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乔晶 龙 恒 张春雨 余秀峰 沈连发 尹丽娇 苏友凤 周丽娟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皮肤病防治所,云南文山,663099
麻风在我国流行已2000多年,为世界3大慢性传染病之一,如诊治不及时常导致肢体畸残,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学进步,麻风已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1]。云、贵、川三省历来是麻风相对高发的流行地区,其中文山州是云南省麻风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州之一,而麻风患者亲属是麻风的高发人群。为最大限度发现早期患者,文山州采取扩大追踪体检范围,提高体检率,全面强化麻风高危人群追踪体检工作力度,尤其是围绕流动人群实施了溯源追踪、电话随访、“互通互检”和返乡体检等精准化的防控措施,10年间,累计追踪体检高危人群50余万人次,文山州确诊新发现麻风患者129例,现对其流行病学情况分析如下。
1.1 研究对象 文山州本地确诊的129例外出流动人群中麻风病例。
1.2 标准 麻风诊断、分型、延迟期、畸残分级根据《麻风病诊断标准》(WS291-2018)[2]执行。早期病例指病期较短(一般指1年以内),且尚未发生畸残或不可逆神经损伤的新确诊病例;晚期病例指病期较长(超过2年),皮损广泛或已发生畸残和/或神经损伤的新确诊病例。《云南省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中将患病率大于5/105的称为一类县(市、区);患病率在1/105~5/105的称为二类县(市、区);患病率小于1/105的称为三类县(市、区)。
1.3 资料收集 文山州新发现麻风患者病历、《文山州2011-2020年麻风新(复)发患者流行情况调查表》、麻风高危人群追踪体检名册、网络直报等资料收集汇总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描述性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率的比较分别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流行状况 2011-2020年文山州新发麻风病例434例,外出流动人群新发麻风患者129例,占29.72%,其中外出流动人群新发麻风患者占全州新发患者最多的是2019年(20例,占55.56%),其次是2016年(17例,占47.22%);外出流动人群新发麻风患者占全州新发患者最少的是2017年(5例,占17.86%),其次是2020年(10例,占29.72%)。2015年以后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见图1。
图1 文山州2011-2020年外出流动人群新发患者流行趋势
2.2 地区分布 文山州辖7县1市,近10年外出流动人群中新发病例在8个县(市)均有分布,但分布不均,病例数在前4名的依次为丘北县、广南县、砚山县、富宁县,分别是49例、45例、16例、5例,分别占全州新发病例的11.29%、10.37%、3.69%、1.15%,见表1。
表1 文山州2011-2020年外出流动人群新发麻风地区分布情况(例)
2.3 流行特征 以资料完整文山州确诊的2011-2020年新发现的129例外出流动人群麻风病例进行分析。129例患者中男101例,占78.29%;女28例,占21.71%,男女比例为3.6∶1,与未流动人群中确诊病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0.87,P<0.05);年龄最大为57岁,最小为11岁,平均为28岁,其中≤14岁3例(2.33%)。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14例(88.37%),其次是学生7例(5.43%)。患者外出州外省内12例(9.30%),外出省外的主要为广东省60例(46.51%),浙江省33例(25.58%),福建省13例(10.08%),其他为广西4例、江西2例、陕西2例、北京1例、江苏1例、四川1例。病例发现方式主要为皮肤科门诊发现,52例,占40.31%;次之为自报25例,占19.38%,临床特征按联合化疗分型,多菌型为116例(89.92%),少菌型为13例(10.08%);确诊时发生II级畸残20例(15.50%);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为2~99个月,平均18个月,传染来源以家内为主66例(51.16%),家外13例(10.07%),传染来源不明的50例(38.76%),见表2。
表2 文山州外出流动人群与非外出流动人群病例发现情况比较 例(%)
2.4 返乡体检 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年内返乡的患者、家属和家系成员及时进行追踪体检。尤其是在每年春节前后,流动人群返乡的高峰时节,各县(市)组成返乡体检小分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返乡体检工作。全州返乡体检共完成了5万人次家内密切接触者和二代血亲家属,以及20余万人次10年内疫村村民的返乡体检工作,同时完成了170余万人次自然村返乡村民的线索的调查,确诊了31例麻风患者,见表3。
表3 文山州2011-2020年返乡体检发现麻风病例情况
