斯的明每次30~60 mg,每日3次或4次口服,根据病情增加剂量,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痊愈10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0%。
2.3.2 干眼症 徐兴华等[22]认为干眼症是泪液不足所致,属于中医学“白涩病”,其发病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治疗应补益脾肾、疏肝泄热、调和气血以促进泪液分泌,将30例(60只眼)干眼症病人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各15例(30只眼),以风池为主穴行温通针法,并选攒竹下(攒竹下3分)、内关、光明、太冲、复溜、三阴交及头针的枕上旁线、枕上正中线为配穴进行治疗;2个疗程后,温通针法改善泪液分泌量、症状总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P<0.05)。杭丹丹[23]对79例中老年干眼症病人,采用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为主,配合眼局部、肢体远端取穴和头针治疗39例(对照组),与采用加味养阴益气汤联合温通针法治疗40例(观察组)进行对照;结果显示:加味养阴益气汤联合温通针较单纯采用温通针法能降低干眼症症状评分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改善泪液分泌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
2.3.3 动眼神经麻痹 王建文等[24]以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为主,配合睛明、球后、太阳、头临泣、申脉、照海穴治疗单侧动眼神经麻痹38例,每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6次,治疗35 d后,总有效率达86.8%,提示温通针法在增大眼裂、恢复眼球水平运动距离、缩小扩大的瞳孔直径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2.3.4 视神经萎缩 田小刚[25]将60例气滞血瘀型视神经萎缩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52只眼)和对照组30例(57只眼),以风池(双侧)、太阳、瞳子髎、丝竹空为主穴行温通针法,以血海及膈俞为配穴,行平补平泻法;对照组予以复明片联合灯盏花素治疗,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结果显示:观察组视力和视野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温通针法能明显改善气滞血瘀型视神经萎缩病人视力和视觉功能,拓宽视野。
2.3.5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张延菊等[26]在风池穴操作温通针法,使针感直达眼底,使整个眼球产生热胀感,眼睛湿润,守气1~3 min后出针,并选取瞳子髎、下攒竹、外关(左)、神门(右)、合谷、足三里(右)、光明(右)、三阴交(左)、照海(左)、太冲及双侧枕上旁线、枕上正中线对13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人进行治疗,隔日针刺1次,治疗30次后结果显示:温通针法改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人视力及视野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2.4 耳鼻喉科疾病
2.4.1 过敏性鼻炎 田永萍等[27]取风池、迎香、肺俞、足三里等为主穴,对伴眼痒者配太阳,伴咽痒者配利咽穴,治疗肺虚感寒型过敏性鼻炎病人50例,同时与口服鼻炎康治疗50例病人进行比较,两组均治疗10 d;结果显示:温通针法改善肺虚感寒型过敏性鼻炎病人鼻塞、流涕及喷嚏等症状疗效确切。杨晨光[28]将60例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为主并配合体针隔日治疗1次,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口服氯雷他定胶囊治疗,连服4周;结果显示:温通针法和口服氯雷他定均能改善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病人症状,但温通针法改善全身症状方面优于口服氯雷他定胶囊治疗(P<0.05);治疗1个月后随访,两组鼻部症状和全身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2 嗅、味觉障碍 陈跃来等[11]选用风池、上迎香穴,施以温通针法治疗感冒痊愈后嗅觉、味觉障碍病人1例,上迎香浅刺0.2寸,留针15 min,风池穴用温通针法,针尖斜向鼻尖,使针感传导至鼻部、口部,守气1 min,次日病人症状消失,继续治疗2次巩固疗效,共治疗3次后痊愈。
2.4.3 突发性耳鸣耳聋 突发性耳鸣耳聋属中医学“暴聋”范畴,季杰等[29]认为暴聋多属实,多因肝胆三焦火盛循经上扰所致;应以清泻少阳经之火、活血通络、宣通耳窍为治则,故以患侧风池为主穴,施以温通针法,并取双侧太冲、三阴交或太溪及患侧听宫、百会、中渚、阳陵泉等穴中3个或4个穴位作为配穴,交替使用治疗突发性耳鸣耳聋病人32例,同时与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的30例病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温通针法组愈显率为90.6%,总有效率为96.9%,复发率为3.4%,常规针刺组愈显率为60.0%,总有效率为80.0%,复发率为22.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通针法改善突发性耳鸣耳聋症状方面优于常规针刺,且疗效持久。雒成林等[30]将188例特发性突发听力损失(ISHL)病人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温通针法组和药物组,常规针刺组取患侧风池、百会、翳风、听宫、头窍阴、支沟,行常规针刺手法治疗;温通针法组取穴同常规针刺组,在风池穴行温通针法,两组每周针刺5次,共治疗6周;药物组采用丹参注射液、甲钴胺静脉输注,每日1次,治疗10 d,同时予以耳聋左慈丸口服,连服30 d。结果显示:常规针刺与药物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通针法总有效率(89.2%)与常规针刺(62.5%)及药物治疗(5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循行入耳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选取风池为主穴并运用温通针法,易使热感传至耳中,气至病所,易于疏通耳部瘀滞之经气,使气血得以调和,能使耳窍顿开,耳聪复初。
“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具有操作简便的优点,通过推弩守气,使“气至病所”,故具有起效迅速、疗效显著等优点。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①临床研究报道较多而基础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②虽然对部分头面五官疾病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对同一疾病临床研究方面文献数量较少,缺乏横向和纵向对比,并且选取的客观指标相对较少,说服力不足;③同一疾病的诊断、纳入及疗效评价标准等不统一,使该研究可重复性差;④临床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部分报道随机、对照及盲法设计存在不合理、不严谨等问题;⑤目前研究涉及的疾病及证型单一且局限。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工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①多开展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的基础研究,阐明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②对同一疾病开展临床研究时,尽可能选取相同的诊断、纳入及疗效判定等标准,选取客观指标,开展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③今后应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及单盲的临床研究;④临床研究在观察近期疗效基础上,多开展病例随访以观察远期疗效;⑤针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发病特点,开展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为主的治未病相关研究,使温通针法在治未病方面发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