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深入思考、科学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命题,其中“怎样建设”的问题更困难、更艰巨。党的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也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一工程建设任务,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下,集中全党的智慧和力量,统筹兼顾、稳定有序地开展,其中既要有清晰的目标、科学的顶层设计、稳定的布局,也要有坚强的领导、有力的措施和全党的参与,同时还要有明确的建设途径和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仅就途径来说,党的建设需要多种途径,而且只有采用多种符合实际的途径,党的建设目标才能真正实现。途径是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我们过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较单一,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比较习惯于采用集中式、运动式的方式开展党的建设,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认识有所深化,形成了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理论强党等基本共识,但仍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考和研究,导致在党的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教条化、经验化以及简单化、实用化甚至庸俗化的做法,影响了党的建设的质量。实际上,党的建设的途径就是关于党的建设如何开展的总体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其中即蕴含着对党的建设途径的总体思考,如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等。因此,从广义上讲,党的建设的每一个领域都具有途径的性质,因为特定领域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做好各个领域的工作均可以促进党的建设目标的实现。从狭义上讲,党的建设的途径特指对各种具有独立性的科学有效手段的综合运用,如思想、制度、纪律、能力、文化等,这种途径更具体和集中,更有指向性。党的建设途径是宏观途径和具体途径的统一,各种途径都应受到高度重视,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但是,党的建设途径作为一个独特领域,目前迫切需要从具体化的角度对其基本途径进行系统梳理,以形成基本共识,并促使各级党组织能够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和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途径,避免机械的照抄照搬,以更好继承党的建设的百年历史经验,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政治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清楚表明了党的政治属性。这一属性要求全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先进政党。可以说,政治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的和根本的属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背离这一性质,这是党性的最根本的体现。
要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全局。十九大报告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2页。,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2019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794—795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重申了这一要求。由此明确规定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政治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才能在日益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考验面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要运用好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根本途径,必须从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作用、内涵要求、突出问题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章明确的党的性质和宗旨、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路线和纲领落到实处;要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地位,聚焦党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始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引领带动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把党的各级组织建设成为彰显政治属性、发挥政治作用的过硬机关;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稳、政治能力不足、政治行为不端等突出问题强弱项补短板;要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定和落实全过程,做到党的政治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特别是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要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结合,重点是抓住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根本抓好了,全党政治坚定、团结一致、行动统一,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
思想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要保持思想清醒,必须加强思想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行动。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思想建党是对党的思想建设重要地位的集中概括,表明了党的建设的思想途径。这一途径集中体现为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使全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以自觉认识并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最基本途径。只有加强思想建设,才能使党保持思想清醒,永葆政治上的先进性;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此,思想建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思想建党的核心是理论强党,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理论优势是党的根本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4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把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推向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上形成正确认识。换句话说,思想建党的首要任务是理论强党,因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清醒。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思想建党的关键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本质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能够不断成功;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就必然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思想路线拓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体现了思想路线在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思想建党的重点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显著特点,也是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途径,正是由于我们不断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才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因此,中央强调要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增强学习本领。每个党员和干部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的学习,更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真正做到政治上清醒和坚定;要坚持学以致用,用实践来衡量学习的成效,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
思想建党要注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形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领域、全部过程,通过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认识,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激励人们更好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如何管党治党是任何政党都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要课题。解决得好,就能得到人民拥护,实现长期执政;解决得不好,则会造成权力滥用,腐败盛行,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对于管党治党来说,主要存在两种基本方式或途径,即人治和法治。中国共产党从自身经验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必须靠制度,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坚定地走上了制度治党之路。中国共产党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成长为一个有着9500多万名党员、48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14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政党,成为世界上66个百年政党之一(5)参见周淑真:《当代世界百年政党现状与百年大党标准》,《人民论坛》2021年第19期。,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连续执政超过70年并仍然执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坚持制度治党是一个重要原因。
