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宁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曾先后制定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称“第一个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称“第二个历史决议”)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称“第三个历史决议”)三个重要的“历史决议”。那么,“三个历史决议”各自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三个历史决议”各自的历史使命又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观点和方法认识理解这“三个历史决议”?从历史条件、历史使命与认识方法出发,构成了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的三维向度。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人的社会历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同,处于不同的历史重要关头,有其各自的历史客观需要。
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5 年,党内思想的不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当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下产生,这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针对的是党内存在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错误思想,集中体现为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1931 年初召开的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使中央充斥着“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王明倚靠共产国际一跃成为此时中共中央的实际领导者,其不顾敌我力量悬殊的实际状况,教条地引用马列经典,主张攻打中心城市。在王明赴莫斯科后,同样奉行“左”倾路线的博古成为中共临时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并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损失惨重。就是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恢复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转变了军事路线,使处于危难时刻的党和红军转危为安。虽然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对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处理,但对党内错误的“左”倾政治路线与思想路线的清算并不彻底,“左”倾错误仍然反复困扰着党内思想,没有统一党内的思想认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如果简单地处理几个人,不总结历史经验,就会像过去陈独秀犯了错误以后党还继续犯错误一样。”[2]因此,毛泽东同志于1941 年5 月以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启了党内一次普遍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即延安整风运动。最终,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结束。“第一个历史决议”作为一篇纲领性文献,对统一党内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产生了重要作用,为中共七大的召开做了思想准备,从而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于改革开放初期,此时“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刚刚结束,国内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发展缓慢和停滞。一方面,一些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并不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造成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徘徊局面。另一方面,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又有人通过夸大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企图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以及毛泽东思想,从而否定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想要完成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从而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必须对混乱思想予以澄清,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正确评价“文化大革命”,正确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史,以上政治问题的解决也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顺利推进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面对此时国内以及党内一部分人存在的思想混乱状况,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制定“第二个历史决议”,他表示:“必须澄清这些混乱思想。对毛泽东同志、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党内党外和国内国外都很关心,不但全党同志,而且各方面的朋友都在注意我们怎么说。”[3]291-292“这个决议,过去也有同志提出,是不是不急于搞?不行,都在等。从国内来说,党内党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个东西来,重大的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3]305于是,在邓小平的亲自主持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几易其稿,终于在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启之时做出的,面对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必须对混乱思想予以澄清。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的明确解答统一了思想认识,更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展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制定的,此时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面临着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挑战与国内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4]7,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党和人民百年的奋斗历程书写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为恢宏的史诗。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突出。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在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与国际复杂形势交织,使得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5],在党、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着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
当前正处于党和国家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且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关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自信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72。在这样的重要历史关头,应该怎样看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经验是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因此,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条件下,“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也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需要,更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从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的需要。于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应运而生,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个历史决议”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就决定了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不同。
毛泽东同志曾强调:“一切同志,要在这个历史决议案下团结起来,像决议案上说的团结得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7]297实质上这也成了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的重要历史使命,即通过对党内历史问题的处理以克服党成立以来“左”倾、右倾错误的影响,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统一党内思想认识。
“第一个历史决议”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其一,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党的历史基本经验和教训,对“左”倾、右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等领域的表现、影响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做了阐述,同时对“左”倾错误路线产生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起到了“明辨是非”的作用,使得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对建党以来的历史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决议指出:“我党历史上各次错误路线和正确路线之间的斗争,实质上即是党外的阶级斗争在党内的表演;而上述‘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错误,也即是这种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8]993这实际上是对错误倾向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进行了剖析。其二,“第一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杰出历史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肯定,明确指出“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8]952,从而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全党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这对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三,决议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与“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推动党内思想的统一,使全党成为“一个和睦的家庭”,这也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的七大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圆满完成了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重要作用是“分清是非”,即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实现“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3]307。
