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等院校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22-11-25 14:40陈育欣张广财
关键词:产学研中医药融合

陈育欣,张广财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00;2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遵循规律、传承创新,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术研究与交流、积极构建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正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促进中医药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再上新的台阶,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

一、推动中医药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1.产学研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产、学、研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有机结合,使中医药的生产、教学、科学研究三个环节融合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中药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医院在临床实践中产生的需求、发现的问题能够为高校课堂教学和科学实验研究提供新的课题、新的方向,保障教育和科研时刻以实践规律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中医药教育能够为企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验发现能够发展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生产和高校课堂教学中,提高制药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1]

2.产学研融合发展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中医药人才。高校课堂教学使大学生获得了中医药方面的丰富而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如果把中医药高等教育局限在课堂之上,则很难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唯有实现产学研的融合发展,让学生在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参与到相关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实际工作中,亲自动手参与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和科研机构的整个科研项目,真正做到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所在以及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这也将大大提高中医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匹配度和社会竞争力,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2]

3.产学研融合发展有助于更好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我国的医疗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均寿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存在着医疗水平整体偏低、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医护人员短缺、疾病防控能力弱等问题。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日益增长,导致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床位紧张、挂号困难、服务态度差等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促进中医药产学研融合发展能够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医护人员,缓解医护人员短缺的现状。[3]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伤害,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弘扬和发展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的优势作用,将更多的疾病“扼杀在摇篮中”,有效降低人们的发病率和就医率。

4.产学研融合发展能够促进中医药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推动中医药海外创新发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离不开政府、医院、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家单位的紧密合作。过去很长时间以来,中医药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科研水平、规章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偏离市场需求,未能顺畅地应用到企业生产和医疗实践中,没有实现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企业在进行药物生产和研发的时候缺少最新科研成果的有力支持,无法及时了解临床实践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延缓了药物不断改进和更新换代的步伐;政府在制定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时,往往无从下手、招法不多,未能实现中医药各个领域和环节的融合贯通。[4]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发展能够整合市场需求、科学研发、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因素,真正打通中医药发展的层层束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助力中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二、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在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

为了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满足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市场需求,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优秀毕业生,全国各所中医药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多种模式,目前的主要做法有下面几种。

1.校企合作进行药品研发。在这种模式下,中医药高等院校与制药企业、医药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医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有时是双方甚至三方联合进行研发,有时是一方委托另一方进行研发。如中国药科大学与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这是我国首例在高校校园内设立的“企业实验室”,场地和研发所需的配套条件由中国药科大学提供,师生可进入实验室工作,由恒瑞医药自主进行管理,研究成果由双方按约定比例分配。这种合作模式围绕某个科研课题展开,多数情况下是由高校和科研机构负责提供科研人员和技术,由企业提供科研资金和设备。这种模式具有市场导向、目标明确、各司其职的特点,一般适合进行短期技术攻关,但对于实现技术、资源和知识的长期共享帮助不大。

2.校办、企业和医院协同合作。这种模式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往往会设立附属医院和校办企业,教师在授课之余也是医院的坐诊医生,能够将临床诊治的经验带到课堂教学中,弥补了理论教学的晦涩与枯燥,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获得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学生往往会跟着老师到医院实习,协助并观察老师的临床诊治工作,获得临床实践经验。[5]有些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到校办企业的医药研发项目中,积累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创办了多所附属医院,并成立了校办企业天津中一制药有限公司。这种模式成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高校掌握的资源实现了校内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果。

3.合资成立医药研发和生产实体。产、学、研各方将各自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产学研融合发展的股份制企业实体,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如广东药学院于1993 年与广东顺德容奇城镇开发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便是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做到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此类合作有利于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但是也容易造成对科学研究和社会效益的忽视。[6]

4.成立医药产学研技术联盟。医药产学研技术联盟是由产、学、研各方以研发某种医药产品或技术为目标而联合成立的技术研发合作实体,以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日新月异的生物制药技术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中医药防治病毒性传染病产学研联盟,是全国首个中医药产学研联盟,由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联合中华医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浙江大学中药学院等50 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共同成立。该模式旨在集中人力物力攻克行业技术难题,有利于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加强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但这种技术联盟组织相对松散,牵涉利益面较广,且投资大、科研周期长。[7]

三、中医药高等院校在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医药高等院校在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制约进一步深化中医药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问题,导致产学研各方的合作难以迈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

