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业城市建设背景下在青高校与城市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2-11-25 21:17刘奕辰吴欣刚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4期
关键词:校地融合发展

刘奕辰,孙 莹,吴欣刚

(1.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61;2.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3.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2021 年,我国开启了“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科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作为山东省“十四五”期间重要发展目标之一,特别强调突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从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等方面持续调整和继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不断提升高等院校助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大力支持在青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鼓励在青高校提高学科设置与产业发展匹配度,进一步完善与地方合作发展机制,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青岛是我国的经济重镇,身处改革开放前沿,曾与上海、天津在纺织工业并称“上青天”,创造了城市“五朵金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2020 年青岛市提出加快创业城市建设的“十条意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的重要指示要求,青岛市将实现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技术链“四链合一”,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打造“4+1”的发展生态,建立包含“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等在内的制度保障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2014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强调要在全中国范围内掀起创新、创业的新浪潮。随即,国家层面和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例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与孵化等方面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明确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且显著的意义。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加迫切需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加渴望高校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1]。因此,如何发挥在青高校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城市与高校协同创新,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创业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值得思考。

1 高校与城市的关系分析

首先,城市滋养高校,为高校发展提供外部支撑。城市是高校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城市的建设发展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城市个性化的文化、经济、产业结构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具有直接影响[2]。城市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中使得大量高精尖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汇聚,与本地高校通过项目合作、联合科研攻关、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继而推动高校软硬实力持续增强。

其次,高校滋养城市,为城市发展肩负社会责任。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文化与科技的繁荣程度,这恰恰是高校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高校的品质决定一座城市的品位,高校的科研、人才培养可以成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智库和助推器,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下城市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城市文化的代表符号。

最后,城市与高校双向赋能,协同共进合作共赢。城市拥有区域空间,产业资源汇聚,高校拥有人才和科研的优势,城市与高校互动发展、相互促进,两者息息相关、共利共生。城市为高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校借助城市优厚的资源条件反过来将自身优势不断转化为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种能量。

2 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联动机制不完善

研究表明,现阶段影响我国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性瓶颈因素是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目前部分在青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盲目追求新和全,未能与城市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加剧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低效性,部分专业人才培养过剩,而产业实际需要的人才存在严重缺口。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导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陷入困境。要彻底打破这一困境,完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联动机制最为关键。

2.2 文化建设与引领的作用发挥不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软实力”强弱的重要衡量指标和考量依据,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彰显和名片。城市的文化根基、传承与发展对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风格和文化底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然而,当前青岛市对高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引导高校发挥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校地双方信息沟通渠道有时不畅,高校缺少引领城市文化发展创新的热情[4]。

2.3 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管理权限归属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例如在青高校除3 所属于部属高校外,其他学校在性质上属于省属高校,受山东省教育厅直接领导和管理,单位行政级别与城市下辖的区、局、委基本属于对等关系。受这种体制的间接影响,城市管理部门与高校的协同合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时有发生,二者对话交流的渠道并不畅通,校地合作有时浮于表面,未能真正解决行业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境。

3 高校与城市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

青岛是一座与大学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城市。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众多高校为青岛百年城市发展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提升了城市的气质品质,支撑了城市的创新发展。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大力吸引和拉动青岛市以外的高等教育“头部”资源融入青岛,同时全力支持现有在青高校建设与发展。目前,青岛市高等院校已达29 所,在校生约43 万人,其中部属高校3 所,2 所高校是国家“一流大学”,1 所高校建有国家“一流学科”;进入ESI 排名前1%的学科43 个,国家重点学科19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1 个;30 余所高校在青设立了研究院、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园区等。高校服务城市发展,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3.1 规划实施政产学研融合“三步走”路径

第一步,以项目为抓手,找准校地双方的需求点、兴趣点、合作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13 条城市产业链,通过项目的形式加强校地双方联系,在延链、补链、强链上进一步提速升级;第二步,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当前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已经有N 种模式,例如设立研究院,打造科技园,共建产业聚集区等,关键要依据前期合作项目的成熟度来决定搭建哪种类型的平台;第三步,将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直接设置在企业内部,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科研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通过规划实施政产学研融合“三步走”路径,引导高校紧盯城市重大战略需求,以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为主线,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大力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创新,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团队,以实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为着眼点和立足点,聚焦行业企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建立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产学研融合机制;支持高校与各区市及园区合作共建成果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或产、教、研三位一体的大学科技园区,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优先在本地转化;探索成立服务城市战略的重点学科(专业) 发展联盟,打破校际壁垒,推动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围绕以“四新”促“四化”,激发学科发展的集约效应,促进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3.2 校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打造城市人才高地

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育人,打造城市人才高地,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输出大批人才是高校的使命。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 世纪,产业活动越趋复杂,城市管理日益精细,高校如何对准城市的需求精准地培养人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是重要路径之一[5]。遵循产业需求引领逻辑、创新驱动逻辑,人才培养不再按照“兵种”来展开,而是将整个产业创新行为作为整个“战区”,办学主体关系更加突出企业的教育实体作用。在新的模式下,人才培养应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培养具备综合实践能力,满足城市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校地校企联合育人应着眼于城市重大战略需求,引导高校围绕城市产业发展新设学科(专业)或调整现有学科(专业),积极探索优化学科(专业) 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融合互动的体制机制,支持高校将一流学科建设与城市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发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约效应。例如,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服务山东、服务青岛的社会职能,更好地引导高等教育发挥对产业发展的创新支撑作用,青岛市政府不断探索完善校地融合发展机制。近年来,青岛市制定印发《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施办法》 《“结对高校、联合育人”行动方案》 《在青高校服务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学科(专业) 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积极推动培育和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导在青高校、高等教育机构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校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3 以高校跨域合作为纽带推动区域协同共进

区市协同共进是实现区域融合发展进而带动全国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高校成立大学联盟之风日盛,建立高校学科联盟、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区域内高校联盟成为大势所趋。高校联盟将形成创新人才培养联合机制,促进科研合作,推动成员学校交流、共享课程资源,开展全方位合作,对于整合区域内高校资源,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要积极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和承担创新承接的副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推动高校间合作办学将事半功倍地加速人才、产业和创新创业要素集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此外,高校要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定位。高校身处不同的城市,必须与城市经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找准自己的服务定位和发展目标,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建立联系,开展技术研发攻关、人才联合培养,进而推动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

4 结束语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历史表明,一座城市发展潜力大小、发展水平高低与高等教育质量好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创业城市建设背景之下,青岛市要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必须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高校积极融入山东、融入青岛的发展大格局、大平台。当前,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大国行列,但遗憾的是,距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不小差距,部分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需要结合国家战略重新校准、及时更新。由于管理体制机制等因素,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互动性不强,协同合作不够深入,目标性不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也不够,人才培养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效率不高,对城市高速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下一步需要在合理规划路径,制定保障政策和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加强服务文化建设,建设供需对接平台,强化资源整合,为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一切有利条件,推动高校与城市真正实现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校地融合发展
基于校地共建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探析——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经纬图书馆为例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融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