文山州是麻风疫情较为严峻的地区,每年仍有数量较多的新发现病例[3]。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控,2015年文山州患病率首次小于1/104,进入麻风低流行区;2019年首次患病率小于5/105,进入二类地区,防控成绩明显。但是文山州麻风疫情总体仍较为严峻,加之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较落后,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较多,人口流动频繁,流动范围大。麻风的高发人群大多为青壮年,大量的麻风高危人群流出县外、州外务工,这为文山州麻风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从近年新发现麻风患者情况来看,从2011年的12例上升至2019年的20例,与同期户籍人口患者总数相比也从2011年的18.18%上升至2019年的55.56%,外出流动人群麻风防治已成为文山州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流行特征来看,外出流动人群中确诊病例男女比例为3.6∶1,与未外出流动人群中确诊病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0.87,P<0.05),外出流动人群中确诊病例的平均年龄是28岁,未外出流动人群确诊病例的平均年龄37岁,职业均以农民为主,说明外出流动人群主要为青年男性无固定工作者,这也与我州整体经济较为贫困,劳力输出较大,人口流动基数大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对此,文山州制定了较为详细的麻风高危流动人群监测方案,由县(市)皮防站专业人员组织对麻风高危人群进行追踪体检,对摸底中确定的流出县外、州外的高危人群,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跟踪随访,做到服药患者每月随访1次,现症患者每半年随访1次,治愈患者每年随访1次,患者家属、与患者有血亲关系的二代、三代血亲家系成员,及10年内疫村村民每年1次,对发现有可疑症状的人员要持续进行跟踪随访,动员其返乡进行处理。
外出流动人群中确诊的患者以多菌型为主,占89.92%,平均延迟期18个月,大多患者在外出时未发病,而多菌型患者早期神经症状不明显,容易与其他皮肤病混淆,造成误诊。流动人群是传染病爆发流行的高危人群,并且由于经常在不同地区间流动,架设了传染病传播桥梁,造成或可能造成本地某些过去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4]。本研究中3/4的人员去往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和浙江省,曾凡荣[5]指出浙江省近年来报告的麻风新发病例以外省流动人群为主,病例主要来自贵州、云南和四川等3个麻风高流行省份。这些流动的传染源使这些地区乃至全国获得了麻风输入性传染源,为流出地麻风的发现、救治和监测带来了难度[6]。对此已有学者提出建立全国流动人口数据库[7],建立健全全国麻风流动人口管理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合作交流,实现麻风防治信息互联互通互享,由原籍地和居住地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对病例进行动态管理,共同做好现症患者的治疗、随访及密切接触者的监测工作,遏制麻风的流行传播[5]。
从返乡体检发现情况来看,确诊患者数占外出人员数的24.03%,这是因为文山州将春节前后围绕麻风高危人群返乡体检作为该时期的重点工作,组织返乡体检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返乡体检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可疑线索取得的成效。同时,文山州在做好返乡体检的同时还可以为返乡的麻风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服药,可以降低发病率,保护高危人群,控制麻风传播有积极作用[8]。但值得一提的是,文山州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节日较多,长期外出的高危人群大会在民族节日期间返乡过节,这也为有限的防治资源下,要做到精准防控带来了难度。
从发现方式上来看,皮肤科就诊发现的患者最多,其次是自报,说明患者主动就诊的意识较强,这与我们州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科普知识宣传息息相关。除常规的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外,我州还积极制作少数民族语言的宣传资料以适应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需要,积极利用高危人群春节后集中外出的高峰时节,在车站、机场等集散地开展麻风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向他们发放联系卡、宣传资料。文山州先后制作宣传活动图板、墙体广告、宣传单、宣传折页、联系卡等宣传资料,为提高主动报病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流入地社区及卫生防病机构也应该主动深入这些疾病控制的“死角”地带,主动上门送知识,送服务,实现麻风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与大众化[9]。
同时,鉴于文山州麻风疫情的形势,以及每个县(市)都有独立皮防机构这一优势和特点,对流出文山州内其他县(市)的高危人群制定了“互通互检”防治策略,由患者辖区县(市)皮防站对其家系成员中外嫁或外迁到州内其他县(市)的成员开展摸底调查,落实姓名、详细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等信息后,提供给外嫁外迁地县(市)皮防站,由外嫁外迁地县(市)开展体检随访,确保高危人群管控到位。
综上所述,高危流动人群管控已成为文山州麻风防控重点工作内容,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截至目前,全州仍有文山市、砚山县、丘北县、马关县未实现消除麻风危害目标,而抓牢、抓实麻风高危外出人群随访、返乡体检、集散地宣传、互通互检等流动人群管控,将会是文山州全面实现消除麻风危害目标的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