邓小平同志对于“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历史使命总结为以下三点:一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3]291,这也是核心与关键。二是“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3]292。三是“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3]292。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期望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很好地完成了其所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决议对党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不仅直面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曲折与挫折,也对新中国成立三十二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决议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根本上的否定,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9]196。决议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维护了党在长期斗争中的优良传统,科学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9]204。决议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这实质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二个历史决议”不仅使党对于重大历史问题的是非统一了认识,维护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而且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且长远的指导意义,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这也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重要历史使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决议“真正是达到了我们原来的要求。这对我们统一党内的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3]383。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4]10“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制定的,面临着怎样去看待建党百年的奋斗成就、经验的问题,其根本上是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提供精神动力。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的重要历史使命是总结党百年奋斗历程与伟大成就,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行动指南。
“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是“第三个历史决议”作为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所深刻揭示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党和国家工作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党的事业是顺利的,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因此,决议重在立足新时代,全面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与历史经验,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所积累的新鲜经验。决议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进行了概括总结,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如今的发展成就来之不易、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加强自身建设的必要性,以增强全党继续前进的动力、团结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决议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6]1。这实质上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决议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新的历史飞跃,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6]26与此同时,决议还强调了“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6]26,这是对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而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0]3“第三个历史决议”打通了历史,连接了现在、过去和未来,肩负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必将对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深刻理解“三个历史决议”尤其是深入贯彻“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需要正确的方法论指导。科学的认识方法是引导我们对百年党史伟大成就以及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总结的“金钥匙”。这要求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坚持正确的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以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而加深对“三个历史决议”的理解。
唯物史观是进行党史研究与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10]2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是一切社会发展进步的尺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条件与事实出发,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从而得出其相应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我们正确认识百年党史,准确把握“三个历史决议”的精神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学习、理解、贯彻“三个历史决议”的精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贯穿认识“三个历史决议”的一条思想“金线”。在制定“第一个历史决议”时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哪些政策或者其中的哪些部分是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如果讲得合乎事实,在观念形态上再现了二十四年的历史,就对今后的斗争有利益,对今后党和人民有利益。”[7]282在制定“第二个历史决议”时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如何评价党的历史这个问题……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11]272在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6]81,同时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新认识,这同样也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既有辉煌的成就,也经历过失误与挫折,“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有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10]24-25。“三个历史决议”是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实事求是的产物与光辉典范,通过“三个历史决议”来认识把握百年党史更要坚持唯物史观。
“三个历史决议”是坚持正确党史观的重要依据与基本遵循,是我们正确评价党的历史的重要标尺,指导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党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具体地历史地反映党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历史人物,批驳党史研究领域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要坚持正确的党史观,“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0]25。党史研究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表现是对中国革命的否定、对五四运动的否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否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的否定,妄图歪曲客观党史事实,丑化党的形象以及对党的领袖、历史人物抹黑造谣。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就要以“三个历史决议”为重要依据,毫不动摇地坚持“三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旗帜鲜明地批驳党史研究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具体历史地分析党史的同时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历史,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而提出苛刻的要求。要清醒地认识到,党史研究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思想、提高认识,从而“团结一致向前看”。
大历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发展,是指跳出一定历史片段,透过历史细节、历史表象而从历史长河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从总体上对历史发展趋势、历史发展长河、历史发展整体进行总结。“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2]大历史观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贯通的思维方法,具有长远视野、宽广视野、整体视野以及纵深视野。
深刻理解“三个历史决议”要树立大历史观,以历史意识与历史思维把握百年党史发展规律。“第一个历史决议”开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先河。“第二个历史决议”虽然标题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但从党的诞生开始写起,从而对“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13],这正是运用大历史观的充分体现。“第三个历史决议”则将百年党史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进步史当中去把握,进行整体系统地思考,使得对党百年来的奋斗成就认识更加深刻。在大历史观的指引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以深邃宽广的视野深刻把握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的继承性与发展性、阶段性与连续性、前进行与曲折性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洞察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大势与客观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0]14。
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以科学考察社会历史辩证发展的过程,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揭示。深刻理解“三个历史决议”需要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6]79。
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要求抓住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既要全面,又要抓住根本、关键和重点。“三个历史决议”都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运用和智慧。“第一个历史决议”详尽揭示与剖析了三次“左”倾错误的历程、表现与危害,用较大篇幅对比论证了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从而有力批判了错误路线,更好地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地位。“第二个历史决议”注重了“区分”与“全面”:一是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区分开,二是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与“四人帮”的罪行区分开,三是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阶段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区分开;同时全面、完整、准确地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评价。如邓小平同志所言:“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3]244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不懈奋斗,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史诗,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史的主题主线。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是先进的,其百年的历史功绩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也是“第三个历史决议”所凸显的。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深刻理解“三个历史决议”,正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就能够准确把握党前进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看待党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挫折,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执政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11]272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党的历史发展重要关头制定的,都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只有从历史条件、历史使命与认识方法出发,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够深刻理解“三个历史决议”,从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党的百年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而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