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昕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今年是“数字福建”开展的第21年。习近平总书记于2000年提出建设数字福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1],福建省在数字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研发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展,一方面抓顶层设计,一方面抓资源整合,数字福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福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技术和人才是互联网产业突破性发展、建设网络强国的关键。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2]
在“数字福建”的大背景下,福建省内高校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借助数字化技术、高新科技的技术优势,驱动高校数字化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教学中不仅需要设置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更应该设置与“数字福建”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引入,注重学生在高新技术发展方面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意识。在应用型专业的教学中,尤其需要将数字化技术引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同时,将数字产业引入教育教学体系,在专业技术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产—学—研”相互结合、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重点结合科学技术,保证教育课程和理念紧跟时代变更。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和训练。究其根源,我国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远离社会生活。”[3]这是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现状的概括。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从事设计研发、推动专业发展、承担设计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4]。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实用型美学设计专业,通过现代化手段提取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并以形象、具体作品展示给社会大众,有传播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职能[5]。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应用性专业,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加上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真正地掌握这门专业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才能保证实践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类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专业的理论基础、专业设计软件和生产设施设备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观点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迭代,因此高校需要与社会、企业不断交流合作才能保证教学方向不滞后或是偏差。但是由于制度、资金、人才等原因导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诸多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审美水平和艺术评价标准都有巨大的提高,许多应用型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术标准都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就在其中。现行高等学校的教学材料、教学理论和理念滞后于时代发展,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这类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而言,省内大多数院校的教学设施并不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如教学软件跟不上软件更新,沿用陈旧教材进行教学,配套实验室设备不足等。
由于课程的增加,大多数综合类院校对于专业实践课程所安排的时间和深度都严重不足,同时与时代脱节之虞,理论观点和技术支撑未及时更新。由于实践深度的不足,导致学生走上社会投入工作中就会发现很多工作无法胜任,在很多学生身上出现了业务技能生疏、专业理论模糊、思维模式落后、创新能力欠缺、审美水平不高等问题。
因为授课深度的不足,导致学生和社会企业产生了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能力的质疑,提出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不匹配,教育教学方式古板落后、教育资源欠缺、实践课程培养流于形式等意见和看法。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课因为自身专业特点需要大量的教学辅助器械,例如包装结构与材料、印刷设备、打印设备、展示台、制作室等,需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配备对应的教学辅助器材。视觉传达设计作为综合性极强的实践应用型学科,需要了解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只是简单地通过视频或是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无法让学生切实体验材料的特殊和工艺的制作方法,只有亲自参与操作才能有真切的体会,否则无法领会和表达设计思想和意图,从而不能真正掌握这门专业技术。
对于应用型专业学科的培育方向是培养出具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交流,保证学科先进性和实用性。实践课程的对外交流主要分为“引进来”和“走出去”,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研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或是外聘授课的方式让新技术和新思想引入实践课程之中。而“走出去”是让学生通过实习、社会实践及学术交流的方式到企业、研究机构或高校中进行学习和交流。
由于课程安排、经费控制及安全管理等原因导致这两种方式的开展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实践时间过短、交流深度不够、缺乏实际操作的过程等,这些都是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为对外交流不足导致整个教学环境相对封闭,无法与外界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滞后甚至脱节的现象。
随着“数字福建”政策的提出,市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在此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增加与数字技术、高新科技相关的专业内容和技术培养,如信息可视化、3D打印、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等。对于实践教学的设计原则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思维和技能结合、专业能力符合时代”,重点突出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多种学科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外实践和综合实践四个实践教学模块,相互独立且又关联,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将视觉传达设计各环节中的信息控制和管理技术要点在实践课程中逐一学习,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和训练,也易于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融会贯通[6]。
通过分析国内外各大知名高校及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改革与拓展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实践教学贴合时代发展需要保证三个原则,一是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贴合时代现状的原则;二是教学目标贴合社会整体发展方向、市场需求方向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原则;三是教育教学思想贴合时代未来发展趋势和预期。
“数字福建”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在新形式、新技术、新时代下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应增加多学科、多技术、多方向的教育培养,将学生在数字技术方面的能力拓展视作实践教学的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提供基础。
通过增加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思维、虚拟现实技术、5G技术、智慧城市等一系列高新数字技术的了解和学习,在实际案例和操作中对视觉传达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延伸和扩展,在设计思维中形成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认知。打破课堂的界限,将实践课程目标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现身边的科技发展和设计创意。
