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劲辉 吕红莉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皮肤科,上海,201800
蕈样肉芽肿是一种皮肤T细胞淋巴瘤,通常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和持续性红斑或斑块,并伴有轻度鳞屑,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演变为肿瘤期并伴有肿瘤结节。持续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样蕈样肉芽肿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罕见类型。我们报道1例特殊皮损表现的持续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样蕈样肉芽肿,并复习相关文献。
患者,男,23岁。因“躯干四肢起疹4年”于2020年6月23日来我院就诊。4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部出现椭圆形淡红斑片,不痛不痒,逐渐缓慢增大,无明显增多,曾在外院拟诊“玫瑰糠疹”,外用积雪苷霜治疗欠佳,皮疹迁延至今。患者既往体健,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良好,无体重下降等不适症状。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躯干、上肢、大腿近端散在椭圆形、不规则形棕红色斑片,其间可见网状毛细血管扩张,表面光滑,无鳞屑,境界清楚,直径最小3 cm,最大约9 cm,皮疹长轴基本沿皮纹平行分布,部分皮损互相融合(图1)。
图1 患者皮损表现 1a~1d:患者躯干四肢散在椭圆形、不规则形网状毛细血管扩张性棕红色斑片,表面光滑,无鳞屑,直径最小3 cm,最大约9 cm,皮疹长轴基本沿皮纹平行分布;1e,1f:患者左腋下、背部局部放大皮损 图2 皮肤镜照片 2a:可见橘黄色区域,一致性或灶性分布细的短棒状血管和点状血管(×20);2b:可见细的短棒状血管,精子样血管(×50)
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皮肤镜下可见橘黄色区域,一致性或灶性分布的细短棒状血管、精子样血管(图2)。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ANA(-)、ENA(-)、HIV(-)、RPR(-)、TPPA(-);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无明显异常。
取左背部皮损做组织病理活检示:表皮棘层偶见个别角化不良细胞,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浅层较致密淋巴样细胞呈苔藓样浸润,可见大量红细胞溢出,部分淋巴样细胞移入表皮,可见核大、深染(图3)。
图3 左背部皮损组织病理 3a:真皮浅层致密淋巴样细胞呈苔癣样浸润,大量红细胞溢出(HE,×200);3b:表皮内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和Pautrier微脓疡(HE,×400) 图4 患者免疫组化(×100) 4a:CD2(+);4b:CD4(+);4c:CD7(-);4d:CD8(+); 4e:CD20(-);4f:Ki-67(1%~3%+)
免疫组化结果示:真皮及向表皮的异型淋巴样细胞:LCA(+),CD2(+),CD3(部分+),CD4(+),CD5(小部分+),CD7(-),CD8(+),CD56(-),CD30(-),CD20(-),CD79α(-),Ki-67(1%~3%+)(图4)。
T细胞受体重排(GeneScan法)结果示:TCRβ C(重链)170-210区段示重排性单克隆峰阳性。
诊断:持续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样蕈样肉芽肿。
治疗:予胸腺肽α1 1.6 mg肌注,1周1次,定期随访观察中。
蕈样肉芽肿又名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低度恶性的T细胞淋巴瘤。色素性紫癜性皮病(pigmentary purpuric dermatosis, PPD)系一组原因不明的淋巴细胞围管性毛细血管炎。持续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样蕈样肉芽肿(progressive pigmented purpuric dermatosis, PPPDMF)多发生于老年人,具有广泛对称分布的紫癜性、色素性、苔藓样及结节样皮肤损害,特征性的组织病理改变为表皮、真皮交界处大量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并可见不同程度的异型淋巴细胞及亲表皮现象,淋巴细胞在表皮棘层内呈弥漫分布或聚集成Pautrier微脓肿[1]。
PPPDMF患者一般先出现PPPD的典型表现,随后经数年发展成MF[1]。目前以PPPD为表现的MF国内外报道较少[2]。1970年美国报道首例金黄色苔藓,患者5年后演变成MF[3]。1976年Waisman等[4]报道1例PPPD,后发展成MF。1988年Bamhill等[5]报道3例临床和组织学上酷似PPPD的损害,平均在8.4年内发展成MF。1997年Toro等分析了具有PPPD临床表现的56例MF患者,发现29例患者具有PPPD和MF共同的组织学改变,应用PCR技术检测两者具有相关的克隆性。2001年Georgala等报道一例PPPD进展为MF[6]。2011年Abeldano等[7]回顾分析了1995-2010年98例MF 患者,仅1 例诊断为 PPPDMF,认为 PPPDMF 为 MF罕见亚型。2014年Ladrigan等[8]报道1例 17 岁男性患者第1次活检符合PPD,4个月后再次活检诊断为MF色素性紫癜样亚型。国内文献报道的PPPDMF仅9例[1-3,9-14],多为中老年(仅1例17岁患者);皮疹首发部位多为双下肢(仅1例为左上肢单发),逐渐泛发全身;早期表现均为紫癜性、色素性及苔癣样皮损表现;经4个月~10年发展成MF;病程中多有瘙痒症状。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均符合PPPDMF特征。
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可看出目前PPPD与MF有以下3种表现形式:①临床表现为PPPD的MF;②先表现为PPPD ,数年后进展成MF;③早期MF与PPPD 的组织病理改变有相似之处[15]。鉴于PPPD可能是MF的早期表现,也可能与MF并存,提示对PPPD患者需长期随访,如临床上出现广泛分布的色素性紫癜样损害,并伴有明显瘙痒且持续1年以上,病程呈进行性发展,长期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PPPDMF的可能,需进行活检和基因重排检查,以便鉴别有恶性潜能的病变[12]。若组织学表现鉴别两者较困难时可借助免疫组化提供鉴别依据。MF 的肿瘤细胞以嗜表皮型外周血T细胞表型为主,表达为CD2(+)、 CD3(+)、CD4(+)、CD5(+)、CD8(-)、CD45RO(+)、CD20(-)及CD30(-),在MF早期可出现CD7(-)、Ki67(-)及CD30(-)也可为早期MF 提供诊断依据[16,17]。另外,TCR基因重排分析有助于本病的诊断[13]。
本例患者特点:年轻男性,皮疹首发为躯干且无瘙痒症状,病情发展缓慢,皮损表现特殊(网状毛细血管扩张性棕红色斑片,长轴基本沿皮纹平行分布,部分皮损互相融合),免疫组化:CD2(+),CD4(+),CD7(-),CD8(+),CD20(-),Ki-67(1%~3%+)。MF时T淋巴细胞常见的特征是CD4+而偶有CD8+[2],该患者CD4 、CD8同时阳性,且两者比例接近,据已有研究表明CD8+T细胞在MF的抗肿瘤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若CD8+T细胞比例高,则预后好,生存率提高[2,18],本例患者病情发展缓慢可能与较多的CD8+T细胞有关。鉴于患者年轻、病情进展缓慢且无系统损害,不宜使用大剂量、强效的免疫抑制剂治疗[1,13],故笔者采用支持疗法,给予免疫增强剂治疗,并将长期跟踪随访。
(志谢:上海市华山医院王上上老师工作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