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G 高校为例的调查

2022-11-25 21:17:33莫丽君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4期
关键词:对象环境大学生

刘 勤,莫丽君

(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1 研究缘起及目的

为适应经济社会转型需求,我国政府出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及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在校大学生也纷纷响应号召,表现出强烈的创业意愿,但对创业认识不充分,加之创业条件的不具备,出现了意愿与行为的巨大差距。那么,究竟什么影响了学生创业准备行为?如何应对和加强创业能力?

围绕在校大学生创业准备的探究,国内研究集中在创业意愿、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等的描述统计、问题诊断与对策分析。池雷丹[1]通过对昆明市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非常了解与认同创业意义,但创业准备行为比较消极,大多停留在想法阶段,需要改变创业率低的现实状况。赵恒平等[2]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构建出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模型,得出性别、工作经历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最大。

围绕在校大学生创业准备的主题,国外研究能追溯到Penrose E[3]关于企业成长的成果,提及创业行为。一些研究者通过面对面访谈探究了创业认知、行为与成功因素的关系,呈现了创业行为的一些共性。

瞄准高等教育改革方向,贯彻落实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面向广东“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研究者就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愿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分析[4]。侧重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了解他们的创业准备行为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有利于高校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引导大学生创业的最佳方式,有利于改善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失调的状况,有利于让潜在创业者更好地认知自我,认识环境,做好创业准备。

2 研究设计概述

研究查阅了相关主题的文献,理清基本思路后,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展开。研究设计了主题问卷,经过修改,试调查,再修改后形成问卷终稿。问卷共有26 道题目,其中基本背景题5 道,量表题19 道及开放题2 道。背景题包含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家庭层次、本人任职情况,关注在校大学生的不同背景对创业准备行为、创业能力自评、创业宏微观环境的不同认知。量表题从创业准备行为(1~7)、创业能力自评(8~11) 以及创业微观环境(12~16)、创业宏观环境(17~19) 四方面进行测量,设计的李克特量表将“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别赋5,4,3,2,1 分。

调查对象的抽取使用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所在高校在校生总量3 万人,按学院数量、各学院在校生总人数计算各个学院的抽样总量,按照1%的比例从各学院抽取相应人数,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相应样本。

调查发放问卷300 份,收回有效问卷281 份。调查对象的年级方面,大一56 人,大二71 人,大三114 人,大四40 人;性别方面,女生占37.4%,男生占62.6%,基本符合学校性别比;专业类别方面,自然科学占64%,与总体情况吻合;学生各类干部履历占总量的77.2%,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比例为22.8%;家庭背景中,自评处于社会层级的下层占20.3%,中下层占37.0%,中层占38.4%,中上层占2.5%,上层占1.8%。调查数据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SPSS) 操作,包括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交互分析等。

3 在校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描述

3.1 创业准备行为总体描述

问卷为测量创业准备行为总体情况设计了7 道题目。7 道题的总得分就是在校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总得分。统计显示,创业准备行为的均值、众数、中位数都在17~25 的区间段。按照创业准备行为的强弱程度,调查对象的测量分数从最低值依次划分为3 个分数段。利用SPSS 软件进行数据分组处理,得出创业准备得分中有67.6%的调查对象低于中间值,说明该高校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一般,准备不够充分,相关描述统计分析情况见表1。

3.2 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评

创业能力自评是对自身开展创业所需能力的判断,包括创业品质、风险承担、捕捉机会等。创业能力自评是创业准备行为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26.7%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具备创业能力;36.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能力。创业能力自评的均值为2.91,显示创业能力状态一般,见表2。

创业品质自评中,33.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具备创业品质,26.0%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品质。该项均值为3.11,情况略好于能力自评。承担创业风险自评中,22.7%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有承担风险的能力,40.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不具备此项能力。该项均值只有2.80,低于中位的3,说明创业风险承受能力有限。捕捉机会自评中,21.7%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具备捕捉机会的能力,33.1%的调查对象则认为自己不具备此项能力,处于一般的比例较大。总体而言,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总体偏弱。

3.3 在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创业微观环境指的是创业主体所在的周边环境,包括亲人、朋友、同学、教师等对其的影响。创业宏观环境包括学校政策、社会风气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对其的影响。

微观环境方面,“我有近亲是创业成功起家”中,24.5%的在校大学生表示符合,42.0%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符合。这意味着G 高校在校大学生较少受到近亲创业的榜样影响。“我身边的人有给予我创业的情感支持”中,23.4%的在校大学生表示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43.4%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符合或非常不符合。这与传统的家庭观念相符合,意味着在校大学生很难获得创业情感支持。“我能从周围获得实践帮助”中,24.5%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符合或非常符合,38.1%的在校大学生则表示不符合或者非常不符合。“我身边有朋友准备创业或者正在创业”,均值达到3.26,表明学生群体中有一定量的创业行为。46.6%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身边的朋友邀请自己加入创业团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愿意加入,表明学生群体中有一定量的潜在创业者。