实践教学是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思想付诸实际的方式加深教学印象和理解,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和设计思想培育,具有专业前瞻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在实践课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独立、开放思维,培养整体谋划、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国家培养具备全方位综合设计能力的人才。学校通过整合关联企业及社会资源,借助多方力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条件。
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为教学中心,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从侧面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各类实践活动,先尝试再总结,避免禁锢思维。突出培养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提升实践教学的重要度,确保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环节质量重在过程和效果,即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创新性及综合性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课程由多个教学环节构成,不能仅考核最终结果,应当将考核融入过程之中,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养。因此,实践教学应强化质量控制,通过一系列规范、系统化的管理,完善的考核机制,分阶段分层级考核,甚至可以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确保实践教学实施效果。考核过程和标准应当符合专业学科特点,交叉评价严格把关,杜绝敷衍了事。为此,实践考核应做到科学、合理、有效,考评体系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同时考核体系和考核机制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数字福建”的背景下,例如大数据、区块链理念、虚拟现实技术、智慧制造、5G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在融入生活、生产之中,因此在实践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中应当重点关注高新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理论融合和技术应用,让学生们体会高新技术对设计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有方向性地重点关注。将高新技术融入实践课程甚至是专业理论课程当中是大学与社会接轨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市场的验证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完善才能保证紧跟时代步伐。
通过理论知识的了解、技术应用学习、思维方式转变、实际案例分析等多层次的“递进式”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高新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运用,学生才能在今后走向社会的工作中与社会发展同步。社会高速发展与数字技术的巨大变革,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适应新时代环境,才能不落后于社会发展。
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是阶梯式的逐步加强、逐级深入,因此,实践教学计划也应该是贯穿大学四年之中,同时应该将多个专业学科串联组合形成与实际工作贴近的综合性实践课题,在每个学期期末进行集中展示最终成果,最后将毕业设计与各年度成果一同记入最终毕业考评当中。
同时,制定适用专业领域较宽的实践教学大纲,建立可行的综合考核系统,由教师组织多方共同进行答辩式综合考查,最后给出成绩[7]。教学不能只是浅尝辄止,应当将实践课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深入剖析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想到”三到原则,同时还要在课程基础上进行自我提升,将基础知识和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提炼,以实践心得体会的方式呈现。
加强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和学生能有更大的空间将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和提升,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通过实操升华思想,通过实验印证想法。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互动学习中增强知识的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合作。
在新时代下,高校教学平台不再只是局限在校园之中,还包括校外下企业实践、院校设计营活动,研究所、互联网、新媒体机构等交流学习平台,合理利用平台是扩展学校、教师和学生与社会接触面的最佳方式。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教学平台能够更早地接触社会现实情况,有助于毕业后适应和融入工作、生活,对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和人生规划有积极帮助。
通过多方交流的方式让各方了解真实情况,根据发展预期做出合理应对和调整是当今各产业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方式,加强实践课程的学术交流对于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和学者来说都是必要选择。注重各方资源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既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能为企业、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较强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三方共赢。实践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对接,形成教、学、用、研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实现实践课程设立的初衷和目标。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数字化教学是快速提升学校教学资源和品质的必然选择和最佳途径之一。但数字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并不能马上实现,需要考虑教学成本和教学计划安排等因素,以及多学科设备共用、设备维护与更新、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强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8]。
从远程教学、虚拟化展示、大数据分析,到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5G技术,这些都是已经成功运用在课堂的数字技术,如何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教学应用更好地辅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现在的数字化教学应用还处在初步阶段,对于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只是基础应用,还未充分发掘和利用,简单的课程直播、网络课程、数字设备的软硬件应用并不是数字化教学的全部。例如将虚拟现实技术中的VR技术运用在实践操作展示中,AR技术运用在包装设计实践中,3D虚拟建模运用在海报实践课程中,人工智能运用在软件教学中,大数据技术运用在案例分析中等高新技术运用都是数字化教学未来发展方向。从配备数字化教学器材,到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技术发展逐步完善,从局部试验到全面采用需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学校应当尽快制定学科的数字化教学改革规划和计划[9]。
“数字福建”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课不仅仅是在视觉传达设计这一专业、艺术设计这一学科,更是融合了电子与信息化、工业设计、材料工程、通信技术等学科,在新形势下的教学体系改革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储备、人才配套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加强师资力量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利用学术交流、留学考察、参展参赛、课题研究、教师交流等形式的继续培养和学习,逐步形成结构科学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梯队。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
对于涉及多个学科的新课题、新方向,各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应突破专业与学科的限制,突破院系、专业的约束,一切从实际出发共同聚焦课题探索研究、专业能力互补,既保证教学体系的知识结构完备,又让不同学科的思维碰撞出创新火花。
在“数字福建”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不断调整和改革旧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优化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考核方式及加强对实践教学管理,使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以满足新形势下教学需求和社会需求,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