1.配套的政策和制度不完善。随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中医药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各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充分感受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高等院校在中医药复兴大业中的关键作用和重要地位。但由于缺乏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政策法规,配套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各所高校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产学研融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高校内部的考评标准和规章制度也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轻业务”“重项目、轻转化”的倾向。[8]

2.产学研各方合作进行技术研发的意愿较弱。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各高校之间和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进行技术攻关的意识薄弱,科研成果也难以顺利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其一,各地中医药高校各自为政,竞争意识大于合作共赢意识;其二,由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与合作,导致企业不敢大力使用高校的科研成果,而是更加愿意发展自己的科研机构;其三,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的合作分工很难量化,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容易产生收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方面的分歧,降低了产学研各方合作的意愿。

3.产学研融合发展程度较低。《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医学专业本科生在接受为期5 年的高等教育后还要接受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可任命为住院医师。该项规定强调了临床实践经验对从医的重要性,也彰显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观。中医和中药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坚决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致力于培养“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硬”的中医药人才。要实现这一育人目标,产学研的融合发展无疑是一条必经之路,只有将产学研全方位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符合群众期待的中医药精英。[9]

4.信息交流和共享渠道狭窄。目前,服务于中医药产学研融合发展的信息渠道较少,缺乏权威的中医药领域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平台,产、学、研各个方面的从业人员无法进行高效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展开有效合作,大大阻碍了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高校和企业作为技术成果和专业人才的输出方和需求方,信息交流不畅,合作关系并不紧密且具有偶然性、追求短期效益而缺乏长远规划。信息沟通与合作的渠道不畅,导致产、学、研各方面的资源很难实现有效整合,企业无法获取和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高校也无法得到企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反馈信息,各自为战不如携手共赢,共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局面。

四、促进中医药高等院校产学研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

1.政府要承担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引领者角色。政府部门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产学研融合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承担着管理、引导和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职能。过去这些年,中医药的发展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中医药的产、学、研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发展也出现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缓慢、部分宝贵的中医诊疗方法无人传承、中草药提炼和制造工艺缺乏创新、药品审批程序繁琐、当代青少年学习中医的意愿不强、野生中草药资源缺乏立法保护等问题。[10]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在广泛听取中医药领域从业人员建议的基础上进行通盘考虑和谋划,制定鼓励和扶持中医药健康发展的法律、规章和制度。政府作为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引导者、管理者、协调者,在政策、制度、资金、土地等诸多方面都可以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2.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须建立新的业绩考评标准。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现有的“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项目、轻转化”的业绩考评标准,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产学研融合发展,不利于打造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优秀教师队伍,不利于培养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俱佳的中医药毕业生。对教师的业绩考评,要既重科研水平又重教学水平、既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又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既重论文又重业务能力、既重项目成果又重成果转化,使真正有水平、有能力的教师在产学研融合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成绩考评,要既重考试成绩又重日常表现、既重理论水平又重动手能力、既重校内学习又重社会实践、既重学习能力又重创新能力,培养理论知识牢、业务水平高、职业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中医药人才。[11]

3.全面整合产学研资源。产学研资源的整合包含专业人才的整合、市场渠道的整合、资金的整合、学科资源的整合、政策制度的整合和技术设备的整合。其一,整合高校、医院、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人才资源,吸引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参与到中医药的科研工作中,鼓励留学归来的相关领域人才从事中医药方面的工作;其二,整合医院对药品的需求、企业对原材料和技术的需求、科研机构对设备和人才的需求等多方面市场需求,找到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整合产、学、研各方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实力,充分利用彼此优势,实现政策的最优化和资金的最强化;其三,整合生物科学、物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现代医学等多学科学术资源,共同为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创新发展发挥所长。

4.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践型人才。建立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是促进中医药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不仅关乎中医药产学研融合发展能否保持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上,更关乎中医药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想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其一,政府部门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更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产学研融合发展和协同创新;其二,中医药高等院校需放低姿态,走出象牙塔,主动寻求与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规章制度鼓励和引导高校教师以更加充裕的时间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中去;其三,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如中草药植物园、植物标本馆、医药实验室、校办企业实习基地等,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践学习;其四,开拓校外实践基地,积极邀请科研机构、生物制药企业、医院多方参与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工作中来,为在校学生搭建校外实习基地和锻炼平台,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角色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产学研中医药融合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