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阳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2019年12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许多地区的工作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学生的春季开学时间也因而一再延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相处时间,也为亲子冲突的发生提供了可能的环境基础。亲子关系冲突,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愤怒、怨恨、恐慌等一系列的负性情绪,有的甚至萌生轻生意念和发生轻生行为。张金兰等指出,亲子关系的冲突多与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以及不了解子女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等因素有关,上述因素将会妨碍子女健康素养的培养[1]。本文通过对一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由亲子关系冲突而引发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案例的分析和反思,指出针对大学生家长进行心理教育模式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求助者,女,22岁,大三,来自农村家庭,家中长女,有一个18岁的弟弟,家族无精神疾病史。求助者近期时常哭泣,情绪起伏大,失眠、食欲差,学习效率低,不愿与家人主动联系,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求助者因无法忍受和父母长期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独自离家在学校附近租房,在复习考研的同时,还找了一份家教兼职。但这一平静的生活持续没多久,就被弟弟的一通电话打破了。弟弟说他无意间偷看了父亲的手机,发现里面有大量暧昧的聊天记录,弟弟很担心父亲出轨了。姐弟俩经过协商,决定由求助者打电话向父亲求证此事。父亲接到电话后十分生气,要求她不要再干涉长辈之间的事情。这三天来,她给父亲发了无数信息,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目前,她白天哭,无心看书;晚上失眠多梦,梦见父亲离开了家,把他们姐弟及妈妈三人都抛弃了。
本案例中,根据求助者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基本可排除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类疾病。
1.外在表现方面,求助愿望强烈,有上进心和明确的目标。
2.情绪情感方面,求助者是一个情感细腻、性格内向、敏感的女生,内心压抑了许多负性情绪,一旦遇到应激事件,很容易诱发情绪失控。
3.表现出一定的认知狭窄,因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与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事情的看法存在不合理信念,如“我注定是不可爱的”或“我注定是要被抛弃的”。
4.行为反应方面,因与父亲的人际冲突,导致情绪不稳定,有明显的回避行为。当时,求助者正处于中、高度焦虑状态下,负性情绪强烈且易激惹,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
家庭因素:求助者长达9年的留守儿童成长经历,导致其性格内向、敏感、缺乏安全。在3-6岁成长的关键阶段,没有与父母一起生活,很难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与父母9年的疏远关系,导致她对父母的情感非常复杂,对母亲有同情、依恋、保护,对父亲有强烈的情感渴望和爱,这一俄狄浦斯三角冲突给她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她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后,还立志考研。大学阶段,她觉察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难,表现在与同性交往时,总担心因自己的家庭背景被对方看不起;与异性交往时,总会担心对方变心而抛弃自己。
市场主体认可度和接受度显著提高。截至6月末,云南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从试点初期的边境贸易拓展到全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投融资领域,结算主体从企业延伸至普通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已覆盖全省16个州市和23个省级以上口岸,提供结算服务的银行25家,参与结算企业近3000家,较好满足实体经济跨境结算需要。鼓励云南省边境地区金融机构与周边国家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共同促进区域性跨境金融合作与交流。文山州与越南河江省将金融合作纳入双边合作规划,德宏州瑞丽与缅甸木姐建立了“中国瑞丽—缅甸木姐”双边商业银行定期会晤机制,版纳州与缅甸开展联合反假货币合作与跨境警务协作,确保人民币在毗邻国家地区的正常使用。
学校因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高校普遍采取了线上教学的授课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本案例中求助者因亲子关系冲突而引发情绪失控,如果不是她主动拨打了学校的心理援助热线,这个案例可能很难被老师和同学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社会因素: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在农闲时间选择外出务工,由于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往往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乡,使之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家长长期不在身边,家长教育严重滞后,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这是一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心理援助热线求助的案例,求助者的问题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还需要一定的社会干预,即促使父母教育态度的改变。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求助者在咨询室里获得的心理能量很容易被父母的冷淡、忽视的态度所消耗,最终导致心理干预效果不显著。
在本案例处理过程中,咨询师以心润心,化危为机,一方面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取得了良好的心理育人实效;另一方面联合求助者所在学院的辅导员,适时地对家长实施心理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从而消除父女之间的心结。经了解得知,求助者家长起先认为,孩子上了大学,有学校老师关注,家长就无须再对其多加关心。首先,求助者报喜不报忧的行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导致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致使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越积累越严重。其次,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和港湾,家长在教育子女之前,应先掌握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的方式,做好自我成长,这样才能够为子女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2]。作为一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多方联动、整合资源,切实担负起家长教育的责任,同时把家长一并纳入干预学生心理干预的工作体系中,家校双方保持信息畅通,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帮扶学生健康成长。
