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理实践对全球的三大贡献

2022-11-25 20:18杨文帅
理论建设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共同体民主

杨文帅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当今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再次证明,一系列关乎人类命运和发展的问题早已跨越了国家的边界,全球风险时代已经来临,与此同时,以民族国家为核心构建的国际秩序却依然没有改变。由此,产生了全球问题“要求”与民族国家“应对”之间的二元错位:一方面,大量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民族国家抛开自身局限积极应对;另一方面,国家利益至上的导向,使得民族国家无意真正投入治理资源,加剧了全球治理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1]面对日益全球化的挑战和风险,具备全球治理视野已成为民族国家的必要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秉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国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提出和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中国特色治理理论和实践,为打破全球治理困境与尊重主权民族国家提供了中国治理贡献。学界对中国治理的内涵、作用和意义的分析已非常丰富,本文旨在以全球视野阐述中国治理对全球治理的三大“治理贡献”,也期望促进中国治理的经验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贡献”。

一、理念贡献:两个真正“共同体”

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提出:“到目前为止,民族国家仍然是唯一得到国际承认的政治组织结构。”[2]如今这一论断仍然有效。风险时代的全球治理之所以可能失序,原因在于民族国家治理模式无法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治理现实[3],国际格局变革呼唤新思考和新回应,这既不是抛开主权民族国家的乌托邦式想象,也不是权力现实主义的修昔底德陷阱,而是强调和平、发展、平等及谋求全人类的美好未来,是民族多样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要在尊重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平等的同时,将民族国家凝聚于更高层次的共同体之下,进而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和平发展。中国所倡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共同体理念,为国际社会构建“联结多样”的共同体提供了智慧理论和实体方案。

(一)民族国家治理借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国家诞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程,但理想中的民族国家仍在建构之中,遍及全球的民族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治,反而越来越成为国际冲突的重要根源。这仿佛在不断提醒我们:永远不要低估民族主义的全球影响力。全球化让民族问题加速跨越国家疆界而嬗变,一国之内的民族问题也就成为全球性的民族问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安然置之身外。在全球视野下,民族国家处理好内部民族问题,实际上就是在促进全球民族问题的解决,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亦必然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治理经验借鉴。

在2021 年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高达24 次。他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4]这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中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根本遵循。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路,起始时间远远晚于西方国家,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标志着中华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5],但从建构的结果来看,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国家。近些年来,一些老牌的民族国家纷纷受到族裔冲突、社会撕裂、暴恐袭击等问题困扰,已无法构筑起少数族裔对国族的认同,为未来的民族国家建构之路蒙上了阴影。与之相反,中国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并在实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好各民族的具体利益,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国家的政治穹顶下构筑起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成功建构了稳定的现代化民族国家。

“从自在阶段到自觉阶段、从多元一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而非“虚体”、统称或共称”[6],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文化、命运、政治等多重维度的整合共同体,既是意识共同体,也是实体共同体。回顾西方民族国家的建构历程,不论是多元主义、熔炉主义,还是同化主义,理论和政策大多充满价值偏见,没有真正实现少数族群的权利,很大程度上已经陷入发展困境,如多位欧洲政要先后在多个场合公开宣称多元文化主义在本国失败[7]。反观中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向指引下,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使各民族不仅有主人翁的意识,更有平等参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多种的具体实践,切实维护了国家统一安定和民族团结。

(二)跨越治理鸿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正处于新旧秩序大变革的关键时期,而理论创新是推动变革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始终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积极回应现实紧迫的重大挑战,党的十八大开始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就是中国为破解当前全球治理难题所提供的最新方案。二战以后的全球治理体系,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核心价值基础是“西方中心主义”,随着全球化和新兴国家力量的崛起,西方中心主义的治理理念越来越多地暴露出自身的弊端与局限,变革现有治理体系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然而,西方发达国家不愿轻易放弃对国际治理体系的主导权,不合时宜地继续其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多方打压新兴国家的正当诉求,致使大量全球性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发严重。

悲观地看,这是全球治理失序的危机;乐观地看,也是全球治理重构的机遇。面对全球治理体系走向何方的“时代命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的“响亮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8]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也是关注人类命运、与世界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的历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之答,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践行之路,维护多边主义、履行国际义务、开放共享发展等无数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大场合多次不断倡导和阐述,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与担当和对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不懈追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推翻或取代现有全球治理机制,而是弥补缺陷、改变不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1]。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永远站在多边主义、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显著不同于以往西方所谓的“文明冲突论”“普世价值观”“人权高于主权”等单边主义思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弘扬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也为全人类共商共建共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两个共同体的理念贡献关系

其一,实现了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协调契合。参与全球治理的主体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时常把维护国家主权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历程和政治成果联系在一起[9],即十分关注“主权”和“民族”两个要素,在这一前提下,主权民族国家往往具有权力政治、利益至上等对抗和博弈属性,极易引发治理层面的“囚徒困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0]。在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毫无疑问中国的所作所为也必然属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把自己的共同体建设好,就不仅实现了各自人民的福祉,同时也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11],中国在民族国家内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又在尊重国家主权和维护多样民族的基础上,自觉地将自身发展与全球发展紧密结合,以全球视野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共同体理念的并行互进,成功跳出狭隘民族主义,提倡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实现了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协调契合。

