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选择、组织吸纳与新时代大学生入党的影响机理
——基于广东省8所高校的实证分析

2022-11-25 05:08彭镇聪钱嫦萍曾镇坚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禀赋入党意愿

彭镇聪,钱嫦萍,曾镇坚

(1.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2.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圳 518000)

截至2021年6月,202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学生党员187.2万人,较2019年发展学生党员数量增加102.8万人,[1-2]对比往年有大幅上涨,从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新时代大学生的入党动向是积极的。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仍存在党员年龄结构老龄化、大学生党员密度不足等问题[3],发展大学生党员依旧是党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强化他们的入党意愿和行为仍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常态化课题。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8所高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探索影响大学生入党意愿价值生成与行动逻辑演化的影响因素,为提升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效能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积极传播新思想,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4]自建党以来,受到理想信念的驱动,一批批大学生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向党靠拢。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解决了知识分子入党的理论障碍后[5],党组织更加注重动员宣传吸纳青年大学生[6]。但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发生异化,入党动机从单一的理想信念到掺杂了多元的功利追求。[7]为了吸纳更有意愿和能力的大学生投身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党员时设置了较高的标准和复杂的程序。[8]所以,入党是高度竞争性的政治行为,不是党组织强制大学生向党靠拢,也不是任何大学生都能发展成为党员。综合来看,大学生入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动态过程,分为“个体选择”和“组织吸纳”两个过程:先是大学生个体选择是否申请入党,然后是党组织筛选和接纳符合标准的入党申请者。[9]在这个过程之中,“组织吸纳”为大学生与党组织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互动场域,“个体选择”是大学生个体与党组织互动后的理性选择。

目前,对于大学生入党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认知层面,如入党动机[10]、入党意愿[11-12]和入党积极性[13],而对行为层面、认知与行为层面关联的关注较少。有学者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入党意愿和行为的TPB模型[14],但该研究未明确区分入党意愿和入党行为两个指标概念。入党意愿往往牵动着入党行为。有学者关注到高校青年教师入党意愿和行为的演变态势,构建了一个入党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索框架,却忽视了入党意愿的中介作用。[15]在入党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上,学界虽不断地在进行探索,但相关的分析框架局限在两个视角:一是从主体出发,围绕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建构了四维分析框架[16-18];二是从单一理论视域出发,建构了单视域分析框架,比如同伴视域[19]、党史认知视域[20]、需求层次视域[21]等。

上述研究揭示了大学生入党的内在机理:入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经由意愿到行为的演化。但综上来看,现有研究一是忽视了入党会历经意愿到行为的态势演变,缺乏对大学生入党意愿和行为关联的关注;二是在影响因素探索框架上思维固定,忽视入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并未从双向分析框架出发开展大学生入党的影响机理研究。

(二)研究假设

大学生入党由意愿的价值生成到行动逻辑的演化,是大学生个体与党组织双向互动和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大学生是否选择入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驱动,另一方面,党组织设有多种举措吸纳有意愿和有能力的大学生投身其中。基于此,本研究借鉴青年教师入党意愿和行为的分析框架[22],结合二手资料和预调研分析,将意愿和行为作为两个单独变量,并将其影响因素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基本维度,分别命名为个体选择和组织吸纳,初步构建了大学生入党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框架(如图1)。该影响因素框架总共有7个潜在变量,包括5个前因变量(理想信念、发展机会、环境禀赋、政治效能和组织吸纳)和2个结果变量(大学生入党意愿和大学生入党行为)。具体假设情况如下:

1.理想信念

入党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选择,个体-党组织的理想信念契合度是大学生是否入党的重要依据。个体-党组织的理想信念契合度体现在对党的宗旨认知、目标认同和价值实践三个方面[23-24]。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入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入党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2.发展机会

党员身份作为一种政治资本,可以给大学生评奖评优、学业发展、职业前景、人际资本和政治资本积累带来更多的机会,追求这些机会是部分大学生入党的重要动因。[25-26]换言之,大学生对党员身份衍生的发展机会的预设,对其是否入党会产生重要影响。故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发展机会对大学生入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4:发展机会对大学生入党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3.环境禀赋

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入党选择上,家庭、朋辈和社会等环境禀赋会影响他们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选择。[27]所以,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环境禀赋对大学生入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6:环境禀赋对大学生入党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4.政治效能

