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2022-11-25 02:15王英华
智库时代 2022年40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教学

王英华

(吉林化工学院)

创业教育体现区域优势和资源条件,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区域特征、高校实际,紧密围绕学生创业教育需求,以职业发展为方向,以提升创新创业素质能力为手段,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实践一体化,“打破高校创业教育标准化、可复制、大批量生产的基本现状及形成的路径依赖”。[1]地方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地域特征和经济发展差异,根据创业教育实践中各要素之间紧密、逻辑性的联系,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本地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政策,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差异化发展。

一、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

教育模式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式样,是某种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第一代创业教育模式以功利性模式为主;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创业教育模式以非功利性模式为主;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终身学习为基础的多远发展模式。创业教育模式需要注重目标体系、过程体系和支持体系的建设,邓建平(2019)认为要强化顶层设计,建构多层次教育目标体系,培养探索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次;创业教育的过程体系则要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相辅相成、资源互补;支持体系强调创业教育需要领导管理、经费保障、硬件资源。徐朝东等(2020)从战略层、组织层和操作层的多维视角探析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分类。马永斌、柏喆(2015)提出“大学——政府——企业”的创业教育生态网模式,通过搭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建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提升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制定创业教育的效率评估,完善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解决创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张雅婷、姚小玲(2019)不仅提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类,而且提出创业教育存在“内容急待优化、生态环境有待改善、教育模式各要素间缺乏有效联动和运转”[3]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策略。安美忱在当前“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四个平台、三支队伍、两条路径、一个目标”[4]的立体化新模式。一些国内学者也对创业教育模式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创业教育模式是研究创业教育现象的解释方案,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思维体系或标准形式,能够反映一定社会条件下国家创业教育过程的程序、组织方式和模式化的策略。由于不同的国家、经济状况、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不同的研究生视角与层面,创业教育模式呈现了不同的形式与内容,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教育模式,本论文在已有关于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将胜任特征引入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根据胜任特征构建、确定并测评创业教育模式,使创业教育模式更具科学化、实践性、本土化、合理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分层细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形成集通识知识、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于一体的创业教育内容。创业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全人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混合模式,通过以赛促学、线上线下、专通结合、校内校外有机融合,建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首先,基本模式坚持教育理念创新,主要基于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思路,实现创业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凸显创业教育的整体性,从而建构符合本土化的创业教育育人模式。其次,基本模式坚持多利益主体需求,打造“学生——大学——政府——企业”四位一体联合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形成师生双主体学习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凸显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三,基本模式坚持学习方式与时俱进,以学科理论创新引领学科实践,信息化发展引领创业教育数字化,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情境敏感度、创业机会精准整合、创业人格,激发创业教育内生动力,实现创业实践教育新模式。

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特质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成效。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与契机,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逐渐实现本土化。但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因此,在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涉及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比重失衡,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步伐缓慢等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是一系列体现教育价值性与工具性,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素养、激发创业潜质、寻找创业机会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教育。但在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简单地将创业教育理解为对创业理论、创业知识的讲授的教育;以小班制、精英化的创业教育逐步扩大至全校性创业教育;在实践层面,过于注重竞赛、创业基地的建设,忽略了创业文化的营造,创业课程体系专通结合,使得创业教育出现理论教育未能指导实践,实践教育无法体现理论价值的失衡局面。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尝试促进工具性与价值性的优势互补,避免“造成教学关系的异化、教学主体的虚化、教学功能的弱化”。[5]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重视课程设置、创业实践与区域特色匹配发展。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内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失衡,人才严重外流。因此,东北全面振兴需要着力推进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就业空间。东北地区拥有一批优秀的“双一流”高等院校、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国家重点扶持的现代制造企业,教育资源、产业资源相对丰富,具有较坚实的创新发展基础。东北地区高校由于缺乏人才的智力支持和创新支持影响了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而东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着创业能力不足,资源投资缺乏,政策扶持不足,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创业文化观念薄弱,创业教育与产业结构优化脱节。