其二,建立在严密的理论意蕴和现实关照之上。首先,中国两个共同体理念不是“虚幻的共同体”,而是历史唯物主义观下的“真正共同体”,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只有在这种共同体中才能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12],不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真正共同体理念的本质追求都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以世界历史理论的宏大视野,呼吁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民族都公平地享有自由发展的权利。其次,中国的两个共同体理念不是空洞的想象,而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践诺,完全着眼于当前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需要。2013 年以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投行”、签署《巴黎协定》、助力全球抗疫等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表明,中国不仅是两个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更是两个共同体理念的忠实践行者。不仅如此,面对全球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连续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主张,进一步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势。对中国和世界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越牢固,就越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越接近实现伟大复兴,就越能推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将更加受益于两个共同体理念。

其三,准确回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与普遍诉求。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治理体系进行变革和完善,不仅是时代发展的紧迫需要,更是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诉求。随着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复杂化,现行的国际治理体系不仅无法有效应对,反而在少数国家的干涉下,成为其谋取自身利益的霸权工具,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渴望参与建设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的两个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13]中国持有极其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任何国家参与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来,这一新理念、新愿景真正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对于推动构建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发展贡献: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方略

贫困,是长期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顽疾。反贫困,也是中国治理始终关注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14]。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和实践,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和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全新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人以不断自我革新的品格,深刻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提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全人类的幸福发展提供了中国方略和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23]这一论述全面揭示了中国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也为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全新选择。

(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是人人平等的共同富裕,即“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5]。这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少数人富裕有本质区别。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44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力主将“福利权”引入政府公共服务:“若没有经济上的安全和独立,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个人自由……贫困的人不是自由的人。”[16]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起福利制度,试图缓和资产阶级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张力,但短短几十年后就出现了“福利危机”,让高福利和高负担并存的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这看似是福利制度的危机,实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福利制度,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是一项服务于特定人群、特定政治的制度,而不是为了广大人民的真正福祉。政客们为了竞选成功,常常不切实际地向选民承诺扩大福利,一旦成功当选,很快便迫于资本家的压力转而不再兑现。有学者就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只有“福利政治”没有“福利治理”,不可能成为“治理型国家”[17]。其实,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家们所设计的福利政治模式,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预示了结果,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善治”的城邦,实际上完全依靠人的“资产”来分配政治权利,面对日渐衰落的城市国家危机,亚里士多德无视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提出“中产阶级治国”[18]的主张,实际上是只是掩盖尖锐阶级矛盾的权宜之计,少数剥削多数的阶级矛盾并无改变,维护的还是少数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即使没有战争消耗和外族入侵,城邦也会分崩离析。马克思对此有过深入剖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19]。中国共产党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推动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最终目的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全方位的共同富裕

既要物质生活富裕,又要精神生活富裕,共同富裕谋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反映的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广泛需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0]中国的共同富裕,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打牢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兼顾公平、正义与效率,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或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21]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和谐万邦”,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同时,不忘关注全体人类的前途命运,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必然也能为处在命运共同体中的其他国家贡献中国方案。过去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教训,值得人们去长远反思,一些国家相继出现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政治极化等问题,证明所谓的发展,只是少数大资本家的富裕,贫困却是大多数人的现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不过是资产阶级用露骨的剥削代替从前宗教和政治幻想掩盖下的剥削,和一切旧的剥削制度并无两样,资本主义私有制,让发展成为资本家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只能被少数人所享有。”[22]中国共同富裕,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作一个整体对待,全局性地不分人群、不分地域共同推动,即使客观存在富裕水准、富裕程度的差异,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推动和享有的共同富裕,截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少数人参与施策、少数人享有成果的差别目的。

(三)动态施策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3]中国将实现共同富裕视为关乎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战略问题,不仅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内涵,更制定了明确的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第二阶段: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第三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也就是说,中国的共同富裕有着清晰的推进计划表,是全体人民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动态向前的逐步实现过程。西方福利国家模式,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政治博弈的结果,采取的福利救济、社会保障等措施只是一种缓和阶级矛盾权宜性手段,并无长远的实施计划,政客们可以随意许诺福利计划,也可以随时推翻福利计划,“计划”和“实施”毫不相干。事实上,在西方政党轮替、政权更迭的制度下,想要采取长远的实施计划也无实现的可能。中国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示范,还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制度和文明优越论”,证明了发展不是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路可选,对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和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中国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把国家现代化、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制度贡献: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这是中国对世界民主政治文明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人民创造了国家制度”[24]。民主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不在于其组织方式如何,关键要看能否真正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天,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声称其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是以人民意志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然而很多国家仅具有民主的形式,而没有民主的实质,反映的还是少数特殊阶级的利益。全球范围内,西方国家政局动荡及外销西式民主失败的事实表明,西式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并不是灵丹妙药,新时代中国依托于人民代表大会为载体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发展中国家民主模式的制度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突破西式民主困境