政治效能是个体对政治环境的整体性认知与评价。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大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感、信心和评价,以及对未来政治环境的预期,尤其影响着他们的入党意愿和行为。因而,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7:政治效能对大学生入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8:政治效能对大学生入党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5.组织吸纳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基层党组织、党员的动员宣传和模范引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大学生入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严格的党员发展制度和程序,可以发挥党的政治吸纳功能,增强大学生入党的意愿和行为。综上,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9:组织吸纳对大学生入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10:组织吸纳对大学生入党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6.入党意愿与入党行为

大学生入党由意愿转化为行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上述因素的驱动下,大学生的入党意愿才会转化为实际行动,并经由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吸纳,才会成为其中一员。一般来说,入党意愿越强的人,越可能有实际的入党行动。因此,研究中假设:

H11:大学生入党意愿对入党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图1 大学生入党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框架图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在2021年9—10月,在广东省8所高校开展的关于大学生入党意愿和入党行为的专项调查。其中,样本是以广东省高校为抽样框,针对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进行分层抽样得来。根据2021年各高校计划招生人数,对样本进行总量分配,共计发放问卷632份。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621份,有效率为98.2%。其中,男生218人,女生403人;大一75人,大二216人,大三239人,大四91人;农村户口275人,非农村户口346人。问卷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变量的基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二)信效度检验与因子载荷分析

1.信效度检验

在信度检验上,研究采用Cronbach α 系数检验问卷信度[28]。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的α 系数都大于0.8,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如表2)。在效度检验上,研究采用KMO检验(KMO值≥0.8)、Bartlett检验球形度(P<0.01),检验问卷效度[29]。通过SPSS20.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KMO 的值均大于0.8,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0.000(<0.01),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如表2)。

表2 信效度检验表

2.因子载荷分析

因子载荷系数能够表明潜变量与观察变量之间的相关与强弱关系,因子载荷值越大,说明潜变量与观察变量的关系越紧密。由表3可知,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值介于0.531-0.884之间,满足因子载荷介于0.5-1.0的要求,说明各观测变量对所要考察的潜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表3 因子载荷系数

各潜变量的观测变量影响排序如下:(1)理想信念:价值评价(β=0. 847)>宗旨认知(β=0. 783)>实际行动(β=0. 531);(2)发展机会:人际资本(β=0.863)>政治资本(β=0.860)>评奖评优(β=0.796)>学业发展(β=0.774)>职业前景(β=0.707);(3)环境禀赋:同辈禀赋(β=0.879)>社会禀赋(β=0. 706)>家庭禀赋(β=0. 616);(4)政治效能:政治信任(β=0.884)>政治预期(β=0.840)>执政满意度(β=0.794)>政治认同感(β=0.776)(5)组织吸纳:党组织氛围认知(β=0.872)>党员形象感知(β=0.845)>入党程序(β=0.683)>党员宣传动员(β=0.644)>党组织宣传动员(β=0.612)。

(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模型评价与修正

研究通过AMOS25.0初步建构了大学生入党意愿与行为结构模型,具体的整体适配度指数值如表4,模型除CFI值以外,其他整体适配度指数均没有达到理想的整体适配度标准值,需要进行模型的修正和完善。

表4 整体适配度指数表

进一步对修正的大学生入党意愿和行为结构模型进行整体适配度检验,得出具体的适配度指数值(详见表5)。修正模型的各项整体适配度指数值都有了明显的改善,除了RMSEA处于“良好”程度之外,其他整体适配度指数均达到标准值,说明修正模型具有良好的整体适配度,能够作为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表5 初步模型与修正模型的整体适配度指数值对比

2.路径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

研究采用AMOS25.0统计软件的路径分析功能,用“最大似然法”估计相关参数,对模型的各假设系数进行估计和显著性检验,验证各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参见表6。(1)组织吸纳→入党意愿,理想信念→入党意愿,入党意愿→入党行为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值均在0.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故假设H1、H9、H11成立;(2)政治效能→入党意愿,环境禀赋→入党意愿,环境禀赋→入党行为,理想信念→入党行为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值均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故假设H2、H5、H6、H7成立;(3)发展机会→入党意愿,发展机会→入党行为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在0.001的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故假设H3、H4不成立;(4)政治效能→入党行为,组织吸纳→入党行为这两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没有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故假设H8、H10不成立。

