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2022-11-25 21:17蒋煜琪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4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日本

蒋煜琪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脱节的现状,国家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方法之一[1]。日本之所以能够孕育出世界一流企业并成为技术强国,在于日本始终强调从应用出发,学以致用的教育管理制度,并通过企业及社会文化来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途径,帮助学生实现技能就业,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2]。

1 日本“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

1) 围绕雇佣环境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对第三产业需求也在逐渐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大幅上升。以第三产业中的医疗福利为例,就业人数比例在2000 年仅为6.8%,而在2015 年这一比例就显著扩大到了11.9%[3]。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预计到2030年,医疗福祉业与信息通信业劳动力需求量将分别增加215 万人和36 万人[4]。与时俱进,根据雇佣环境的变化,作为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调整到第三产业上,为将来日本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

2) 注重开发实践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学以致用。根据文部科学省2018 年6 月15 日印发的《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提出:“产业界也期待着更高层次、实践性、创造性的职业教育[5]。”现如今,日本终身雇佣制逐渐被流动式雇佣制所替代。因此,企业的招聘条件已经从原来强调学历等硬指标,转变为强调实践经验、综合素质等综合能力的评价。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也作了相应调整,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实践科目的数量逐年不断增加,而理论科目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也更多。在鹿儿岛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电气工程专业中,实践专门课程占总学分的50.3%[6]。实践课程是指经文部科学省认定,由学校、企业、团体联合开发的课程。企业进行深度参与是该课程的最大特征,这有利于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新内容,使学生能学习到前沿理论,并由企业提供专业技能操作的机会,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2019 年开始招生的专业职业院校不仅注重高实践能力,更注重高创新能力[7]。课程设置中,在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在课程学习内容方面,除了与企业进行合作,不断更新以外,还提倡项目式教学,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政产学研联动,政府推动校企共赢。根据文部科学省《平成24 年大学等的校企合作实施状况调查》的数据,63.6%的企业认为对外合作的首选对象是大学等教育机构,企业规模越大,这种趋势越明显[8]。1960 年,池田内阁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正式确定了政产学研合作地位,为校企联合奠定了法律基础。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校企合作逐渐良性发展,并且合作方式也逐渐多样化[9]。根据企业的参与度可分为共同研究、委托研究、横向课题、技术相谈、技术移转、孵化企业。目前日本的校企合作正逐步从单一的合作模式发展到多种合作形式,合作成效显著。

除校企自身之外,日本政府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央政府中由文部科学省与厚生劳动省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宏观指导[10]。在地方上由都、道、府、县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负责具体工作。校企合作以职业学校为主,也可以企业为主,采用企业职业训练机构与定时制学校合作,企业委托定时制学校培训;或以企业自行开办定时制学校等形式运行。政府积极参与,政产共推校企合作,通过立法确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企业的权利和责任,促进产学结合。

4) 采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完善专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职业技能水平如何评价?日本教育界和企业合作开发了一套完善的、高认可度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被称为“X 证书”[10],该证书可以作为企业评判受聘者专业技能的重要依据。日本的资格认证标准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学习体系评价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有就业需求的人员,如刚毕业的学生。标准中设定了学习目标和求职所需的基本技能,每种资格都标明其评价的标准,并与企业相应职位所需能力评价标准相一致。第二种是劳动者的资格标准,是为了促进在职人员的能力与地位的提高。日本企业重视在职员工的职业技能培养与开发,以确保员工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岗位和任务要求[11]。如,日本电产公司通过学习平台设置了适合企业将来需求的课程,员工可以自愿进行免费的在职培训,拿到对应证书后还给予对应的奖励与升职。学徒制是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教育手段,日本是将西方的现代学徒制成功进行本土化的典范,特别重视对即将就职的人员进行职业技能训练[12],以提高他们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

5) 注重利基市场,培养工匠精神。除了对入职员工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以外,还强调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包括职业情感、工作态度等。所谓工匠精神,是指执着于事物、坚定不移、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13]。因此对于拥有能够改变物质形态技艺的工匠,往往受人尊重。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得人们愿意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甚至延续一家十几代人。

日本很多中小企业把企业定位在相关行业的产业链上,非常重视自己产品在产品细分市场中的利基市场。企业选定一个细分的产品信息或者服务管理领域后,通过专业化经营、见缝插针地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这部分市场就可称为利基市场。一些中小企业集中力量进入该市场并成为领先者,之后通过技术壁垒形成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成为一群拥有精湛加工技艺的小巨人企业。在这些中小企业中,正是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使得企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14]。如日本理化工业株式会社,员工虽然不到500 人,但它能生产世界上最细的热电偶,因此一些大型温控设备企业都不得不向这家小公司订购传感器。

2 日本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 以需求为导向,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国的产业结构与日本有所区别。目前我国产业发展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表现在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5],第二产业的增长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产业进一步升级,预计将来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将逐步提高。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各地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为导向,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2) 强化实践,开发产教融合示范课程。日本强化实践课程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技术的进步推动的,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通过校企共建、引企入校、校地共建等手段建立实践基地。企业提供各种符合教学大纲的典型应用实例,教师将这些应用实例纳入课程及其相关实验和实习教学,即创建产教融合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16]。这种所有的理论讲解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具体问题的课堂教学设置,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步骤,真正实现了从理论走向实际。

3)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紧密度与日本尚有差距,在共建平台和人员交流方面需要加强,其中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为了提高科研能力,对新引进教师的学历学位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有的甚至只招博士。新进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素养,但并未在企业一线工作过。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对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应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针对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建设问题,应加强校企合作,互设工作站,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人员引进培养途径。一方面,鼓励博士走出去,深入到大中型相关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的新理念、新工艺、新方法、新技能,在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同时,还能培养教师的综合管理素质。另一方面,引入企业专家直接走进课堂或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以迅速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双师双能的教学团队,为推广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17]。我国目前倡导的新型学徒制,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和院校共同参与,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校企合作事关学校、企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每个参与者的利益,政府和学校为推进校企合作,应有更多的政策扶持。

4) 完善“1+X”证书制度,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目前,我国也在实行“1+X”证书制度,其中的“1”代表学历证书,“X”则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8]。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国家认可的专业鉴定机构或企业在学习完成一项典型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后颁发的综合能力证书[19]。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喜好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将来的自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防止证书过多过滥,我国也应该建立完善的、高认可度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确保“X 证书”符合产业需求,提高含金量,成为高职毕业生和企业技工个人能力评价、考核、就业和从业的重要凭证。职业资格认证需要政府加强管理,校企联动,确定和更新职业技能内容,全国统一标准。在实施该制度的过程中,需严格培训、严肃考核并增强通用性。

5) 以“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日本有其独特的文化,员工的职业情感、工作态度等都值得我国学习。我国特色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重视人才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课程思政”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0]。但鉴于专业教师的天然短板,需要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之后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身对思想政治的感悟引入课堂,以此确立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的地位。这一过程要求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在教授课程知识体系发展历程的同时,可介绍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人物的优秀品质;在教授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应用的同时,可介绍不可或缺的伦理道德、工程素养和工匠精神等。让课堂成为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地方,更是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主阵地。但需教师注意方式方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来替代单纯的讲道理,最终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 结束语

借鉴日本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探索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对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强化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因此,我国需要重视职业教育并针对新发展、新需求不断进行改革探索[21]。为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我国政府已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加强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重视实践课程建设和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培养,以平台化、项目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探寻日本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黄金时代》日本版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