模式一:打造线上家校沟通平台。
家长会是家长和学校直接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与沟通的模式,做好家校联动,合力帮扶学生健康成长。
近些年,洛阳理工学院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探索和大胆尝试。2016年,土木工程学院在秋季开学组织迎接新生工作时,主动邀请送孩子来报到的家长参加新生家长会。会上,该学院领导将学院的专业特色、育人目标、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情况逐一向家长做了详细介绍,让家长对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相关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构建“学院政务公开,家长主动参与”的育人工作模式,得到广大家长的称赞和好评,其他各二级学院也纷纷效仿。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大中小学和高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纷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授课和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这种形式有利于家校联动,在帮助辅导员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的同时,也便于家校的协同育人。洛阳理工学院辅导员张老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班级为单位,多次利用网络平台分别组织召开线上心理主题班会以及线上“云”家访,细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业情况,同时将掌握到的学生情况及时上报至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效化解了多起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模式二:辅导员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微信群共享教育资源。
对于大学生而言,家长和辅导员是与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共同教育目标下,辅导员和家长可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5]。
曹海燕针对佛山市某实验中学进行实地调研后指出,微信的广泛应用构建了家校合力育人的新模式,这一模式也体现了学校管理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6]。洛阳理工学院辅导员周老师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意识到构建家校合力育人新模式的重要性,在大一新生入校后,就建立了新生家长微信群,经常在家长群里分享一些经过她精心整理的推文,如:大学生的恋爱观、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刚开始,大部分家长并不关注这些推文,但周老师锲而不舍,在推文的内容和质量上下功夫,一个学期后,一些家长开始在微信群里和周老师互动,并就自己孩子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家长服务,让更多的家长受益,周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心理学知识,还虚心向学校心理中心老师请教专业知识。根据家长的提问,她图文并茂地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答,并及时在家长群里进行推送,这类科普短文不但帮助家长答疑解惑,还营造了“关爱子女,与其共同成长”的良好学习氛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QQ、微信等平台帮助广大家长提升教育素养、丰富教育知识、了解子女的生理、心理特点,形成教育合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模式三:辅导员与家长面对面座谈,共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戴莹指出,学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与其成长环境和家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广大学生工作者应当把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纳入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来,这不仅有利于有效开展学生工作,构建和谐校园,还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7]。
本文所引案例的干预过程中,为了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心理中心老师及时和学院辅导员取得联系,并建议其立即通知学生家长来校面谈。在由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心理中心老师以及求助者父亲共同参加的面谈中,心理中心老师把了解到的求助者的整体情况以及初步评估都坦诚地与求助者父亲进行了深度交流,并强调求助者抑郁情绪的根源在于家长教育的严重缺失。求助者父亲也坦诚地进行了反思和自我批评,一方面对女儿的想法感到意外、震惊和担心,另一方面感到万分后悔,他主动表示愿意修复和女儿的关系。在学校附近小住几天后,父亲真诚的道歉最终获得了女儿的谅解。
当前,该校辅导员平均1人带350名学生,最多的1人要带500名学生,工作强度过大,和家长互动较少,通常在学生出现状况时才会主动联系家长,严重影响了辅导员与家长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交流。
模式四:学校牵头建立家长课堂,多渠道传播教育理念和知识。
高校要尽可能地为每个家庭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以传播积极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8]。常秀芹等也认为,学校应该担负起家长教育的重任,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每个阶段都为家长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帮助家长了解不同年龄段子女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方法[2],在降低亲子冲突事件发生率的同时,帮助子女健康成长。
在构建家长课堂的基础上,可以将家长课堂进一步制度化、专业化,打造成一个特色品牌。比如,把家长课堂引入高校,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建立线下家长课堂,传播育人理念,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同时,也可把家长课堂延续到线上,定期组织各种专题讲座、沙龙等特色活动,帮助家长缩短与大学生子女的价值观念差异,更好地支持和理解他们。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与积极参与。家长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家校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视角出发,针对大学生家长进行的心理教育模式探索,不仅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理解、支持子女的行为,还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