在95%的置信区间,运用信赖区间法(Bootstrap method)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结果如下(参见表6):(1)入党意愿在“理想信念→入党意愿→入党行为”路径,“发展机会→入党意愿→入党行为”路径,“组织吸纳→入党意愿→入党行为”路径中的中介效应极其显著;(2)入党意愿在“环境禀赋→入党意愿→入党行为”路径,“政治效能→入党意愿→入党行为”路径的中介效应较为显著。

表6 路径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综合路径分析与中介效应的结果,可以得出:(1) 入党意愿在“理想信念→入党意愿→入党行为”路径,“发展机会→入党意愿→入党行为”路径,“环境禀赋→入党意愿→入党行为”路径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2)入党意愿在“政治效能→入党意愿→入党行为”路径,“组织吸纳→入党意愿→入党行为”路径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

三、结果与讨论

(一)变与不变: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入党的源动力

政治忠诚和政治理念契合向来是党组织吸纳大学生党员的先决性标准,党组织也一直在奋力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伴随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也趋向多元。在理想信念的作用下,大学生主流的入党动机是普遍端正的[30]。在路径分析中,理想信念与入党意愿和入党行为分别在0.001和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入党意愿的中介效应作用下理想信念对入党行为在0.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从影响效应上看,理想信念在所有影响因素中的路径效应绝对值最大,分别为0.561(理想信念→入党意愿)、0.159(理想信念→入党行为)、0.141(理想信念→入党意愿→入党行为)。可见,理想信念能够有效驱动大学生的入党意愿,进而强化入党行为。根据“理想信念”的因子载荷,“价值评价”和“抽象认知”的标准载荷系数分别为0.847和0.783,是“理想信念”的关键观测变量。综合来看,这表明对党的政治、价值理念认同度越高的大学生,其入党意愿和入党行为表现会更为积极,这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研究发现相符合。与党组织政治、价值理念越契合的大学生往往有着更强的入党意愿和将意愿转化为行动的决心,在他们之中也更少会出现意愿与行为悖离的情况,这与学界“忠诚审视”的理论假设也相符合。[31]伴随着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入党动机虽不停地在变化,但不变的是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入党的“源动力”。

(二)矛盾交织:发展机会和大学生入党呈现新关系形态

自2004年党中央提出要加强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以来,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入党提出了“新传统主义”理论假设,指出大学生入党逐渐呈现出功利化和实用主义倾向[32-34]。此后,党组织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端正其入党动机。在本研究中,有92.3%(573名)的大学生对入党秉持积极的态度,这其中有65%(371名)的大学生自小就有入党意愿,69.2%(397名)的大学生有入党行为,63%(361名)的大学生申请入党是因为信仰追求。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有所提升,入党动机得到一定程度端正,入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向有所减弱。从影响效应看,发展机会的三条路径(发展机会→入党意愿,发展机会→入党行为和发展机会→入党意愿→入党行为)显著关系处于同一水平,但路径效应值分别为-0.242、-0.187和-0.105,发展机会与大学生入党意愿和入党行为均呈负相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中国崛起相同步,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脉动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对党和国家有着一种天然的自豪感,他们渴望成为党组织的一员。但入党需要付出大量时间,接受组织考察、思想教育、参与组织活动、执行纪律与政策等。在组织考察过程中,长期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所带来的发展机会折现,很可能未达到他们所设想的预期,而影响了发展机会的感知。综上,发展机会与大学生入党的关系呈现新的形态。