西方代议制民主曾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积极意义,但近些年西式民主无力解决出现的社会难题,并且越来越趋于因循守旧,已无法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一是“元问题”困境。西式民主一度被某些国家视为“普世政体”,纷纷效仿建立西式民主政体,结果成为金钱政治腐败的乐园,甚至倒退回寡头政治、军事独裁等旧有政体,造成整个国家和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如此,随着国内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一些西方学者也开始重新审视西式民主制度,如英国学者戴维·米勒就这样批评西式选举制度:“英国人幻想他们是自由的,这是在欺骗自己;事实上,他们只有在选举议会成员期间是自由的,一旦新的议会当选,他们就重新戴上锁链、什么都不是了。”[25]可以说,西式民主好不好、是否正义、要不要继续坚持或变革等这些元问题已经被广泛地讨论了,其弊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请。二是过程困境。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本来是为实现国家权力的相互制衡与监督,结果却成为党派斗争、利益分肥的权力场,低效、扯皮、抹黑充斥于从选举到执政的全过程,反过来又使救灾不力、控枪不严、种族歧视等问题走向失控,导致民众对民主政治普遍失望,选举参选率逐渐下降,动摇了西式民主“全民投票选举”的合法性根基。2021 年1 月6日,发生在美国的民众冲击国会大厦事件,就是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沉重打击。三是能力困境。进入21 世纪,西式民主的内生缺陷更加显现出来,让西方发达国家陷入整体性的“能力困境”,面对经济衰退、分配不均、民粹主义等危机,政府束手无策,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更多的人开始采用暴力手段进行抗争,民主政治面临不断被侵蚀的风险。

面对如何建立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政权这个千古难题[26],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并将之成功诉诸实践。中国依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突破了西式民主的困境,更总结了经验教训,既要民主又要集中,保持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优势。

(二)改变西式形式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27]西方民主政治有着非常漂亮的民主形式,候选提名、电视辩论、演讲竞选、选民投票、公证统计等一整套程序,看似处处体现“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理念,实际上却一个也无法真正实现,不过是打着民主的口号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罢了。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历史性地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换言之,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质的民主,根本的出发点在于满足人民的需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西方形式民主之所以难以改变,原因还在于多党制的固有弊端,虽然各个党派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每个党派也有着自身的特殊利益,这种利益的竞争贯穿于西式民主的每一个环节,为了一党私利,甚至可以不惜牺牲民众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导致西方民主模式周期性地陷入治理困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开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将会成为一盘散沙,社会将陷入无序混乱,所谓‘当家作主’必然沦为空谈,最后只会导致剥削阶级恢复对人民的统治[26],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形式的西方民主,受限于资本运作的介入,使得民主在实施过程中处处掣肘,即使有意回应民众的诉求,往往也因资本家的干预而放弃,民主只是虚假的幻想。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由于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因此不会受制于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殊阶层,具有强大的发展生命力和执行力。

(三)跳出西式民主霸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27]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各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历史和现实来选择民主模式,完全跳出了西方国家强行输出西方民主模式的霸权老路。西方民主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识。二战以后,西方民主模式的输出绝大多数都遭遇了彻底的失败,在拉美、中东、非洲等地无一不是惨痛的失败,美国学者自豪地将“美国信条”总结为:“美国人都秉持‘人道自由主义’的信条,它诞生于启蒙时代,具体表达为‘一系列理想——个人拥有根本尊严,所有人在根本上平等,自由、正义以及机会公平的权利不可剥夺’。”[28]显然,如此崇高的理想连美国自己都没有执行,反而成为其推行“人权高于主权”的霸权主义幌子。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不仅有效保证国家治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还能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按照本国国情自主选择民主政治模式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习近平在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 周年纪念会议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走的道路行不行,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1]“人类社会没有普遍适用的民主政治制度,然而人类社会对制度持强烈的保守态度。”[29]任何一种民主政治制度一旦停滞,就会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将是全人类探索和发展合适的民主政治制度的过程。

四、结语与讨论

“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13]在全球视野下,中国治理的贡献,有力改变了以往“强者通吃、弱者全输”的丛林法则,充分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变革和完善作出了重大的时代贡献。两个真正共同体的理念贡献,为全人类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提供了中国答案。通过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真正共同体,让民族国家在保有自身独立主权和民族独立的前提下,能够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将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互嵌并行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贡献,为全人类解决“人的自由和发展”的时代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承接的是世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在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昌盛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为发达国家摆脱分配困境贡献了中国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贡献,为全人类探索“民主政治制度”的时代价值,提供了中国路径。中国坚持和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找到了西方民主政治模式之外的“另一个可能”,“全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必将为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添加中国色彩。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共同体民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爱的共同体
中国式民主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尼日利亚 民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