随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对接市场需求,然而大学生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理论与实践层级式教学及分层式教师队伍,使得创业教育在教学课程方面缺乏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平台与实训平台。创业教育中教师队伍整体能力偏弱,准入门槛较低,缺乏专业化、高质量、长期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无法满足创业教育专创融合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多学科与实践性的教学要求。疫情危机暂缓了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校内实训很难与产业实践相结合,加之我国创业教育存在工具理性主导的本体论认识偏差,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弱、创业理论与实践低效结合、规模普及和数量增长与质量建设和人才培养不相匹配等现实问题,如何优化创业实践平台,打造开放性创业教育资源;如何建立线上创业教学考评机制,推进内外联合实践育人共同体成为急待解决的现实困境。

三、贯穿式创业教育模式建构及其实践探索

贯穿式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见图1),解决“做中学”问题。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将案例教学、竞赛实训、仿真教学、情景式教学贯穿至创业实践教育的全过程,将实践教学纳入到高校课程规划体系,突出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锻炼环节、创业教育实践效果的评估反馈。解决创业板知识体系复杂,理论教学不足,阶段性知识与能力衔接脱节问题,注重创业教育实施的针对性、操作性。贯穿式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是在第一课堂中融入创业素养教育,达到“课程双创”育人功效,专业素养与创新素养协同发展;二是整合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将案例教学、竞赛实践、仿真教学、情景式教学贯穿于模块教学中,构建教学结合点,注重学生实操实训,并以实践项目群为依托,将“乡村振兴”实践典型案例做引领,形成学生实操课程有力抓手。

图1 贯穿式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贯穿式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涵盖了“四位一体”“五维同向”的重要元素。“四位一体”即课堂教学、实践竞赛、仿真实训、项目孵化,解决了创业教育资源要素有效配给问题,打造规模化的“功能齐备,进阶式实操,全生命周期孵化”的教学和实践平台,通过项目群、基地群、孵化平台、专业社团、合作双创学院、奖助计划六平台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学分管理”“目标考核与评价”等制度机制体系,通过探索,取得了三方面成效,一是贯穿式模块化实践教学,弥补理论教学不足,稳定提升双创能力素质培养成效;二是强化孵化平台和资源要素聚集,双创教育教学体系和空间体系完备,满足人才培养的全要素、全周期、全过程;三是兴趣导向、分类精准施策,形成良好的参与氛围,规模、数量、质量显著提升。

大学生创业教育力图整合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特质、创业情境与创业机会五个维度,借此搭建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行业背景、实践经验,完备的创业知识是创新创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创业技能综合了技术与能力,对创业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转化、内化;创业特质包含了独立人格、思想素质,是随着个人成长积累起的创业潜质,注重创业特质是回归以人文本的全人教育的基础;创业知识的获取与创业技能的培养的外溢效应,构成了创业情境,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创业知识的习得,所具备的创业技能,更加注重与情境互动的动态过程;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感知受创业知识、技能、特质、情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重视五个核心维度,内生创业知识的生成机制、丰富创业技能的实践体验、优化创业特质的潜质驱动、满足创业情境的积极融入、提升创业机会的识别匹配,构建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五维同向”依托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实施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计划内培养和课外拓展,提高本科人才的创新思维、学科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教育离不开时代背景与现实考量,一方面是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外部冲击时,维持创业教育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保留和培养在大规模变革后自我更新或重构的要素,催生创业教育的耐受性与抗压性,增强大学教育系统的韧性成为疫情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离与权力、主体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发展的教育体系,主体关系在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意义不容忽视,比较典型的主体关系包括:教师主体观、学生主体观、互为主体观等。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文化意识、学科认同,是兼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教育体系,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均衡发展是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过程秉承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既不忽视高等教育的功利性,以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来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价值理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回归教育本质。

四、结语

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生产力提升、社会进步、科技创新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建设高重量创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环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创新人才支撑、创新技术支持和理念支柱。因此,比较全面地探究当下创业教育模式体现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形成本土化的理论体系、共时性的创业实践、规范化的教学体系,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创业带动科技发展,助力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增加并稳定大学生就业,减少人才、资源外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区域特征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适应社会和高校发展的需要,对实现地区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