坚持制度治党是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管党治党认识的升华。党的十六大提出“四个一定要”,强调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中;十七大确立了“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制度建设日益具有独立的地位,此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要同向发力、有机结合,完善管党治党的制度体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纳入国家法治体系,明确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目标要求等等,使制度治党日益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据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统计,截至2021年7月1日,全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共3615部,其中,党中央制定的中央党内法规211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制定的部委党内法规163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地方党内法规3241部;党内法规使用党章、准则、条例、规定、办法、规则、细则7类名称,在现行有效党内法规中,有党章1部、准则3部、条例43部、规定850部、办法2034部、规则75部、细则609部(6)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人民日报》2021年8月4日。。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布,我们党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页。,标志着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由此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制度治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制度治党对于“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67页。,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坚持制度治党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统一。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地统一起来,夯实思想基础,完善制度保障(9)戴焰军:《全面从严治党: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统一起来》,《学习时报》2017年5月15日。。我们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各种要求,只有用制度规定下来,才能使全党更好地遵循,也才能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步调一致。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为党的纪律和规矩,特别是其中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党的十九大把纪律建设第一次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作为一个独立的建设提了出来,并赋予其独特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统一对于全党的重大意义。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统一,必须两者相向而行、同向发力,做到全面从严治党既靠教育、又靠制度。
坚持制度治党必须完善制度体系、扎紧制度笼子。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法度必成体系。完善制度体系是制度治党的重要前提,必须首先解决靠什么治的问题,才能解决如何治的难题,也才能真正使制度治党步入正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完善依规治党的制度体系方面我们取得了许多新认识,推出了许多新举措,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主要包括:明确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并集中概括为以“1+4”为基本框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即在党章之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4大板块(10)《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6月26日。;明确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并要求党内法规制度质量明显提高,执行力明显提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11)《中共中央印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人民日报》2018年2月24日。;等等,从而明确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方向。
坚持制度治党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徒法不足以自行”。要保证党内法规制度的实施和依规治党的实现,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特别是要强化监督保障措施。为此,我们党一方面强化对依规治党的领导,要求坚持示范效应和警示教育相结合,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以上率下、一级抓一级,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突出制度“紧箍咒”的刚性约束,同时利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使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头脑,不碰制度底线,敬畏党规党纪;另一方面完善监督保障,把监督保障体系纳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明确党的监督保障法规是调整党的监督、激励、惩戒、保障等的党内法规,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在完善监督保障法规体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21年7月1日,现行有效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共1370部,其中中央党内法规77部、部委党内法规57部、地方党内法规1236部(12)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人民日报》2021年8月4日版。,有效发挥了保障监督作用。
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社会政治组织,夺取政权、执掌政权、巩固政权是政党的重要任务。世界上许多政党就是因为执政而兴、因为失去执政地位而衰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前苏联共产党,在执政时最多曾拥有2000万名党员,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失去执政地位后,作为其继承者的俄罗斯共产党党员人数长期徘徊在20—30万人,目前仅有16万人,与执政时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影响力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是否具有执政地位,是政党兴衰的重要标志。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夺取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变。正是由于成为了执政党,党从过去局部执政转变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领导者,党的组织体系自上而下地广泛建立起来,党的力量空前壮大,掌握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党的理论、主张可以经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得以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职责,全国各族人民得以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各项重大决策而共同奋斗。可以说,党的领导是中国发生一切变革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九个必须”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经验,也告诉了全党未来我们继续成功的基本遵循。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方面,从而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世界瞩目的时代之问,也再一次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真理。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执政对党的建设也是一个严峻考验,在我们党提出的四个考验中,居第一位的就是执政考验。对此,毛泽东曾经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也有所预见,并要求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当时对全党起到了警醒作用。
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更好地实现执政兴党,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执政的本质在于领导,只有善于领导、能够实现正确领导,党才能巩固执政地位,党的发展壮大才有坚强依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首要经验,体现了其根本性。为此,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制度优势,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执政后,面对的任务会更加复杂,矛盾会更加突出,这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一方面不能简单地继续沿用过去战争年代的方式,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逐步探索出了成功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特别是形成了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优势,并朝着全面领导迈进;也总结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使党的领导和执政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三,努力实现长期执政。政党长期执政有利于党更好地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党更好地进行长远谋划,一以贯之地造福于人民。如果政党仅仅着眼于几年一次的大选,往往会变得过于短视,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这一点在许多实行大选的多党制国家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共产党恰恰是一个善于通过顶层设计、长远谋划促进国家发展和自身建设的党,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也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目的就是要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为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提供坚强保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使党的长期执政有了最坚实的依托。
能力是一个政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政党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它既体现为政党的整体能力,也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基本能力。我们党既要政治坚定,也要本领高强。党的建设必须落脚到能力上,以提高能力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以能力高低作为衡量党的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
在党的各种能力中,领导能力居于基础和根本的地位。正是由于党有着非凡的领导能力,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各领域的领导。长期以来,我们把党的领导界定为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因而就领导能力的内涵来说,其核心是党进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能力。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党对于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十九大报告要求全党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这些要求都体现了对三种基本领导能力的拓展和对全面领导的把握。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等要求。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并要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干部的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提高政治能力,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1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1日。。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强调指出,政治能力集中体现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具备的核心政治能力(14)《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 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领导能力、干部领导能力的多次强调,突出体现了党的领导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作为执政党,执政能力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能力。执政是政党通过政权机关领导国家和社会的行为,执政能力是执政党的根本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规定,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正是着眼于这一根本建设,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提高五个方面执政能力的要求,不断强化具体措施,完善党内制度规定。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着眼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提出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的任务。总的看,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是一个整体,从根本上体现为实现党的长远执政目标、完成执政使命的能力,从中观层面体现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从微观层面体现为解决各种具体复杂问题的过硬本领(15)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1年版,第534页。。不管从哪个层面去理解,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