宏观环境方面,30.6%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提供的创业实习基地、实践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有帮助,但也有31.0%的调查对象不赞同。学校的创业帮扶效果一般。27.4%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有创业文化氛围,但33.1%的调查对象持反对态度。学校的创业文化氛围一般,能够产生的影响有限。48.0%的调查对象表示就业压力大,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考虑选择创业。

由此可见,G 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微观环境只有较少同学能获得榜样促进、情感支持和创业帮助,潜在创业者较多。创业宏观环境中,学校所提供的帮助和创业氛围对在校大学生的积极作用不够显著,尚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4 在校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关联分析

创业能力、创业环境与在校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有何关系?通过利用相关系数Pearson 分析获得比较明确的关联关系。

数据显示创业准备行为(X1) 与创业能力(X2) 在0.01 的水平双侧置信度上显示显著相关。X1与创业环境(X5) 同样在水平双侧置信度为0.01的时候显示出显著相关。X1与X2的相关系数是0.657,X1与X5的简单相关系数是0.650。两者与创业准备行为的相关性基本相同,没有强弱之分。

X5区分为创业微观环境(X3) 和创业宏观环境(X4)。X3与X1的相关系数是0.641,大于X4与其的相关系数0.500,意味着微观环境对在校学生的创业准备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具体关系见表3。

5 促进在校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建议

5.1 依托小型非竞争性活动让想法落地

在校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在投入时间、构想蓝图和寻找机会等方面存在短板。鼓励在校的潜在创业者更多地寻找机会,可以依托小型竞赛、创业活动等予以推动。G 高校从2015 年起,每年5 月会开展创业沙龙,邀请企业家、创业教师分享经验;开设创业大讲堂,邀请名师进行专题讲座;组建就业与创业咨询辅导工作室,配备有7 位创业咨询指导教师;每年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信息不畅通或门槛过高会导致普通学生望而却步,建议尝试以小型非竞争性活动让创业想法转换为准备行为。

5.2 有的放矢地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目前能够控制和比较直接影响创业环境的领域。建议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部分环节设置为大一的选修课,提升低年级对创业氛围的认知,同时降低师资浪费现象。建议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培训问题。实际运行中,难以邀请创业者直接面授,多以创业培训大讲堂或沙龙形式展开,可以考虑有创业经历或公司营运经历的教师经过培训后分享相关创业经验。建议通过体系化的方式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可以考虑建立创业班级,集中性地提供人才交流、资源共享、企业参观、经验分享等,让有创业志趣的学生互相激励,营造氛围。

5.3 建设创业信息平台加强服务宣传

调查对象的个体经历对宏观创业环境的认可有影响。有学生干部经历的调查对象对宏观创业环境评价较高,在置信度为0.05 时具有相关性。信息渠道广阔与否对创业环境的认知差异有影响。现有创业信息平台如“广海招就”“招就指导中心”公众号,以就业招聘信息为主,有少量创业信息。推文点击量在300 次左右,对于3 万人的学校而言,关注度较低。多数同学不知道有创业讲堂、创业沙龙等活动。基于此,建议设立专业的创业信息平台,或者在已有公众号中设立相应的版块,对利用该平台发布的风险投资项目加强宣传。同时,运用团学组织进行相关主题公众号的普及活动,加强创业服务和宣传工作。

5.4 合力校外创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据访谈获悉,学校数支创业计划团队的资金来源与海联会(校友资源) 相关。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学校作为校友会与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连接桥梁,为双方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如在公众号上招募风险投资项目,创业团队的宣传介绍,资金、技术入股等,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校方可以充分利用体制资源,合力利用校外资源,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合力分配比例。校方聘请、引进企业导师,在承担风险、捕捉机会等方面提供真知灼见,有针对性地解决创业准备领域的薄弱环节。

6 结论

调查借鉴相关理论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 数据分析,清晰描述了G 高校在校大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情况总体一般,投入时间比重、创业蓝图准备、创业机会寻找偏弱。创业能力评价中,除了创业品质评价较高,其他评价偏低。创业宏观微观环境一般,相关创业扶持作用不明显。创业能力、创业环境对创业准备行为有相关性,其中微观环境比宏观环境对创业准备行为影响大。

基于此,研究建议依托小型非竞争性活动促进创业意识转换,有的放矢地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业信息平台加强服务宣传,合力校外创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服务在校大学生创业准备,推动创新创业工作。

猜你喜欢
对象环境大学生
神秘来电
睿士(2023年2期)2023-03-02 02:01:09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意林(2018年3期)2018-03-02 15:17:24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