(三)同群禀赋:朋辈是影响大学生入党的协力群体

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尚不成熟,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易受到环境影响,入党的意愿和行为会不断地重构[35]。从影响效应看,环境禀赋在0.01(环境禀赋→入党意愿,环境禀赋→入党行为)和0.05(环境禀赋→入党意愿→入党行为)的水平上发挥效应,说明环境禀赋对大学生入党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意愿转化为行为。在环境禀赋的因子载荷中,朋辈禀赋、社会禀赋和家庭禀赋的标准载荷系数分别为0.879、0.706和0.616,说明朋辈禀赋的影响作用远大于家庭禀赋和社会禀赋。大学生活是一种群居生活,朋辈关系是大学生最为密切的校园关系。朋辈对大学生入党的影响是通过同群效应的榜样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发挥作用[36],促使群体中的大学生个体输出一致性行为,这与家庭的代际传递、社会的文化灌输可达到潜移默化的相同效果。一方面,朋辈党员的光环会使其成为群体榜样,是群体学习的风向标,以此产生正向的压力效应,影响群体的入党意愿和入党行为;另一方面,群体通过内部传递、交流信息,他们之中会形成共同的入党知识溢出,这时候往往因从众心理压力,群体中的个体会产生相应的入党意愿和入党行为。综上,在大学阶段,朋辈群体的同群效应所发挥的禀赋作用最为明显,是帮助党组织促进大学生积极向党靠拢的协力群体。

(四)潜在场域:大学生政治效能转化入党行动的实效

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是一种内在的政治心理倾向,首先影响大学生对入党的价值判断,呈现的是大学生的政治价值理性。对于大学生而言,入党是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是客观的政治行为,呈现的是政治理性实践。在路径检验中,政治效能对大学生入党意愿在0.01水平上发挥效应,说明表现出更高价值理性的大学生往往有着更强的入党意愿;而政治效能对大学生入党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关系(P=0.080>0.05),说明在政治理性实践面前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因素。根据中介效应,入党意愿在政治效能→入党意愿→入党行为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培育大学生的政治价值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促使他们将政治理性价值转化为政治理性实践,这对提升大学生入党行动效能来说,是潜在的效能空间和场域。

(五)外生动力:组织吸纳推动大学生入党的作用机理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吸纳通过政治吸纳、宣传动员得以实现。在路径检验中,组织吸纳对大学生入党意愿在0.001水平上发挥效应,但与大学生入党行为没有显著相关(P=0.612>0.05),而在入党意愿的完全中介效应作用下组织吸纳与入党行为在0.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党组织通过政治吸纳、宣传动员,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并促其转化为入党行为,这与学界的“政治统合”理论假设相符[37]。在调查对象中,有17.1%(106名)的大学生对党组织动员宣传持消极态度,31.6%(196名)的大学生对党员动员宣传持消极态度,11.1%(69名)的大学生不认可入党程序,4.7%(29名)的大学生不认可其所在的党组织氛围,5.8%(36名)的大学生认为部分党员没有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氛围感染、多渠道宣传、动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正向提升党组织的吸引力,提升大学生的入党意愿。但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不到位、边缘党员的消极影响以及入党程序的考验等会动摇大学生入党的信念。入党作为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是一种差额选拔,对于大学生来说入党机会是一种稀缺性资源。由于机会的稀缺性,大学生在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时,并不会直接放弃入党行为。综上,组织吸纳是提升大学生入党意愿和行为的外生动力。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一直处于从学校到学校的发展阶段,对党领导的人民事业参与感不深,对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参与度不高,所以他们的入党意愿和行为仍需强化。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总体上看,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积极,但在入党动机上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念、组织观念,存在从众、被动等问题;二是党组织在和大学生耦合互动中,入党程序、入党氛围有待守正创新,互动载体和手段有待因时而进;三是在入党意愿的价值生成和行动逻辑的演化中,政治效能、组织吸纳的作用空间有待提升。

新时代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和行为受到了理想信念、发展机会、环境禀赋、政治效能和组织吸纳的显著影响。为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大学生青春向党,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党和国家要更加全面和辩证地看待大学生入党意愿和入党行为的内在关联,做到与大学生的“双向联动”。一是抓住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关键时期,推动入学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大学入学阶段是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是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键契机。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学新生教育中,让大学校园成为入学新生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先导阵地;根据大学生代际特征,推动创新学生党建互动模式,以沉浸式党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继续弱化大学生入党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倾向;着力推动朋辈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用好朋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入党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创新搭建可体验、极具互动性的实践平台,以活动营让学生活跃起来、主动起来、实践起来,以实践为载体塑造大学生的理性价值,带动大学生的理性实践;党组织可结合时代趋势,推动组织吸纳与媒体融合发展,以媒介载体提升党组织与大学生互动的立体度和趣味度,激发大学生向党的热情。

猜你喜欢
禀赋入党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憨娃入党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初始商业文化禀赋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