全党必须把能力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地位,不仅聚焦于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而且要用更宽广的视野理解能力问题,特别是要提高学习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提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正确认识形势的能力,以准确把握时代特点、跟上时代潮流;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用自己的主张、作风和成就切实赢得民心。党的能力提高了,党就能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既有现代政党的一般特点,更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党有着崇高的精神,有着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压倒的气质,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一直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一工作在党的建设理论中理应占有重要地位。
党的建设的过程就是党的精神不断创造、凝聚、弘扬的过程。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数不胜数的精神,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延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塞罕坝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一个内在统一、前后相接、涵养后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并集中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与概括,为我们认识党的精神、把握党的建设的精神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每一种精神的提出,都标志着党的建设在某一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党的建设取得成就的重要标志。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代表的红船精神标志着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遵义会议精神以其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升华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在新时代谱写了一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胜利凯歌;……党的建设就是要发挥这样的精神,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集中全党的智慧,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使党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更要大力传承弘扬党的精神,使党的精神成为促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正确认识党的精神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理论创新和党的建设伟大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秉性宗旨。注重精神、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典型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推进党的事业的基本经验。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注重锻造伟大精神,以伟大精神促进伟大实践。当然,我们也反对脱离实际的“精神万能论”,精神要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创新与弘扬,才能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第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精神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系统的精神谱系,其中源头是伟大建党精神,各个时期不同领域创造的精神则是对建党精神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不管是否形成了某一精神的概括,也不管这种概括属于什么层次,凡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都离不开精神的作用,都体现了精神的力量。只有树立这样的认识,才能正确把握党的精神,理解党的精神谱系,也才能传承好这种精神。这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三,继承和弘扬党的精神。继承和弘扬党的精神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以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重点,把建党精神体现到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各方面工作之中;必须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党的精神的灵魂;必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正是因为找到了这条道路,我们才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建设总是处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党引领环境,同时环境也影响着党的建设。环境固然是影响党的建设的重要因素,但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环境,从范围上说包括党内环境、党外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等,从内涵上说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当然,各种环境又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对党、党组织、党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在党的建设中既注重采取主体性措施,又体现对环境的改造和适应,才能使党的建设取得应有的质量和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环境优化作了大量论述,集中体现了对党建这一重要途径的重视。比如他强调,党内政治环境建设的目标是着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1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802—803页。。他要求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保证,特别是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纪律,教育督促党员干部始终对党忠诚老实,决不允许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大是大非问题上同党中央唱反调,搞自由主义;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注重选拔任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倡导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党内政治文化浸润滋养良好政治生态;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干干净净的政商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党员干部政治气节、政治风骨;发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坚决抵制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狠刹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不正之风,破除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等封建糟粕,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家风,管好身边亲属、秘书、司机;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优化党的建设环境对全党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环境优化放在重要位置,着力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政治环境、政治文化,使党的建设在引领环境、改造生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强化政治教育和政治引领,让党员干部经常接受政治历练,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增强政治免疫力;要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和党员队伍新变化,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推进“智慧党建”,使党内政治生活始终充满活力;要坚持按原则开展党的工作和活动,按原则处理党内各种关系,按原则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提高“三会一课”质量,落实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主题党日等制度,使党内生活庄重、严肃、规范;要坚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思想交锋、揭短亮丑,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统一意志、增进团结,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一团和气、评功摆好、明哲保身的倾向。
第二,塑造良好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政治状况的集中体现。政治环境好,会对党的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政治环境不好,则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当然,政治环境的好坏与党内政治生态有着密切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党内政治生态决定的。许多“一把手”违法乱纪的案子往往都对所在地方和单位的政治环境造成了致命的影响,因此,必须把管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作为良好政治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塑造良好的政治文化,主要是弘扬民主、法治文化,倡导公开、平等、协商,避免领导者个人说了算,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三,引领良好社会风气。党的建设与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也有密切联系,如果社会风气不好,办事靠关系,热衷搞小圈子,吃喝受贿成风,必然给党的建设造成极大的阻力,甚至使党的建设走入误区。对此,必须通过强化用好干部、倡导民主、加强法治、领导带头等改变社会风气,这些工作同样是党的建设必须关注和加强的内容。
总的看,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等都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建设的基本途径,而政治立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在途径上更具有时代性和紧迫性。同时,由于途径本身的综合性、开放性,我们还要把党的建设途径作更宽泛的理解,特别要注意执政兴党、能力强党、精神筑党、环境育党的问题。当然,还有许多其他途径也要给予关注,如创新党的建设的理念、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划、提高党员发展的质量等等。要把多种途径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级党组织善于根据自身实际,运用相应的重点途径开展党的建设,以切实促进党的建设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