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李辉容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在高校得到广泛开展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需要追根溯源,探究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从工具理性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劳动参与中提升技能、增长才干,应当成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指向的一种逻辑理路。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育人教育,始终要把握育人导向。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美好的价值追求,是人类在漫长劳动历史过程中,通过从事劳动总结形成的一种美好品质,它因手工业的兴起而产生,在培养人类动手能力、总结劳动经验、塑造人的劳动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1.工匠精神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劳动精神、促进个人成长成才。工匠精神源自于人类在参与劳动中对经验的总结凝练,作为一种上层意识形态,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定,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并接受的内在意志,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能够对个体产生积极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因此,工匠精神对于个体的激励作用深远而持久。它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追求。从大学生这个群体出发,工匠精神所内含的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尊师重道等内容,正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所要达到目标的契合,也是劳动精神的一种深刻体现。工匠精神融目标、毅力、恒心、勤奋、方法于一身,为个体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1],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劳动精神,让大学生在劳动中感悟工匠精神魅力、体悟劳动乐趣,将所学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提升自己、推动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武器,对个体的劳动意识养成和精神塑造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2.工匠精神有利于锻炼大学生劳动能力、提升自身本领自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成就杰出劳动者的根源[2]。首先,工匠精神中的内在因子能够深刻触动大学生,使他们在参与劳动中明白劳动意义之所在,体会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的内在本质,从而以更加自觉的意志加入到劳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工匠精神的内在引领力在于通过塑造一个活生生的大国工匠,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这些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国工匠身上所散发出的职业素养与人格魅力,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榜样示范、价值引领,能够让新时代大学生在提升劳动意识和增强劳动能力的同时,全方位提升他们的本领自觉,即让熟练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成为他们内心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为,从而构建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3.工匠精神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劳动素养、锻造大国工匠。个体的劳动素质是整个社会劳动力素养的深刻体现,只有在劳动中不断锻造自己,增长才能,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整个社会劳动力素质,推动社会产业、社会分工的进一步优化。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无疑有着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意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社会需求、时代进步日益突出的时代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义、新的政治旨趣和新的实践方向,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逻辑理路中赓续与布展[3]。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劳动教育中更突显深刻意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通过强化大学生劳动素养锻造大国工匠是我们的根本追求,是我们国家在未来发展进程中能否始终走在世界发展前列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工匠精神的塑造与弘扬,既是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升劳动素养的必然要求,又是新时代锻造大国工匠的价值指向。
培育一批精益求精、求实创新、锲而不舍的新时代劳动者,不仅是对工匠精神视角下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契合,更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然而工匠精神现实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正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对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消解。当前,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流于形式的不足,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首先,高校作为实践育人主体并未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建章立制、育人环节、育人成效等环节未建立全链条式的教育全过程,导致高校劳动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处于迷失的境地。其次,高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表现在作为劳动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并未将劳动教育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背离的窘境。他们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自然在劳动实践环节中应付了事,效果甚微。
2.劳动教育内容陈旧:对工匠精神求实创新的背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既是对我们国家劳动教育优良传统的传承,又是新时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对劳动教育推动社会治理提出的更高要求。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着内容相对陈旧的不足,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更侧重对具体劳动实践内容的规定而忽视了将个体心智的开发、劳动精神培育、劳动个体身心体悟等内容的改革创新。除此之外,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对于劳动实践边界、劳动精神界定、劳动素养提升等方面提出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方向,显然,高校在劳动教育相关政策制定、具体举措等方面并未与时俱进,背离了工匠精神中求实创新的本质内核。
3.劳动教育趋向功利:对工匠精神无私奉献的解构。劳动教育是工具技术科学精神的统一,它既注重生存本体价值的发挥,又注重其合作奉献共生价值的引领,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的重要定位[4]。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培养大学生乐于劳动、在劳动中体验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也是对工匠精神中无私奉献的一种契合。但是在现实境遇下,劳动教育存在着一种功利化的倾向。不少大学生所认知的劳动教育是对自己应付式完成学校任务、个人荣誉提升、评先评优有所助益的实践行为,能够为自己将来的个人发展助力。这种想法已经背离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对工匠精神中在自己所擅长领域刻苦专研、无私奉献的解构,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工匠精神视阈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发挥工具理性的最大效能,又要注重对大学生劳动素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的激发,重视将劳动教育中的价值理性融入他们的具体实践中。简而言之,既要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注重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融合提升,注重扩大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又要在劳动情感教育、劳动价值教育中不断注入新的因子,共同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
1.重视劳动技能训练,锻造巧工能匠。劳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劳动实践,劳动实践的目标是促使大学生习得劳动技能,通过劳动技能的获取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下的工具理性,是劳动教育在得到全面深入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大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技能不仅仅包含大学生在参与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所获得的如何进行劳动的技艺,还包含他们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在生产和工作实践中,注重对生产实践的习得和养成。所有劳动技能的重复性实践过程,都是为了通过系统性、重复性、可操作性的实践行为,锻造个体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为锻造巧工能匠厚植实践基础和根基。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劳动技能训练全链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系统的、专业化的、可操作的劳动技能训练,从根本上改变新时代大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无从下手的窘境。
2.重视劳动素养养成,培育良好习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是支撑劳动实践取得成效的关键,而劳动素养是在日积月累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对劳动实践的不断凝练,形成一种良好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行为,这是良好劳动习惯养成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在修炼良好劳动素养上下功夫,需要把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超越自我、久久为功的美好品质深刻融入到劳动教育中,通过劳动实践将这一系列品质生动化、具象化、实践化。要注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养成,需要强化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对大学生劳动实践的全方位体系构建。同时,需要不断扩大劳动实践对象范围,让劳动实践不再仅仅是局限于简单的、重复的体力劳动,而要将劳动实践深度融合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从而推动良好专业素养的形成,塑造大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社会的大局观。最重要的是,培育良好的劳动素养正是工匠精神中推动个体发展、推动社会整体不断进步积极因素的深刻体现。
3.注重劳动价值引导,推动劳动教育正本溯源。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也是价值的一种回归。注重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既是劳动实践本身所要求和呼应的,也是构建人才体系最重要一环。工匠精神作为劳动教育价值指向的一种方向,它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实践提出的要求,不仅在于大学生要通过劳动教育、劳动实践习得一种生存发展的能力,增进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更在于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当代工业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品质,它对新时代大学生在塑造个人个性发展方面有着深刻作用。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在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劳动价值引导,在此基础上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劳动实践中,从而推动劳动教育回归到正确轨道上来。由此,才能在新时代世界发展大变革下,不断推进人才建设,推动创新性思维构建,增进社会整体利益和效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